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2-11-27金艳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外国纪录片跨文化

金艳红

(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中国文化讲求和谐、对称的“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物我分离、二元对立,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使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障碍重重。再者,中西方制度形式、 意识形态的不同也让中国在国际传播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化大国形象之路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意识到自身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薄弱之处,于是开始寻找新的路径来提升国际传播力。我国的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历史文化,其“微时长”“故事化表达”的特点符合外国受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深受外国受众青睐。运用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是不错的选择,但目前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还面临一些困境,亟待突破改进。

1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概述

1.1 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产生于微时代,体量轻小、时长较短,且需借助微平台进行传播。随着微博、微信媒介的产生和迅猛发展,微时代随之而来,在此背景下,微电影、微纪录片等新兴文化形态相继产生。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时长” 是微纪录片的显著特征。通常来说,微纪录片的时长一般保持在5~25min 之内。其短小精悍的特征在微时代内深受具有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广大受众欢迎。传播方面,微纪录片需要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且这种传播呈裂变式发展。关于微纪录片的具体概念,学者们通过对微纪录片网络特征、形式特征等研究,将其定义为真实客观、文化艺术内涵丰富,具备一定商业、新闻等功能,靠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且单集时长保持在5~25min 之内的纪实短片[1]。

1.2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

根据微纪录的题材、内容等进行划分,可分为历史文化类、人文地理类、政论时事类、公益类等多个类别。历史文化类是目前国内出现较多的微纪录片形态。在题材上,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更擅长以历史关照现实,通过挖掘历史故事中人文精神、当下价值观来吸引受众关注;在视频画面、声音解说上,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通常以贴近受众审美需求的方式立体化呈现生动趣味的历史故事,其避免了冗长复杂、节奏缓慢的叙事给受众带来的拖沓感。《城殇》《了不起的工匠》《从长安到罗马》《故宫》《你好一带一路》等系列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各具特色,它们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实生动地讲述历史,而每一个故事都有史料为证,说服力强。

2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2.1 丰富的题材获得受众认可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而后世子孙有义务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并将其弘扬和传承下去。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根植于我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纪录片的创作灵感才会源源不断而来。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在题材选取上往往会积极迎合海外受众的审美需求,在制作内容中也会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之处,让纪录片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国际性特征。历史文化类丰富的题材可以满足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并获得深度认可。很多微纪录片制作者剔除了历史文化题材中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内容,将中国历史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不仅激发了外国受众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的思考,也增加了受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可[2]。

2.2 多样的渠道促进交流对话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传播可充分依托哔哩哔哩、微博、微信、抖音等这些常见的社交媒体。多样化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拓宽了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传播的渠道,而且赋予微纪录片以独特的社交属性,实现微纪录片与受众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互动。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反响平平,收视率一直达不到理想效果。后来,有受众将其上传到哔哩哔哩,借助B 站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度很快跃居B 站话题排行榜前十。后来,该纪录片又在微博、豆瓣、知乎等高知名度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门讨论,评论、转发、点赞者不计其数。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完全可借助多样社交媒体渠道加强与外国受众的互动对话,掌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实现高效率的跨文化传播。

2.3 先进的技术增强视觉体验

由先进技术支撑的摄像器材既保证了拍摄画面的清晰度,又增加了画面的自然性,给受众带来了升级版的视觉体验。微纪录片的制作单靠拍摄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制作者为保证内容呈现的高质性,将三维技术、VR 虚拟技术、动画技术等融合进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充满科技感的方法展示历史事件中的时间与空间,让受众回味无穷。例如,《圆明园》《如果国宝会说话》《越王勾践剑》《人物御龙帛画》等都是以先进技术增加酷炫场景、 打造一流视觉效果的典型作品。技术手段实现了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上与国际的接轨,创作者大胆发挥想象,让先进技术与作品特质混为一体,吸引了更多外国受众的关注[3]。

3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3.1 微录片质量还亟待提升

要想更好地吸引外国受众,中国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就要在作品质量的提升上下功夫。我国的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整体创作水平有了提升。但与国外纪录片制作公司与主流媒体相比,我国在作品质量上与国外差异依旧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微纪录片的发展时间较短,制作团队、技术运用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达不到跨文化传播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创作上并未研究与迎合外国受众的接受心理,而是一味灌输中国价值观,这种行为让跨文化传播效果适得其反。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繁杂的体系,不单单指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跨国界播放,更重要的是将中西文化差异融合在作品中,打造优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3.2 宣传和营销不到位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国际市场并未完全打开。为提升微纪录片的国际知名度,我国在保证微纪录片内容优质、质量上乘的情况下,还有必要通过宣传和营销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近年来,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制作上颇见起色,但在宣传和营销上却略显滞后。一方面,微纪录片传播以政府外宣推动,商业理念不足,市场驱动不够。我国的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传播方面主要以靠政府支持的普通文化交流为主,商业化传播力度不够,这导致微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不能扎根当地市场,缺乏持久的传播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在“走宣传”还是走“营销”上举棋不定,这导致宣传与营销滞后。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是一项烦琐复杂、 成本极高的工作,只有拓宽宣传渠道、改进营销策略才能见成效。但究竟是以营销为主还是宣传为重,我国目前仍犹豫不定,这限制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

3.3 缺乏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夯实人才基础,目前我国在此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方面,创作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薄弱。部分创作者在制作前期或制作的过程中未融入跨文化传播思维,只是立足本土市场,结合作品本身加入了少量的跨文化元素。这些作品在海外各平台播出后虽获得相应播放量,但却很难持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创作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也尝试在创作上寻求跨文化传播策略。但由于跨文化能力有限,他们只是单单注意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却没有挖掘出中华文化中最适宜表达的部分,依然无法触及外国受众的内心;另一方面,跨文化人才的后背力量不足[4]。跨文化传播需要更多外语能力扎实、跨文化传播技巧丰富的人才来支撑,目前我国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后背力量不足。

4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4.1 全面提升作品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微纪录片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外国受众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全面提升纪录片作品质量,生动趣味地讲好中国故事是目前增强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国际吸引力、 提升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必然路径。内容是纪录片作品质量的核心部分,要想提升作品质量,必须要打通内容壁垒,向世界呈现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

当下,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可通过以下方式打通内容壁垒。第一,内容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障碍。要想成为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必须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契合的原则,逐步突破狭隘的民族视野,精准找到本土与国际文化的契合点。第二,讲好中国故事。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故事性较强,故事是其诉说情感、传递价值的主要载体。只有自然、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者们才能通过作品多角度、 多侧面地向外国受众传递纪录片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提升纪录片的吸引力。微纪录片的创作者要注重对故事架构的科学处理,即同一个主题的历史故事可由多个小故事穿插布局而成,避免叙事的枯燥性。同时,故事要贴近受众生活,最好将历史与文化和受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联系起来,力求故事讲述温情而生动[5]。第三,重视作品翻译。微纪录片字幕的翻译对于跨文化传播意义重大,翻译者不应仅仅满足于语言翻译层面,而且需使翻译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深度。

4.2 迎合外国受众需求,实现精准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了解外国受众的审美、迎合外国受众的需求。日本版本的微纪录片《万里长城》深受国际受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万里长城》将“人”的元素贯穿于制作与传播的始终,而“人”恰巧又契合了国际受众的审美喜好。因此,微纪录片迎合对外国受众需求,实现精准文化传播很有必要。

首先,满足受众多层面的需求。一是满足知识需求。知识需求是外国受众观看中国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基本需求,制作者要保证纪录片有着丰富的知识底蕴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受众对异域知识的渴求。二是满足探索陌生文化的需求。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在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并非全是阻力,也可能成为推动力。纪录片制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呈现新奇的文化,能拉近外国受众与中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其消除“陌生感”。三是满足审美需求。外国受众的审美与中国受众存在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纪录片制作者可在跨文化传播中找到这种共通特质,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其次,精准高效传播。虽然,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并无固定特征的受众群体。但是,相关从业人员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从各大网络平台中搜集关于外国受众需求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以实现微纪录片的分众、精准化跨文化传播。

4.3 扩展宣传渠道平台,提高营销水平

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可让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增强。一方面,树立媒介融合理念。微纪录片本身便是媒介融合发展的新产物,它的发展必然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树立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发挥多种媒介之间的互补作用进行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双管齐下。国家可依托主流媒体开发本土化传播渠道,如在国外设立海外分台,为海外华侨以及外国受众提供电视服务。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创作成功后,可先在海外分台播放,以扩大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传播还需借力各大新兴媒体平台,让新兴媒体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由主流媒体、 新兴媒体合力搭建的宣传渠道将助力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国内、国际范围内实现高效传播。

除了扩展宣传渠道,还应树立营销观念,提高营销水平。营销缺位是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困境一大原因。因此,必须加强海外营销。一是要打造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品牌,让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6]。品牌是市场营销成功的标志,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更愿意购买具有品牌价值的商品。国家要在资金政策方面对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品牌的建设提供支持,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制作公司要加强与国际知名媒体进行合作,以开发更优质的纪录片。二是打造微纪录营销产业链,并借助新媒体探索多种新型营销渠道实施营销,以提高营销效果。

4.4 培养专业优质人才,夯实人才基础

当今时代,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对相关从业者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技巧、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具有单一能力、技巧和素质的人才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故必须进一步培养专业优质人才,夯实人才基础。

首先,从社会层面优化媒体人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性质注定其在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担当主要责任。主流媒体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明显,但跨文化传播能力弱。央视推出的《从长安到罗马》便运用了“5G+4K+AI”的技术战略优势,得到了受众喜爱。但是,很多传统媒体人员缺乏国际化视野与审美,在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拍摄与制作上略显笨拙。传统媒体在发挥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要多引入懂新媒体业务的人才,并充实人才队伍。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培养熟练使用微纪录片业务技能、掌握外语能力与新技术,且具有较高拍摄技能和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其次,打造高校人才教育的新模式。高校可在外语专业下设跨文化传播方向,将外语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技能,打造“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素质上强调文学素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知识上除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高校应鼓励学生广泛设立历史学、社会学、生物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在能力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跨文化交际等能力。

5 结语

微纪录片的出现引发了纪录片产业的巨大变革。作为微纪录片中的精品,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正逐渐被打造成我国跨文化传播中的“金色名片”。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普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就目前来看,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着作品质量待提升、 宣传与营销不到位、优质人才缺乏等困境。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多种方法途径突破跨文化传播困境,改善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让更多的外国受众认可、接受与喜爱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外国纪录片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外国公益广告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