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外孝道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承

2022-11-27侯嘉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子女文化

侯嘉依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之一,“百善孝为先”,是先辈们传承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孝”是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的话题,不仅中国重“孝”,许多其他国家也十分重“孝”。或许对于东西方来说,所处地域以及文化的极大差异使孝道文化也有明显的区别,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的存在,都无疑是一种文化传承。

1 中外孝道文化比较

1.1 中华文化中的“孝”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可以说贯穿始终,从它的起源到孝文化的发展,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1.1.1 汉字“孝”的起源

《说文解字》对“孝”:“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 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最早见于商代,属六书中的会意字,早期金文中的“孝”——,字形是一个小孩儿(下部的“子”),在老人的手下(“老”字的部分笔画)搀扶着老人走路,本义是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即“善事父母”。后引申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在一定时期内要遵守的礼俗,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披麻戴孝”,即三年不能笑、不能唱歌、不能当官。后从金文到篆文、隶书再到楷书,经过不断地简化合并,成了如今的“孝”字。

1.1.2 汉族“孝”的发展

“孝”字自西周形成时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尊敬先祖,主要体现在后代对祖先的祭祀方面,希望通过祭祀使祖先的灵魂得以安息,算是后代的尽孝。二是传宗接代,在传统的汉族人看来,家族是靠子孙后代不断繁衍才得以延续的,所谓香火不能断,血脉要代代相传,这也是到现如今还有一些重男轻女思想残留的原因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中国古代更是把“孝”看作百善之首。作为汉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文化,“孝”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论语》中对于孝道有不少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学而篇》)以教育闻名世界的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远比学习文化知识重要得多,“孝” 才是人之根本。

1.1.3 少数民族“孝”的发展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不断交流、交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底色的儒家思想也从未停止向各民族传播的脚步。儒家孝文化向少数民族的传播,也逐渐发展成为其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根据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掘,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政权的孝道意识[1]。

清朝封建统治阶级里,统治者追求并积极采纳儒家文化的要义,将“孝”融入日常生活、道德品行之中。《弟子规》是清代满族教育家李毓秀根据孔子的教诲为清代学童编成的生活及思想规范,其核心思想正是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弟子规》这本行为准则教科书,不仅在当时直至今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仍是现代中国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对于全体中华儿女来说,“孝”在本质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某些习俗上展示出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就是形式上的差别,比如丧葬文化等。

1.2 世界其他国家的“孝”

“孝”这个词不是在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专门的名词与之对应,如英、法等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孝”的表述多是对“孝”这个行为的形容。但许多亚非国家对于“孝”这种道德文化却是十分重视的。

1.2.1 亚非洲国家的“孝”

与中国同处东亚文化圈的韩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孝道有自己的一套形式体系。如出远门回家的儿子要给父亲磕头就是韩国的传统孝道之一。在韩国,将“孝道”音译为“”(hyo do)一词和中国一脉相承。

埃及使用的阿拉伯语也有与“孝”相对应的词存在,且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也是对孝的体现:(1)听父母的话。(2)要对父母好。(3)要常与父母联系。埃及妇女喜爱佩戴黄金首饰的习惯和“孝”的传说故事有关,相传,一位寡妇为了养活孩子与婆婆,通过在外为人做饼来维持生计,她每天都把手上沾到的面粉带回家里做给孩子和母亲吃。某天下雨,雨水把她手上的面粉冲掉了,她举着双手向上天痛哭,这时天突然亮了,一个黄金手镯出现在她手上,于是她把手镯卖掉,给家人换来吃的。或许埃及妇女佩戴黄金首饰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但其孝元素的存在仍是埃及孝道文化的一种体现。

亚非洲国家不只有韩国和埃及有对 “孝” 的体现,这里只是列举这两国的例子,而其真正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追溯还亟待一步研究。

1.2.2 欧美国家的“孝”

英语中的将 “孝道,孝敬父母” 译为“filial piety”,其中“filial”译为“子女的,和子女有关的”,“piety”译为“虔诚”,二者结合即为“孝”。与英语类似,法语中“孝”译为“piété filiale”,都是对“孝”这个行为的一种描述。

虽然大多数西方国家没有“孝”这个专有名词,但并不意味他们没有“孝”,只是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过程、方式、理念不同,使西方对于“孝”有不同的理解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孝”不是他们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对“考”的各种表现与东方存在着差异。

1.3 中外孝道的异同

1.3.1 中外孝道的相似点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孝”都离不开一个“爱”字。西方最早期的对孝的形势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如出一辙,强调孝敬(filial piety)、孝顺(filial affection),都是源自子女对父母的爱(filial love)[2]。“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由小及大,直至现代的中国社会也是适用的[3]。西方国家同样,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美国的母亲节,这一天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母亲节当天,孩子们纷纷献上礼物、贺卡,来表达对母亲的敬爱。20 世纪末,中国地区也过起现代母亲节,这种从美国起源的母亲节逐渐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不分地域、不分国界。虽然各国各地域对“孝”的体现不尽相同,但尊敬和关爱父母却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所共有的道德准则。

1.3.2 中外孝道的差异

中外孝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与观念的不同。首先形式方面,与中国对孝文化重视程度相类似的一些亚非洲国家,即使孝道已属于本国的道德伦理之中,但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如十分崇尚孝道的韩国,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或学校都尽力宣扬孝文化,很多公司会给职员发放“孝道费”来孝敬父母,旅游公司会采取减少旅游费的方式组织子女与父母一起参加“孝道游”,韩国各地的乡校会举办“忠孝教育”讲座,向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以各种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再如一些非洲地区,大部分出国打工的年轻人,会把他们赚来一半以上的收入寄回家以孝敬父母。对于大部分欧美国家的子女来说,对父母“行孝”的形式大多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比如,常打电话询问一下父母的健康状况,为父母安排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聚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娱乐活动等。从概念上看,欧美国家是没有孝道文化的,他们认为爱就是孝的表现。

在观念上,大部分东西方国家的人由于生长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行孝”持有不同的观点。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极强的家庭观念,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都付出极大的心血,不管是子女对父母为培养他们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的回报,还是对于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所应尽的义务,子女对待父母就应该是顺从的,若忤逆父母就是不孝,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子女和父母都认同的观念,也是传统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思想。而西方国家没有那么强的家庭观念,大多数子女一成年就要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以给双方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们认为子女与父母应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2 中外孝道异同的原因

中外孝道有如此大的差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2.1 经济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而国民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父母在年轻时作为主要劳动力抚养子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这时,子女作为主要劳动力就要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而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国家无法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所以老人自己也无法在丧失劳动力前攒够积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靠子女为自己提供生活所需,孝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因此,为使社会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孝敬父母在中国社会的道德观中一直都处于首要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丰富。

西方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没有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无法大力发展农业,殖民与贸易成为其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贸易的往来促使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而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促使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而殖民扩张也使西方的家族观念淡薄,再加上有社会制度的保障,大多数老人没有生存压力,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中,在他们的意识观念里不存在“孝”这种道德文化[4]。

同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日本,地处岛国,古代的日本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加上资源的极度匮乏,年轻人为能够活命甚至出现了“弃老山”,此时更谈不上“孝”。现在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的养老措施也不断完善,即使没有子女抚养,老人也可以安享晚年。因此,虽同属儒家文化圈,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差异,中国的孝道文化在日本并没有得到发展。

2.2 文化背景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历代儒客研究的核心,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乃至中国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的道德规范离不开《圣经》,而《圣经》中有关“孝”的记载却屈指可数。英文版的《圣经》 在谈及对待父母时,用的是最普通的词“honour”;法文的《圣经》原文用的是“honore”;意大利文的《圣经》原文用的是“onora”;德文的《圣经》原文用的是“ehren”,都是“尊重、敬重、给他人荣誉”的意思。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原则不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人的尊严与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更多强调的是平等。

3 文化传承

“孝”自古代起就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道德文化之一,发展到如今的“孝”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但联系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更是对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进行传承。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遵从本心的自我意愿与尊重父母意愿相冲突的情况发生。以京剧为例,出生于京剧名门世家,裘派四代嫡传的裘继戎,是裘派花脸这门艺术的唯一继承人,他的人生是被赋予使命的,但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舞者。他到底是该传承家族艺术还是发挥天赋潜心自己的艺术创作是他当时面临的两难境地。如何将文化传承下去,将什么样的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成为当今社会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代表梅兰芳提出“移步不换形”,将传统艺术融入自己的灵魂就是传承的方式之一。如今的裘继戎做到了将这门艺术与潮流完美结合,给观众提供了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中华文化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传统文化也不会一成不变,相反,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会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包括民族文化的时代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异质因素。”[5]古埃及文明在阿拉伯人入侵后导致灭亡,所以金字塔时至今日仍是未解之谜; 现代的印度早已丢失了他们原本的语言,关于古印度的历史更是要到中国的古籍中进行寻找;古巴比伦文明在波斯人的入侵下,最终也没有流传下来。四大古国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稳定性,得益于中国人对文化的坚持。文化坚持不等于故步自封,要使国家不断进步,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培养人优良品格的根本,对维持社会和谐、家庭和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如今中国社会应大力推崇的传统美德,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受历史局限,也带来某些消极影响[6]。如现中国社会,大部分子女顺从父母依旧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父母认为他们所说皆是替子女着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子女们的负担,在追求梦想与听从父母意愿之中到底该如何抉择?如今对于“孝”的表现,或许已不是一味地听从了。

4 结语

“二十四孝”一直被当作尽孝的典范,但某些行为若依旧被现代社会传承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社会生活的改善,文化不断发展等因素,探索适合现代父母的孝道行为成为必然之势。中国的孝道文化需要找到灵魂的内核,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要保持这份文化坚持,将这种优良美德不断地传承下去。那么保留什么,改变什么,亟待进一步细致的探究。

猜你喜欢

子女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将房产过户给子女,为什么会被判决撤销?
谁远谁近?
子女能做的比医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