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分析
2022-11-27秦新华
秦新华
(山西博物院,山西太原 030024)
传统文化印证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轨迹,其自身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直到今天依旧有强大的包容力,能够支撑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努力奋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各类西方思潮也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这就加深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窗口,也需要在新时期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打造全新的数字宣传格局,拉近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1 数字博物馆的逻辑内涵和发展历程
1.1 逻辑内涵
本文所讲的数字博物馆,是一个通过数字形式来收集、保存、利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信息服务系统,也是立体显示系统、特种视效技术的集合,把现实中存在的实体博物馆馆藏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其涉及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R 实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是现代技术和传统博物馆的综合体。能够通过全面的信息资源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为传统文物构筑起更为完善的安保空间,使其享有永久的智能化保护。同时,数字博物馆也可以自动地修复那些受损的文物,调整文物展示的手段和形式,让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变得更为鲜活且灵动。相对于传统博物馆来讲,数字博物馆信息检索要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具有智能指向性,能够打破单一储存形式的限制,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的范围,让文物的展出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增加了文物展出过程中的趣味性。
目前,数字博物馆的应用主要涉及5 个层面,分别是收集和整理、加工与评估、收藏和保存、传送与交流、输出和对接。从运营角度来看,数字博物馆主要包含3 个部分:首先是数字内容,这直接与不同类型的文物藏品相对应;其次是数据库,这类似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库房;最后是展示平台,这也与实体展厅相类似对应。尽管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内容在组成形式上极为简洁,但无论是文字、 图形图像还是音频,都拥有与之相对应的综合展厅,也拥有独立自主的运行空间,如数字展厅和360°虚拟博物馆,这些都可以给观众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其享受到更为全面的文化服务,进一步缓解了藏品保护和藏品利用之间存在的冲突。从设备使用角度来看,数字博物馆可以直接利用高清的摄像机来积累图形符号,并展开多种角度的三维重构,这里所说的三维重构参考的是三维激光扫描仪,管理人员也同样可以直接利用资料进行建模。当完成了纹理映射之后,线上的虚拟平台和软件就可以对藏品做出多元化的设计,进一步打破藏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进而无时限地对外展示。从数据输出展示角度来看,全景展览、云展览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载体,很多数字博物馆都已经引进了三维定位跟踪和实时图形显示等多种技术,能够灵活地模拟出历史的情景和社会背景,让观众有更多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以上这些都足以说明,数字博物馆无论是组成还是运行都有着极为明显的自动化特征,能够兼容多种设备和技术。
1.2 发展历程
早在20 世纪90年代,美国就已经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全新的构想,并将数字博物馆应用于其中,紧接着,“美国记忆”这一遗产保护工程就被提上了日程,这一工程结合了数字技术和现实中的文物,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开发了极为先进的主题资源库,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经收录了1 000 多万数目的文化遗产,而且也依次搭建起了数百座数字资源库。无独有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乘着数字化这股东风,正式启动了“世界记忆”这一遗产保护工程,这就让数字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
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项目,并构建起了专项的联合机构与委员会,一时之间,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地缘优势来彰显自身的文物特色,主动地参与到数字博物馆的搭建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世界记忆” 这一项目也延伸出了3 个数据库,分别对应的是失去的文物、濒危的文物和当下已经存续的文物。另外,加拿大为了给自身的濒危文化遗产保留更加充分的生存空间,也特意成立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组织,这一网络组织直接对应的就是加拿大博物馆的馆藏,目的就是让文化遗产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还有欧洲的很多国家也相继投入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中,特别是欧盟直接开启了“epoch”项目,这一项目直接涵盖欧洲的近90 个国家,也涉及一些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以上这些国际性的数字博物馆工程,都给文物的保存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后世留下了难能可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支撑。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国内的数字博物馆研究直到21 世纪才正式启动。在2001年,教育部正式强调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价值,这一项目直接对接了18 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集结了大量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馆藏资源,并组建了统一的软件平台。而后虚拟现实技术也与专业的遗产保护充分地结合到一起,比如,西北大学就把数字博物馆与考古专业相联通。紧接着,也有很多学者进一步分析了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1]。
2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现实价值
2.1 承接传统文化的火炬
资源的存储和平台的宣传,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大众延伸的有效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数字博物馆向来是文化积累的重要基地,也是文物宣传的窗口,不仅手握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而且也有诸多平台开发和建设的经验,所以能够点燃传统文化传承的火炬。具体来讲,数字博物馆已经集合了多种类型的信息技术,用直观且生动的形式在线上虚拟平台展现出实体文物的信息,让观众从更多的角度观赏到文物的形态和特征,并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及时地在线上发表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性的观赏模式能够省略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步骤。另外,数字博物馆的线上存储系统可以完好地保存文物信息,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人为泄露或者丢失的可能性,实现永久性保存文物这一目标,让公众随时随地地登录平台进行欣赏,这一点也是传统博物馆无可比拟的优势[2]。而且,数字博物馆具有极为明显的感官交互性特点,不仅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可以在展览的过程中提升爱护文物的意识,提高公众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动为传统文化的发扬添砖加瓦。
2.2 拓展文化传播的范围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直接提炼出传统文化中的趣味性要素,根据公众的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给予灵活的推送,如此文物获得的关注就会变得更加广阔,公众也会从民主化的表达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厚重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数字博物馆的信任感与认可度。另外,新媒体技术连接的是互联网这一公共平台,所以,数字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显然可以灵活地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把不同的传播渠道聚集在一起,公众可以直接通过平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欣赏者互相交流,实现价值理念的多维传播,进而创造出更大规模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3]。总的来说,数字博物馆可以让文化全方位地覆盖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3 数字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出来的技术优势
3.1 数字化展示技术
这里所说的数字化展示技术,主要包括三维成像、模拟现实、立体图形和特效等内容,能够把现实中的场景直接集中在网络平台上,让实体博物馆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且鲜活,直接与公众进行对话。也就是说,数字化展示技术不会受到天气、地域和环境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发挥出完整的功能,激发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和好感。数字化展示技术还具有全天候和大范围的特点,能够让珍贵的文物变得更加立体清晰,拉近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
相对于传统博物馆来讲,数字化展示技术并不需要预先规划展示的空间或者地点,也不用提前通知公众,而是可以直接满足公众线上参观需求,让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充实自己,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不自觉地受到文化的吸引。而且,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示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公众并没有足够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但在数字化展示技术的支撑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进行灵活的选择[4]。除此之外,在三维成像技术和VR 技术的支撑下,那些受损或者流失的文物也能够以虚拟图像的形式展现到公众面前。
3.2 智能投屏与触摸技术
这里所说的智能投屏和触摸技术,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巨幕投影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投影模式来讲,巨幕投影技术的角度是更为开阔的,能够全方位地展示出文物的细节,扩大展示的尺寸,让画面的分辨率变得更高,公众的观赏体验就会变得更加真实,巨幕投影技术也会配合一定的声音和光线处理技术,这就能够进一步打磨文物的棱角和光泽;其次就是识别控制和手指触摸技术,公众在展开线上浏览的时候,可以直接进行线上触摸,下载与文物相关的资料,在红外线的支撑下,公众还可以对文物随意进行翻转,放大或者缩小,然后再结合超链接功能,把自己喜欢的文物按照类别储存到一起;最后就是虚拟成像和特效技术,这两个技术可以再现真实的场景,例如,2020年,河南博物院利用现代化5G 网络,结合虚拟成像技术和特效技术,把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玉柄铁剑等文物,用沉浸式影院和雾幕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除此之外,视频短片的播放和三维展示技术的结合同样也能够让数字博物馆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4 数字化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对于国内博物馆行业来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的建设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拥有极大的转型发展空间[5]。结合数字博物馆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4.1 优化视觉效果
数字博物馆必须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视觉效果,要让文物的信息展示变得更加简洁明了,展现出层次和主题,这样才可以让观众迅速集中注意力,快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想要浏览的文物信息。设计人员要坚持极简主义的理念,尽可能地删减一些渐变或者是繁琐的装饰,进而提高文物在数字展厅中的占比,从而能够帮助观众节省更多思考和寻找文物的时间,优化视觉传播的效果。设计人员也可以进一步梳理不同文物排列和摆放的顺序,凸显所展示文物的层次感,配备专业的文物宣传图像,更加注重与公众的智能终端相结合,从而展现出数字博物馆的文化品位,提高公众对文物展示以及文物内容信息的关注度。此外,数字博物馆也可以构建专门的微信或者是微博公众号,通过日常的公众号推文,插入经典的音频或者是视频,拓展自身宣传的范围,吸引公众的视线。
4.2 突出虚拟展馆的价值
虚拟展馆本身就是全景技术应用的鲜明体现,能够让观众在三维空间内自由感受文物的方方面面,沉浸在历史的厚重氛围中,所以需要在新时期获得更高的认可。在这里,要充分利用数码相机的鱼眼镜头和计算机,捕捉现实中的真实场景,然后再与虚拟的三维场景相结合,及时地发布在公众号或者是信息平台上,让公众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进行访问,为其提供远程展览这些更为贴心的服务,这样一来,公众就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启迪。而且数字博物馆也可以引用混合现实技术,以漫游这一形式,实现人机交互,把软件和硬件设施与虚拟的场景交叉在一起,这样甚至可以让公众触摸感受到文物的颗粒感,让他们获得更多巡游的乐趣[6]。
4.3 实现动态的变化
在快餐经济的影响下,公众在面对短视频所展现出来的黏性是明显上升的,数字博物馆要想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凸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就可以直接利用Vlog 凸显出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属性。第一,政府需要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针对Vlog 的制作出台鼓励性的政策和机制,引导数字博物馆积极挖掘资源,用更加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形式去叙述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故事,拉近历史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比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数字博物馆还要及时收取观众在平台上发出的反馈信息,根据他们的浏览取向和爱好,提炼出观众更加感兴趣的历史故事,作为Vlog 的拍摄重点,这样可以更为精准地提炼文物的文化内涵,扩大文化传播的宽度和广度,体现出文物鉴赏的乐趣。第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如文物修复人员、策展人员等,针对Vlog 的内容做出细致地讲解和分析,从多个视角来展现博物馆的历史形象,让公众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与解读;数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定期展开线上直播,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线上展览活动,鼓励他们品鉴历史的文物,提高公众的黏性。
4.4 实现媒介的升级
目前,微信和二维码几乎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核心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相对于传统的交往模式来讲,已经显露出了更为先进的优势,所以也自然能够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数字博物馆可以结合各种现代化的软件,让公众直接扫码来共享博物馆的文物信息,这样可以省略查询检索的时间,凸显出信息交往的互动性。此外,数字博物馆也要积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历史,结合微电影、纪录片或者是宣传片等多种形式,不断地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公众,真正打破公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当然,媒介的升级只是发挥出良性的辅助作用,数字博物馆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更加注重人文上的互动。例如,在展示画作的时候,数字博物馆就可以为公众提供灵活的电子化比例,让公众通过涂色等形式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5 结语
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民族振兴的必经之路,自然是任重且道远的。该文通过页面设计的创新、虚拟展馆的延伸、动态化的信息展示、媒介的升级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路径,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