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中英译本中的文化词汇看中英语言的差异
——以小说中的三条街为例
2022-11-27姚安易连英
姚安,易连英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通过追忆作者家乡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不同生活的画面,抒发出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叙事写景娓娓动人,让人不自觉跟着作者去品味故乡特色,领略那儿风景的富饶”。《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1]。作者用这样的笔触向我们讲述着发生在呼兰河的市井人情,展现着中国旧社会农村的风貌。
正是由于文章语言的特点以及作品所呈现的社会背景,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人文价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东西。因此,在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中,对于这些文化词汇的表述就会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呼兰河传》的英文译本Tales of Hulan River 出自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该小说也是其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说。
1 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词汇
小说的第二到第四章重点描述了小镇上的3 条街——十字街、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在这3 条街上有各式各样的小铺子,住着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故事。
1.1 十字街上的中国文化元素
呼兰河是个小城,而最有名的便是十字街。用原作者的话说,这条街的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在这样一条小城最繁华的街上,有各式各样的店铺,每天都在上演的不同的故事。
首先是对于文中“布庄”和“油盐店”的不同表达。在中文中,布庄是一个十分熟悉常见的词,即卖布的商铺。但在英文处理中将其译为dry goods shop,dry goods 一词实际上有两层含义:(1)干货(谷类、棉花、煤等);(2)纺织品,服饰。可见,在英文中,该词的含义要比中文的布庄更为复杂。而“油盐店”的表述上中英文也有差异[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油盐店是一种专门出售粮油副食的商店,出售的种类应当是包括油盐酱醋等各种副食品。而在英文版本中,将其表述为“an oil store, a salt store”。也就是说,在英文版本中,这样一家出售各种副食品的“综合性”商店被表述成了两家店。很显然,在中美文化中,美国并没有这种专门出售副食品的小商铺,而只有比较大型的超市,因此若直接译为 “an oil and salt store”可能会令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因此退而求其次将其分开表述。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也使得这一词汇被译成英文时产生了一定的不对等,造成了一定的翻译缺失。
对于文中的计量单位“两”的表述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葛浩文将其译为ounce(盎司)。事实上,“二两”和“二盎司”本身的质量上并不对等,二两约等于3.5 盎司。但是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我们存在着不同的质量单位体系,因此,若直接翻译成“two liang”可能无法很好地让另目标语读者理解,所以将其替换成盎司更易被接受。而且,“二两”在中文中实际上可以算是一个虚指,它可以表示几两,因此将其表述为two ounces 并不会对原文造成太大的影响。
“收生婆”这个词汇更是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根深蒂固,替妇女接生的工作自然也得由妇女来担任。在中国就存在着这么一类妇女,他们便是“三姑六婆”中的“收生婆”。“收生婆”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旧社会专门替人接生的妇女。在英美文化中,虽然同样会有从事类似活动的人,但他们大多并不仅承担接生工作,他们可能是承担了各种工作的医生。因此对于这样一个中英存在着较大差异的词汇,其表述方式自然也是不同。在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中,他将其表述为engage in midwifery,midwifery 的意思为产科学、 助产学,英文表述即从事助产的工作,以此来表达中文中这一比较特殊的词汇[3]。可见,对于这类中国特有的职业称呼,英文中会偏向于将其表述为具体地职责,这样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了中文表达较为含蓄、直白的特点。
1.2 东二道街与西二道街上的中国文化元素
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是贯穿小城南北的街道,其繁荣程度虽不及十字街,但也是呼兰河的两条主要道路。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火磨,小说里说火磨“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消信”这个词汇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词汇,它是东北方言中特有的一个词语,表示的是机关的开关,在原文中可将其理解为火磨进不得,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机关,会要了人的命。这个来自东北方言的词汇东北味十足,是十分“接地气的”,也表现出了中国文化中最根基的东西。在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中,这一词汇被翻译为 “knobs and gadgets”,字面意思即按钮与小的机械器件。原文的东北方言中对于这一含义的表述较为含蓄,并没有直接说这是机关,而是小机械装置;英文表述中,葛浩文直接就将其译为了按钮与机械装置。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在说话习惯上,欧美人更愿意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而中文则更为委婉。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所小学。祖师庙里的小学因为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高等小学。在高等小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万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乾”,而不是那样写:“乾”。
而在对应的英文版本中,葛浩文是这样写的:
He will smugly point out that the teacher has used the wrong character in a phrase he has written on the board.
很明显,在英译本中,这句话与原文的中文并不对应。在这一段中,虽然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我们看不出究竟这两个“乾”字有何区别,但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个学生肯定是给先生写了同一个“乾”字的两种不同写法。中国的汉字是一个音、形、义的统一体,由不同的笔画组合构成,形成了一个个“方块字”。即便是同一个读音也会存在各种不同的汉字。而在小说原文中,对于同一个“乾”字,在不同的词汇中却写法不同。而对于英文来说,这一点由于字形导致的同一个汉字的不同表现形态并不能十分直观地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英语也是一种象形文字,但是字形对于其意义的影响并不会给人们对单词的认知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中文的不可译性,英文译文选择了改译[4]。由此可见,由于中英文语言的不同构字构词方式,使得两种语言产生了一些一定的差异,形成一部分无法翻译的“灰色地带”。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原文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大泥坑的:
而且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陎糊,比糨糊还黏。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那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黏住的。
这一段关于大泥坑的英文描写是这样的:
There is an added feature on Road Two East: a five- or six-feet-deep quagmire.During dry period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mud inside is about that of gruel, but once it starts to rain, the quagmire turns into a river.The people who live nearby suffer because of it:When their houses are splashed with the water, they wind up covered with mud; and when the waters subside, as the sun reappears in the clearing sky, hordes of mosquitoes emerges to fly around their homes.The longer the sun shines, the more homogenized the quagmire becomes, as if something were being refined in it, as if someone were trying to refine something inside.If more than a...on the appearance of a big melting vat, gummy black with an oily glisten, and even swarming flies and mosquitoes stick to it when they land.
通过对中文与英文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在叙事描写上更为随意。在这段描写中,语言的重复度比较高,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也更为紧密,句号与逗号的使用也相对比较随意。而在英文中,除了先前提到的英文更为直接以外,在结构上,英文也更遵守规范,并且也更为简洁。中文是一种较为流散的语言,而英文是一种较为紧凑的语言,同时,通过对于中英两个版本的比较不难发现,中文更为动态而英文更为静态[5]。
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掉进泥坑被人救起之后,大家对这件事发表了不同的猜想与看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有的说,现在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
这一段所对应的英文文本为:
Another person said that the schools were no good at all, and that anyone with children should not allow them to go to school, since they quickly lost respect for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对于“天地人鬼神不分”这一说法,葛浩文将其英文表述为:lost respect for every and everything。在中国文化中,天地、鬼神都是十分典型的文化词汇,承载了中华文化五千多年,乃至到现在仍然颇具影响。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有关鬼神的俗语谚语:举头三尺有神明、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水鬼升城隍等。而在英译本中,葛浩文直接将天地人神鬼译成了everyone and everything。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表述造成了文化层面的缺失,可能无法表达出中国文化中这一十分重要的鬼神思想。但这样一种英文的表达却比较好的符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除此以外,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彩铺。而在对于扎彩铺展开描述前,小说里有这样一句:
其余的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
对应的英文版本为:
Then, too, on Road Two East there are a few ornament shops, which are there to serve the dead.
“扎彩铺”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在旧时,其被称为“吃白口儿的”,主要出售纸人和纸马。文章通过对“扎彩铺”的描写,反映出中国人在葬礼方面十分重视的情形,通常,中国人喜欢大操大办甚至相互攀比,高规格的葬礼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葬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繁文缛节。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并没有这样一个相关的行当,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必须采用合适的英文表达才能避免让国外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和误解。实际上,对于翻译“扎彩铺”这个名词,有些翻译者觉得,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并非不妥,可将其译成“zha cai pu”,后添加注释“shops in China that sells paper dolls and other paper things for the dead”。不过,这样的翻译虽然不会出现大的意思偏差,但却显得过于啰唆与冗长。葛浩文在翻译这个词时选用了 “ornament shops”来对应,“ornament”一词,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中的释义是 “an ornament is an attractive object that you display in your home or in your garden”。葛浩文在此处用“ornament shops”来对应原文中的“扎彩铺”,扎彩铺中的纸人、纸房子本身就是在葬礼上一种装饰品,以此来译,话语简短,后跟寥寥几字的从句便将意思传递清楚,其中的味道也有所保留[6]。
同样,在接下去对于扎的纸房子中的摆设进行细节描述时,有这样一段话:
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鬟使女、厨房里的厨子、喂猪的猪倌,再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
对应的英文版本为:
On display are ground objects like money-spewing animals, treasure-gathering basins, and great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and even smaller things like flower vases, tea services, chickens, ducks, geese, and dogs.There are even parrots on the window ledges.
在这一段中出现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中国文化词汇有喷钱兽、聚宝盆、猪倌等。喷钱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能口喷钱财的一种神兽,聚宝盆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种能够令钱生钱的宝物,而猪倌指的是以养猪为业的人。这些词汇都带有十分浓重的中国文化的烙印。因此在英文中,葛浩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将其分别译为:money-spewing animals,treasure-gathering basins 和attendants who care for pigs,即喷钱的动物、收集财宝的盆和照顾猪的侍从。由于英美文化中没有这些概念,因此采用这种较为直白的方式是最合适的。
2 结语
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中文中的这些文化负载词往往是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而在英文中往往没有对应的词语,因此通过对于这些词汇的研究不难看出中英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
(1)中文更为委婉,英文更为直白。可以说贯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使得中国人往往表现得更为含蓄内敛,因而在言语交际中会更倾向于“绕着弯”说;而英文则与中文十分不同,英文在表达时更为“开门见山”。
(2)中文更喜欢重复,而英文更为简洁。中文在表述时往往喜欢通过重复的方式来强调某些语义,导致句子有时可能相对会比较冗长,而英文句子一般会比较严格地遵守语法规范,句子要简洁一些。
(3)中文更为动态,而英文更为静态。中文中大量动词的运用使得中文在表述时更为灵动,更富有动感; 而英文较多地使用名词使得英文相对要静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