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预测价值
2022-11-26于立明韩瑞祎廖世峨
安 然, 秦 璨, 武 琼, 刘 涛, 于立明, 韩瑞祎, 廖世峨, 魏 兵
北部战区总医院 1.新生儿科;2.心血管外科,辽宁 沈阳 110016;3.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00;4.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广东 广州 510006;5.丽水市中心医院 儿科,浙江 丽水 32302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以心室扩大伴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心力衰竭为最终不良事件。DCM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病死率居高不下。因此,对DCM患者进行全面病情评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前提条件。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是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算出的新型炎症指数,可代表体内不同的炎症和免疫途径,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已有研究报道,SII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预后,且参考价值优于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以及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1-3]。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左室球形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力衰竭病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DCM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4],不断寻求更简单的预后标志物现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SII水平与DC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断为DCM的1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5例(73.2%),女性42例(26.7%);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53.42±15.08)岁。纳入标准:根据2018年中华医学会《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5],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男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0 mm)同时伴有左室射血分数<50%。排除标准: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通过医院病案查阅系统,输入“DCM”进行搜索,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初诊年龄、性别、肥胖、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血压、心率等,以及患者入院时空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血清尿酸、心肌酶谱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常规指标,计算SII,并采集患者入院首次心脏超声资料。
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1.3 分组及随访 于2022年7月统一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6~5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8.04±16.26)个月,以心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并按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随访中发生心血管死亡36例(22.9%),设为死亡组,其余121例设为存活组。存活组的初诊年龄、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高于死亡组,吸烟史比例、饮酒史比例、心率、SI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高敏肌钙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肌酐、血清尿酸、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死亡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
2.2 Cox回归模型分析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相关因素 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为自变量,预后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为因变量(是=“1”,否=“0”),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II、高敏肌钙蛋白和血清尿酸是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DCM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2.3 评估SII对DCM患者预后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 通过ROC曲线评估SII对DC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SII预测DCM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敏感度为94.4%,特异性为74.4%,截断值为582.94,即SII值≤582.94时发生心血管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小。见图1。依据SII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SII≤582.94组及SII>582.94组,其中,SII≤582.94组107例(68.2%),病死17例(病死率15.9%);SII>582.94组50例(31.8%),病死19例(病死率38.0%)。SI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预测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76(95%可信区间:0.823~0.930)、0.694(95%可信区间:0.586~0.803)、0.821(95%可信区间:0.736~0.906) 和0.762(95%可信区间:0.665~0.858),其中,SII预测DCM患者预后心血管死亡的AUC最高。见表3。
表3 炎症指标ROC曲线相关数值
图1 SII评估DCM患者心血管死亡的ROC曲线
3 讨论
DCM病情进展很快,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初期DCM临床表现及相关体征并不明显[6]。当患者就诊时,心室形态已发生较大改变,心功能受损严重,甚至伴有Ⅲ级以上的心力衰竭,最终只有通过心脏移植才能改善DCM带来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心脏移植来源受限,大部分的DCM患者只能根据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预后欠佳。因此,探究影响DCM患者预后风险因素对疾病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
SII是一种基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的新型炎症指数,比单一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更能反映机体炎症状态[7]。外周血中SII较高通常提示患者存在较重的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严重下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增加标志着炎症途径的激活,而淋巴细胞的增加标志着免疫途径的激活[8-9]。SII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对增多,中性粒细胞可分泌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而加快炎症因子的释放[10-11]。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淋巴细胞减少,与患者全身应激状态有关,从而引起促炎症反应[11]。
国内外对SII与各系统疾病相关研究中发现,SII不仅是胰腺癌、高级别胶质瘤等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13],且与经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预后相关[14]。前瞻性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反应和预后的研究中发现,SII联合预后营养指数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及评估预后[15]。同时,近年来有研究发现,SII可以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预后[16],为早产儿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心血管疾病领域中,围产期心肌病相关研究发现,SII作为一种新型炎症生物标志物,与患者预后心脏死亡密切相关[17]。
渠成等[18]研究发现,术前SII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性肺炎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容易获得且其数值可以动态监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此外,SII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SII增高促使肿瘤细胞转移及组织分化,导致患者远期预后较差。韩帮岭等[19]对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SII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应用心脏除颤器治疗心力衰竭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随访中,发现SII可能是这类患者长期病死率和适当心脏除颤器治疗的独立预测标志物[20]。Ocal等[21]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的研究中发现,SII可作为一种更简单、更易动态观测的预后预测因子。
目前,SII与DCM患者预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见。本研究对可能导致DCM患者预后心血管死亡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SII、高敏肌钙蛋白和血清尿酸与心血管死亡预后密切相关。SII值每升高0.009个单位,DCM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0.8%(风险比=1.008,95%可信区间:1.004~1.015,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SII预测心血管死亡的截断值为582.94,即SII值≤582.94时心血管死亡发生的可能性较小;SII预测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AUC最高,与单纯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SII可以作为DCM患者较为合理和可行的风险评估指标之一[22]。
综上所述,SII为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之一,SII水平越高,患者长期存活率越低,其预后越差。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且纳入标准较严格,因而样本量较少。因此,还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同时进行长期随访,深入探究SII对合并心血管死亡DC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