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2-11-27邓水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新化县梅山武术

邓水坚

(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1 梅山武术概述

梅山,是历史的地域名称,因梅山蛮而著称于世。《宋史·梅山峒蛮传》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这一地域,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的全部和新邵、隆回、溆浦、双峰的周边部分,总面积超过10 000 km2[1]。梅山地区境内高山叠嶂,峰峦起伏,山林树木葱茏,山路蜿蜒曲折,在这样相对密闭的人文地理环境下使得梅山传统武术文化保存完好,并于2014年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武术分为徒手拳术和器械套路两大类。其中徒手套路有86 路,包括了梅山拳、梅山桩、丁字桩、交合拳等,动作朴实稳健,拳掌并用,攻防兼备,利于近身短打;器械套路五花八门,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等,其源头与晚清团练时期的各家各户自备兵器有关。梅山武术以新化县最为出名,其中“梅山拳、梅山铁尺、梅山耙被称为“梅山三绝”。2015年、2017年新化县连续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梅山武术节,武术传承深受群众欢迎。目前,梅山武术引进到地方中小学校,建设了传承基地,它成为新化县一张地理名片,也是新化县的一种文化标识。近年来,梅山武术得到民间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新化县地方文旅发展的主要抓手。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武术与旅游”融合的契机

2.1 梅山武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乡村的重要战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现代化社会格局、实现全体社会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梅山武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化县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

从乡村振兴战略看,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市、县、镇、村的网络链条式引导与监督机制,在行动决策上给乡村发展带来了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指导、监控、扶植的多重力量。在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龙头文旅产业是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活力乡村的“特色”资源。梅山武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地方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地方人民的精神,在国家推进乡村建设的利好背景下可作为核心地位开发,它与乡村旅游融合转型为“体育+”形式将有效推进乡村经济与文化振兴的深层发展。

2.2 乡村旅游加速乡村经济振兴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 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 万亿元[2]。这说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湖南省各级政府也积极落实,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寨”“文明村”,这些战略给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巨大能量。2017年乡村振兴提出以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火热,从当前乡村旅游开发形式看,乡村生态、 旅游观光、“非遗”等方面的挖掘仍然是当前建设的热点。

从乡村振兴背景看,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主要在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内源动力主要源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外源动力则是国家战略、政策力量的推进。具体来讲:第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力量。政策是引导地方群众建设乡村旅游的重要能源,在行动上给予引导作用。第二,新型乡村建设的热潮。当前在国家执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建设是发展农村的重中之重,与国家提出“一村一品”建设双向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如“特色村寨”“古村落”的建设热潮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第三,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当前新型城镇化在不断地推进,乡村振兴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乡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态势。在这个过程中,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美好生活发展是人民的必然需求,这种迫切需求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爆发力,将加快乡村旅游的全面建设。

2.3 “文体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武术既是一种体育项目,也是一种传统武术文化,它与乡村旅游融合,形成的“文体旅”交叉产业是新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两大“重头戏”,它的动力源于乡村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就当前的新化县看,武术“非遗”和乡村旅游分别是其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的重点,这两个重点是实现新化县乡村振兴的 “左右手”,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从乡村振兴的宏观层面讲,文化与经济产业融合是当前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武术作为体育与文化,它与旅游形成“文体旅”多元化产业,其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具体地讲,梅山武术作为国家“非遗”走体育与文化振兴道路实现乡村振兴,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把它放在核心地位开发,形成“体育+旅游”形式,如江华“千年瑶寨”、江永“千家峒”等。同时,乡村旅游建设是乡村形象工程,美化村容村貌能大大促进民众的认同感,民众对美丽乡村的要求又加速了乡村旅游建设的发展。再者,从体育的功能角度看,武术不仅具有文化效应功能,还具有经济效应功能,体育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延伸的外在表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如武术民俗文化、武术表演、武术竞技、休闲健身都是体育产业资源,在乡村旅游时可以挖掘乡村体育产业,通过产业加速乡村经济发展。总的来说,乡村振兴背景下武术“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源于自身的经济、文化功能。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的路径

3.1 梅山武术节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化县梅山传统武术协会获得“梅山武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3]。梅山武术体现出了地方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从2015年新化县举办第一届武术节,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梅山武术的传承与推广。2015年以来,在市、县政府与地方民众合力下,每年举办一届武术节,在传承武术文化的基础上与地方产业相互融合,努力推广文旅融合发展,如梅山武术与西河镇红色旅游的融合,并得到较好的推广。梅山武术套路较多,文化底蕴浓厚,有竞技类也有表演类,传承谱系清晰,社会影响深远,而目前每年都有武术节文化活动,从它这一产业基础分析,它可以与乡村旅游相互融合,如建立梅山武术文化旅游节,把梅山武术活动与地方文化、美食、观光表演、特色产品销售等融合起来,规划旅游日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在宣传梅山武术的同时又可以促进消费,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3.2 梅山武术展演与乡村旅游的融合

梅山武术主要分为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类和器械类项目繁多,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健身性,它多为军事格杀型,实战性强。梅山武术徒手类功法独特,攻击性强,无虚架花招,套路繁多,手法勇猛刚烈,灵活多变,攻守自如,多拳法,善用掌,少腿法,下盘扎实,步法稳健。器械类则有其独特的器械,既有铁耙、铁尺、齐眉棍等,又有日常生活用具,如条凳、方桌、长烟筒、雨伞等。

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可以从文化表达、武术表演两种渠道打造。由于武术的表演性极强,可从大型传统节日的武术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武术表演渠道融入乡村旅游。从梅山拳、梅山铁耙、梅山铁尺3 个项目表演看,这3 个项目在武术节当天的表演就能吸引上万观众,深受大家欢迎,被外界称为新化县梅山武术的“三绝”,以强吸引力促进旅游发展。另外,建设武术文化走廊,宣传武术文化,通过武术“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旅游品牌。因为乡村旅游体现了自然景观旅游、传统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的多元化,传统武术既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旅游、体育参与旅游,又可以作为体育观赏旅游形式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中,给游客带来健身与观赏体验,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增加游客满意度。

3.3 梅山武术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融合

在乡村建设梅山武术文化馆,与其他旅游文化融合,打造的多元文化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型力量。梅山武术作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代表乡村的文化个性,又能体现乡村文化的地方性与独特性,是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梅山武术源于地方的生产、生活史,能够展现出地方民众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华武术文化精神。由于文化具有产业性特点,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可以作为旅游文化的核心地位打造,建设乡村旅游的文化名片。梅山武术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的具体方法就是把乡村传统武术文化、村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相互融合,形成乡村旅游“文化大餐”,在感官上、视觉上给予消费者愉快的体验。与此同时,梅山武术作为军事防御,在历史上参与过防御敌人侵略的军事行动,在红色教育上也给消费者带来教育意义,这些深厚的文化基础可以满足游客旅游的深层体验,达到认识“他者”目的。再者,梅山武术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凸显“品牌宣传”意义,梅山武术文化是国家级“文化名片”,与乡村旅游文化融合,增加了乡村旅游知名度,突出了定位。如学者所说:“突出旅游特色,要找准自我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技艺”[4]。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困境

4.1 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的方向不明确

当前梅山武术在传承思路方面非常明确,有清晰的传承谱系,有武术文化节开展传承、村落传统节日的传承、西河镇中小学校园传承、也有部分参与商业性表演的传承。但是发展方向不明确,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的意识不足,缺乏前瞻性,没能正确理解“体育+”和“+体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前,大多群众只知道在乡村相关活动中穿插传统武术作为表演项目,把传统武术作为配角,这是普遍理解成的“+体育”。这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产业意识不明显所致。当前应做好“+体育”转型为“体育+”的方向突破,实现体育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

4.2 过于依赖政府牵头,民间自发组织不够成熟

目前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活动主要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民间自营企业极少。一方面,源于民众习惯把政府作为牵头者;另一方面,源于相关活动经费的不足,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不能满足民众的活动需求。再者从项目的特点分析,梅山拳、梅山铁耙、梅山铁尺3 个项目不属于集体性项目,它通常是个体表演项目,在活动开展中民众的集体意识有待加强,通过对这3 个项目参与者的访谈发现,在组织的一些武术表演中,很多民众都是作为观众参与,真正参与活动组织的并不多,尤其是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很多民众都不愿意参与。总的来说,当前梅山文旅建设以政府力量为主,民间组织力量为辅。

4.3 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的产业链不清晰

梅山武术的传承主体是内部村落民众,没有外来组织参与,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上缺乏招商引资,目前以政府出资,民间出力为主。当前,新化县“文体旅”产业缺乏大型的投资商,只有小企业投资,而且当前乡村旅游都是以少数民族文化、古村、自然景观为主要开发对象,导致了传统武术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严重不足,归根结底还是传统武术被当作产业开发的思维意识弱,使体育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不明确。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乡旅游智慧化打造落后,如智慧化宣传、 智慧化App 掌上旅游操作平台、智慧化旅游路线选择、吃住行智慧化服务系统等建设不到位。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建设应加快推进旅游智慧化建设。

5 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山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对策

5.1 清晰传统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向

西河镇的梅山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与产业结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行动上得到广大社会群体、 各个村落民众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梅山武术应加大力量发展“体育+”融合。把传统武术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文化融合,深化“传统武术+乡村旅游”融合,清晰融合发展方向。在行动上以政府参与牵头,联合地方企业家、乡村文化精英、梅山武术传承队伍、西河镇各中小学、村落民众、各种媒介等各方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全面支持产业融合发展。

5.2 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动村落民间组织力量

政府引导是实现乡村振兴最佳的力量,也是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当地政府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的红利,有效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的工作,进而破解产业难题[5]。湖南省新化县首届梅山武术节在西河镇成功举行,说明西河镇梅山武术的地位以及武术传承出色。因此,民间应有自身的文化自信,认可武术文化,并积极参与武术传承,如积极做好武术文化记载、存档,有技艺者做好武术传承、教学等工作,民间群众积极分工,人多力量大,只要村落民众积极参与,把本家武术传承好,本村村容村貌建设好,那么自然能够吸引外界的关注,也能吸引企业家的青睐,武术与乡村旅游融合也将逐步深层化。

5.3 打造城乡片区“体育+旅游”产业链

体育旅游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著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 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6]。新化县梅山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作为城乡旅游发展的核心地位打造,并转型升级。针对新化县西河镇“体育+旅游”的融合并不高,产业链不清晰,企业加盟不多,开发投资不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推动下应与乡镇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学校体育融合,并融入自然景观旅游、古村古镇旅游、红色旅游,打造城乡以武术为核心的‘体育+旅游’产业链,形成乡村—乡镇—县城的一体化产业链,扩大影响面。

猜你喜欢

新化县梅山武术
家乡的大石栎树
中华武术
新化: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武术
新化县 中小河流治理喜见成效
梅山习俗与梅山相衣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