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敦煌舞文化传播价值及方式探究

2022-11-27褚青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舞姿敦煌舞蹈

褚青青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1 文化自信及其表征

“文化自信”概念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自身所处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该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如今的我们,文化自信就是学习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来龙去脉了然于胸。文化自信是我中华儿女,价值观的基础体系、是历史的沉淀,对于我们后世儿女而言,民族文化,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1.1 多元与差异

文化的形成除了受人们自身心理特征、 生活方式影响外,很大程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民族、地域人民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中长期积累的经验、智慧凝结成该地区、该民族固有的生活和心理特征。而我们中华文化,是扎根于我们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由56 个民族的文化相汇而成,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打上了本民族与生俱来的符号印记。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多种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地域包容着中国印度、希腊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由此而形成了敦煌文化独树一帜且包容开放的文化特征,其与西部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甘肃地区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为本地区文化建设注入了灵魂。

1.2 承认与尊重

何为文化自信?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高度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足够包容与尊重的。从文化主体而言,认识、了解、尊重、包容异域文化,认识异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与独特性,以求在汲取其文化养分的同时,求同存异,相容共生,从客观上理解认识,从主观上学习、接纳、融会贯通,继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气韵,弥补自身文化短板,增强自我民族的文化生命力。由于不同文化的产生背景不同,所以,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想、生活、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文化的排他性,则体现对外来文化的不接受和抵制,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对于异域文化中无价值部分的批判与否定,这种批判与否定,必须是良性的,必须建立在客观认识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从而进行的。而这种建立在客观认识、主观尊重并加以学习、分析的文化排他,是我们文化稳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理性反思与情感认同,是文化稳定发展、日臻成熟的标志之一[1-2]。

1.3 存续与扬弃

文化, 因为有其不断变化而造就的历史基本性质。而文化自信则来自对文化的了解、学习、参与及其创造的整个过程。文化的形成与价值是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洗礼与历史沉淀的结果,在岁月中得以洗涤,不断扬弃,聚集精华,伴随着民族的壮大,文化也为之熠熠生辉,在人民的骨子与血脉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并逐渐升华为整个民族、国家的精神财富。正如我们从很多影视、文学等媒介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反应这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高度融合,通过世代的学习、了解、理解、挖掘、创新,在经过了千年磨砺与薪火相传,使之不断绵延赓续,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这种文化延续与自信,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4 诉求与行动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文化自信,其本质是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而价值观,则是对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精髓的高度凝练,这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在人们的文化实践过程中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是文化自信产生的基础。而文化实践,简单又分为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并以此起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文化自信,则给了现代人精神上的动力,实践上的底气,人们发自内心的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与荣誉感,在坚守的同时不断地将情感与信念上的价值认同贯穿于实践活动当中。

2 敦煌舞风格特色及其文化传播价值

2.1 敦煌舞风格特色

2.1.1 佛教文化色彩浓郁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的产物,修凿洞窟的目的也是为供佛教徒顶礼膜拜,壁画彩塑内容自然是宣传佛教思想。不论是“天宫伎乐”,还是“飞天舞伎”,以及唐代经变画中的“礼佛伎乐”,都是关于弘扬佛教教义、教规的产物。即使是在几幅大型出行图和一些故事画中出现的世俗舞姿,其核心仍是弘扬佛教、祈求赐福。

2.1.2 西域风格所影响

西域乐舞的输入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开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文化西传,西域文化东渐更为频繁密切,隋唐时代达到全盛期。隋置《七部乐》有5部属西域;唐设《十部乐》有7 部是西域的,即使《清商乐》也杂以龟兹乐音。在壁画舞姿上,西域风格十分明显,如紧身袒露的服饰,佩戴的璎珞串铃,手势的丰富,手臂的棱角,以袒腹、露脐、半裸、体态的S形和直角的三位体式,还有赤足而舞等特征,至今在我国新疆和印度舞蹈中是不乏其形迹的[3]。

2.1.3 “唐风古韵”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影响着我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龟兹乐》《天竺乐》等西域乐舞,不断融入华夏文化之中。到了隋唐时期,乐舞文化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无论是用于宫廷祭祀、宴请、娱情的各种“乐舞”,还是社会活动中作为民众自娱的民间歌舞,大都蕴含着文化节交流的痕迹。唐朝在继承《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加了《高昌乐》《燕乐》,废除《礼毕》,从而成就唐朝注明的《十部乐》。其中《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高丽乐》《文康乐》皆为表现西域及其他国家韵律的乐舞作品。

2.2 审美特征

敦煌舞风格中本土美质的体现是由壁画自身所决定,是由西部历史文化性所决定。

真、善、美体现了敦煌舞内在丰厚的价值蕴藉和非凡气质。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在一次讲课中谈道:兴味蕴藉品质(对一艺术品的评价)应具备身心勃兴、含蓄有味、余兴深长3 个要素。这恰是敦煌舞的审美核心,也是对审美情趣在精神层面的表达。

它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满和谐、宁静的美和谐从古至今都是美的理想。这一特征在敦煌艺术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敦煌的文化符号中,很大比例蕴含着佛教的文化色彩。其内容也多是描绘极乐净土、 天界祥和与极致浪漫,充满着和谐与庄严,给人一种与世无争,宁静祥和之感。

(2)充满传神的美。无论壁画彩塑,所塑造的人和物,都很讲究神态,给人以活的动感。例如,佛的涅桨(卧佛)彩塑,因为它并非塑造死亡,而是表现他的永生,所以神态安详,似乎有种内在的喜悦和安慰,同样栩栩如生。其他如坐佛、菩萨、护法神以及舞蹈菩萨等各种性格的人物,都表现不同的内心世界。如佛的向下俯视和半闭目眼神,给人以完全超脱的安宁感;菩萨深情的温和眼神,给人以无限的亲切感;护法神的睁眼瞪目,给人以威武庄严感;而舞蹈菩萨的眼神又是妩媚、恬雅,给人以舞动传神的美感。另外,还有一些听法菩萨的各种神情,充分表现出听法入神和兴奋状态。

(3)充满抒情的美在千姿百态的舞姿造型中,有的舞姿神情开朗奔放;有的舞姿神情温婉妩媚;有的舞姿造型疾驰矫健;有的舞姿造型轻盈柔曼。而壁画舞姿的基调是优美轻曼的软舞风貌。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是充分抒发情怀,给人以美的想象和感受。根据这些审美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舞蹈工作者在编纂敦煌舞教材的同时,从宏观上紧紧把握和谐、宁静、抒情的特点,在微观上十分注意动作的柔曼、温婉和节奏的多种变化,力求使敦煌舞这一新兴的舞蹈能符合并充分体现壁画舞姿本身的审美要求。

“敦煌舞”能具备这样的核心审美特征,就因为它是来自敦煌的艺术,是西部的、民族的、中国的、蕴含着传统、文明、和谐、美好的思想精神品位。所以,必须保持自己独具的特色,独有的风格。不能打着“发展”的旗号,改变自己,丢失核心,被人同化,一定要发扬敦煌精神:包容一切,不失自我。

2.3 敦煌物的文化传播价值

2.3.1 彰显我国舞蹈历史文化

敦煌舞蹈作为敦煌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其核心则蕴含着具有丰富的传统乐舞文化的内涵与审美特征,正因如此,敦煌舞蹈作为舞蹈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起着举足轻重的继承与传播作用。绝美水下舞蹈《洛神水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龙门金刚》 取材自龙门石窟石刻的飞天和金刚,在大佛的注视下翩翩起舞[4]。其中,最为人所耳目一新的,是龙门石窟中的金刚造型,与飞天的飘逸、轻柔、浪漫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反差中凸显彼此鲜明的形象与情感,使得金刚的舞姿更显庄重、肃穆、雄浑、稳健。鸟鸣声中,霞光照亮了古老的龙门石窟。衣裙飘曳间,飞天自空中飘落,幻化分身无数。

文化自信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血脉在交融创新中延续。随着各大网站、卫视电台将敦煌舞蹈复活并加以推广,广大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文化自信逐步加强。实践证明,通过好的作品,可以唤起人们深埋于骨血中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在触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在震撼中,增进文化传播。

2.3.2 传播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其次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敦煌舞所蕴含的民族乐舞文化元素,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璀璨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符号,潜在地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国家责任意识,以优秀的作品与全世界交流,传递“友好、互助、发展”的核心理念。不仅提高了敦煌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递给世界的一种思想、语言,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传播与传递中不断加强,在文化输出中得以传递。

3 文化自信视角下敦煌舞文化传播方式

3.1 作品

《丝路花雨》《千年之约》《舞千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一系列精品敦煌舞蹈作品的出现,推动了舞蹈文化的传播。在继承敦煌舞、敦煌文化的过程中,奠定了敦煌舞蹈在我国舞蹈艺术体系中坚实的地位,并不断被人们所欣赏、学习、推崇、研究,推动了敦煌舞乃至敦煌文化在各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在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敦煌舞蹈文化的传播价值,在国内被众多优秀舞蹈家与敦煌舞爱好者在自己的创作领域内用多种表达方式,呈现敦煌舞蹈所特有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6-7],从而彰显我国悠久的舞蹈历史文化进程,传达敦煌舞蹈乃至其他舞蹈文化交融的发展历程,以“舞蹈”为媒介,以“肢体”为“语言”,传播“友好、互助、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化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3.2 人才培养

文化传播皆是以“人”为传播媒介。加强深层次敦煌文化教育,提升人们尤其是敦煌舞文化专业人才对文化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学习环境,是敦煌舞乃至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保障,是民族文化得以生根、发芽、传承、创新的沃土。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学校,需要扎根于区域特色文化,结合敦煌舞蹈文化内容开发出传播敦煌艺术文化的各类艺术展演、艺术团、歌舞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借助校园宣传、课程设置等手段培养学生对敦煌文化的兴趣,增进了解、促进学习从而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3.3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我们要以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对不同文化乃至全世界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中西方文化交错间寻求互动与创新。在开放的世界中,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性特征,同时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认知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联系着全世界。只有差异才能撞击出多样的美妙,只有共鸣才能调和出世界文化共襄盛举的多彩。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在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为彰显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新形象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舞姿敦煌舞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