APP下载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2-11-27黄英剑段琪琪宋刘梅杨鹏举王声榜拓惠惠杨雅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角化皮损表皮

王 宁 黄英剑 段琪琪 宋刘梅 杨鹏举 王声榜 张 秀 拓惠惠 杨雅杰 郑 焱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陕西西安,710004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idroacanthoma simplex, HS)是一种起源于末端汗管的表皮内良性肿瘤,于1956年由Coburn和Smith首次报道[1]。皮损多见于躯干及下肢,也可见于头面部、上肢及胸部[2-6],临床主要表现为角化性斑块,表面粗糙呈颗粒状,组织病理可见Borst-Jadassohn现象[7]。HS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表皮内良性肿瘤,但有恶变风险,一旦确诊,多建议早期手术扩大切除。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正确认识并诊断本病极为重要。为进一步认识本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及治疗方法,我们对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例HS患者及笔者在CNKI中检索到的16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间诊治的5例HS患者及笔者在CNKI中检索到的16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均为汉族,其中男8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1∶1.63;发病年龄36~86岁,平均发病年龄61.1岁;病程5个月~50年不等,平均病程7.83年;皮疹无自觉症状者19例,按压有轻度疼痛感者1例[8],伴中度瘙痒者1例[9],21例患者皮损均随时间逐渐增大,无明显外因诱发;均无家族史 (表1)。

2.2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中,皮损主要位于躯干及下肢[10-18],也见于头面部、上肢及胸部[2-4]等少见部位,其中一病例皮损位于右侧腹股沟部位(图1),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此部位的HS病例。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角化性斑块,表面粗糙呈颗粒状,颜色呈淡红色、暗红色、紫红色、红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等,皮损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的8 cm×9 cm[11],最小的0.8 cm×0.9 cm×0.1 cm[19],20例患者皮损表面无破溃、脱屑及结痂,1例患者皮损表面破溃并发感染[14]。21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或“鲍温病”,有4例患者临床未作出具体诊断。所有患者临床均未做出HS的诊断。

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损切除活检,经常规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21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巢(图2a),肿瘤细胞由汗孔细胞和透明细胞组成,呈立方形或卵圆形,可见细胞间桥,胞质因富含糖原而呈透明化改变,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较周围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核小,局部可见导管分化(图2b),有时可见到树枝状突起的黑色素细胞[13]。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9例患者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显示:EMA部分(+)(8/9)、CEA在导管分化处(+)(3/9)、34βE12(+)(1/9)、CK5/6(+)(1/9)、CK14(+)(1/9)、AE2/AE3(+)(1/9)、P53(+)(1/9)、CK8/18弱(+)(1/9)、SOX-10肿瘤细胞(-)、S100肿瘤细胞(-)、CK7(-)、CK20(-)、P16(-)、SOX-2(-)、Vimentin(-);特殊染色:PAS(肿瘤细胞+)[3,4,8,12,13,17,18],我们报道的5例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K广谱(+)(5/5)、EMA部分(+)(5/5)、CEA导管分化处弱(+)(3/5)、S100树突状黑素细胞(+)(2/5)、Vimentin(肿瘤细胞-)(5/5)、CK7(-)(5/5)、CK20(-)(5/5)、Ki-67(+,<5%)(5/5)(图3)。

2.5 治疗及预后 21例患者中有16例选择手术治疗,每半年或一年随访一次,目前为止均无复发及恶变,另5例具体治疗方式不祥。

3 讨论

HS又称表皮内小汗腺汗孔瘤(intraepidermal eccrine poroma),是起源于末端汗管的表皮内良性肿瘤,临床上比较罕见,由Coburn和Smith于1956年首次报道[1],此后,国内外陆续有关于HS的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外共有65篇关于HS的文献报道,本文是国内第一篇关于H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做出详细总结的文献。

HS、小汗腺汗孔瘤、真皮内导管瘤及汗孔样汗腺瘤为汗孔瘤的4中亚型,它们的区别在于肿瘤细胞起源于汗腺结构的不同位置,当肿瘤细胞全部位于表皮内时,称之为HS[3]。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往文献报道认为本病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3,11,12,17,19],但笔者总结21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男女发病比例为1∶1.63,女性发病较男性多见,这与赵月婷等学者的观点相同[6,13]。HS临床主要表现为孤立、境界清楚的角化性斑块,表面粗糙,可呈颗粒状,皮损表面一般无破溃、结痂,但也有报道显示皮损表面可破溃并发感染,这种现象往往可能提示恶变[13],尽管曾有HS皮损多发的报道[10],但是临床以单发皮损多见。本病常发生在躯干、四肢,也可见于头面部、上肢及胸部等少见部位[2-6,20]。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度瘙痒或有轻度压痛感[8,9]。

HS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巢,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卵圆形或立方形,细胞胞质因富含糖原而成透明化,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胞核小,可有细胞间桥,在肿瘤团块中常可见衬以嗜酸性小皮缘的导管腔[6,8,12],当临床表现为色素性外观时,在肿瘤细胞间可见树枝状突起的黑色素细胞[11]。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可表达EMA、AE1/AE3、34βE12、CK5/6、P53、SOX-10、Cam5.2、CK14和CK17、PAS等,导管分化处CEA可表现为阳性,否则呈阴性表现,不表达S100、CK7、CK20等[3,4,8,12,13,17,18]。

因HS皮损的不典型性经常被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或鲍温病,也可被误诊为慢性皮炎、寻常疣等[6,21]。在组织病理表现上HS主要与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和鲍温病进行鉴别。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主要表现为表皮内肿瘤,呈巢状,可形成鳞状涡或角囊肿,但不会有导管分化,细胞间连接紧密,无细胞间桥。Takayama等[22]提出可通过基膜聚糖蛋白染色来鉴别HS和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HS高度表达基膜聚糖蛋白,而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不表达。鲍温病病理表现表皮内肿瘤细胞很少呈巢状改变,并且肿瘤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核大并且染色较深,无导管分化[2,9,17]。另外,也可通过皮肤镜表现来鉴别上述三种疾病,HS在皮肤镜下表现为棕色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结构,周围可见点状或线状血管结构,还可见到分散的黑色小体,细碎的鳞屑呈环状分布等特点,而在鲍温病中可见的小球状血管,脂溢性角化病中可见的脑形外观、粟粒样囊肿等都在HS中无法观察到[19,23-25]。

HS一般为良性肿瘤,恶性HS即原位小汗腺汗孔癌。日本学者总结70例HS病例中有7例发生恶变(恶变率为10%)[6],本文总结的21例病例中随访均未发生恶性改变,恶变率较低。对于HS,可选择冷冻或CO2激光治疗[19],但早期扩大切除或Mohs手术是HS的主要治疗方式。因HS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可发生恶变,对于器官移植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来说,HS更易有侵略性生长趋势[26],所以对于本病应尽早做出诊断,并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角化皮损表皮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多个线性算子可同时对角化的充要条件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转录因子MYCs调控番茄表皮毛萜类化合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