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国工业设计研究径路(2016—2021年)

2022-11-26饶锎月倪松涛

包装工程 2022年22期
关键词:聚类工业设计

饶锎月,倪松涛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2015年,国际设计组织(WDO)发布了工业设计的新定义。“创新”和“问题解决”依然是工业设计的两个关键词,“战略性”与“跨学科”被进一步强调;同时,新定义明确将“体验”正式纳入了设计活动,使工业设计的范畴从有形产品延伸至无形服务之后,又进一步拓展到了注重过程性和用户参与性的体验领域,由此,重构问题和创造价值成为工业设计的新取向。工业设计的新定义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在新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又为工业设计的研究路径提供了指引性。为更好地探究工业设计新定义发布后中国工业设计近年来的研究特性和研究动向,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对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预估了该领域研究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平台,选择期刊数据库作为查询对象,数据采集时间为2022年5月13日。为保证文献数据学术价值,将来源类别限定于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以“工业设计”为主题,对2016—2021年期间的学术刊物进行检索,共获取到842篇文献。人工剔除与本研究相关程度较低的文章280篇(包括院校或学科专业介绍、展会或会议论坛、毕业设计介绍及作品展示、杂志专题序言、化工及材料学研究等),获得有效论文562篇。

1.2 研究方法

运用以陈超美教授为首研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16—2021年的工业设计研究网络架构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针对工业设计领域文献中的关键词、研究机构和作者绘制了知识图谱。在知网平台导出Refworks格式文献数据,使用CiteSpace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格式转换后,设定数据分析条件[1]。时区选择2016—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可视化分析节点类型分别选择机构、作者、关键词,阈值选取频次最高的文献及术语。筛选数据选项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可以使数据可视化更鲜明。最终,根据设定输出可视化数据图谱,手动调整图表以保证其可读性。

2 文献计量结果可视化分析

2.1 发文机构研究现状分析

分析工业设计相关研究机构能深入了解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状况,并了解产业内的合作状况。2016—2021年国内的工业设计研究文献来自43个机构,节点呈离散分布,表明各机构关系比较疏离,协作程度不高。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其中理工类、美术类院校居多。根据统计,前十位研究机构均为国内工业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高等院校,其中3个属于工业大学,发文量大于或等于10篇的机构有8所。数据表明,源自企业研究机构的文献非常少,有3篇论文来自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为政府机构。下面选取发文量前列的科研机构,介绍其近6年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论文成果呈现出从教育到产业、从理论到实践的立体化研究体系,对研究型高校工业设计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架构进行了探讨,为交叉学科、跨文化的学科建构提供了新范式[2]。秉承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关联性,围绕产业来开展对工业设计的探析是清华美院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既有从陶瓷类传统产业中的品牌历史、经典案例、企业理念与机制、设计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系列成果[3],又有从防疫这样的社会热点涉及的交通运输、医疗设备、消毒防控、日常用品等相关产业来对工业设计进行分类的研究内容[4]。理论应用设计实践是该院另一个有彰显度的研究范畴,不论是将设计事理学的思想运用到产品服务系统的研究中,构建出创新思维模型,并对其设计应用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归纳[5],还是从设计思维策略、设计信息加工过程设计、设计干预生理情感角度对认知心理学进行理论梳理,分析其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以及探讨未来设计心理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可能性[6],都非常重视设计的理论体系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对工业设计中系统设计的关注,在该学院的论文成果中也有所体现。如针对有关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造议题,赵超[7]以新的诊疗技术及循证医学理论为基础,从社会转换设计、公共卫生危机转换设计、组织转换设计、医院建筑环境转换设计、产品与服务转换设计5个维度,系统性地提出了重塑就诊体验的设计方案。值得指出的是,针对美育这一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指向,清华美院将其与创新议题进行了结合,针对当前美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艺术和科学的交叉融合开辟创新之路[8]。

湖南大学的研究主要以汽车设计、机械产品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为特色。该校拥有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涵盖针对小型交通运输设备和大型数控装备的设计研究,既能够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手段获取车辆特征数据,明确不同用户群体对车内造型的认知差异,并输出汽车内饰使用者与设计师特征辨识模型[9];也能够将用户行为分析融入传统产品造型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为导向的数控装备造型设计过程模型[10];还有工程机械工业设计知识库软件研究,为工业设计师提供数字化辅助设计资源,可快速获取和重用造型设计知识,从而提升设计效率[1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环境下,该院校聚焦于社会创新设计领域,其研究项目“新通道”结合新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和新型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对文化持有者、学术界、政府、行业的角色与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借助“新通道”等社会革新的实例,剖析了项目所构建的协同创新网络机制和模式[12],社会影响力和学术价值较高。此外,该校对与社会创新相关的设计伦理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挖掘了工业设计的伦理维度,指出工业设计应体现技术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和利益伦理4个维度的内在要求[13]。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研究视域侧重于可持续设计、技术设计,同时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在可持续设计方面,以自然、人类、人造世界、智慧信息网络系统视角切入,阐释解决人类和地球所面临的危机需要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一种以“行动–反馈–行动”为基础的可持续设计方法[14]。技术视角下的设计研究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指向工业设计实践研究,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提出了汽车外观设计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实例训练与验证[15];另一方面则涵盖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研究,从技术现象学的具身认知、技术社会、道德物化的哲学视角出发,对“技道合一”的工业设计实践教育进行了阐述与审视[16]。

三所院校的研究共同关注的内容为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见图1。作为开设工业设计学科、学科实力出众的院校,三所机构均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教育,应工业设计产业转型升级之需,围绕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致力于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与课程模式,并尝试将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研究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图1 发文量前列机构2016—2021年研究内容对比Fig.1 Comparison of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top-rank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2016-2021

2.2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对作者合作关系的分析,可以了解主要学者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工业设计产生的影响和核心研究成果。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对具有影响力的作者间协作关系进行分析。将节点类型设置为Author,时间区间为2016—2021年,输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线条越粗代表协作的次数越多,连线色彩对应了作者合作时间,如紫色表示在2016—2021年间,作者于2016年建立了合作关系。该样本中含643个节点,代表共有643位作者,节点间连线数量为895条,合作网络密度为0.004 3,数据表明国内工业设计研究者之间的协作关系集中度较低。

由作者合作关系图谱可见(见图2),目前,作者之间主要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协作,在全国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合作群,通常以工业设计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导师为合作网络的中心,但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不密切,基本为同所院校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者与其他团队之间的研究联系相对分散。以上分析结果结合图谱数据可见,工业设计研究学者的合作集中程度偏低。究其原因,工业设计学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较短,机构间还未形成广范围的合作关系,导致工业设计研究学者的合作网络离散、合作频率低。随着工业设计研究的逐渐成熟,作者跨团队、跨机构的网络协作也将随之增多,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

图2 工业设计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关系图谱Fig.2 The visualization diagram of author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research

2.3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共词分析是一种现象分析方法,它能够表示学科的研究方向。运用共词分析,共用关键词、主题词,对工业设计学科中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定,以鉴别2016—2021年国内工业设计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有利于分析工业设计研究的话题演变历程。在CiteSpace软件中,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共现网络中共包含1 063个节点和1 919条连线。

在CiteSpace软件中,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和分析,选择72个频率超过3的关键词,得出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分析图谱,见图3。高中心度和高频率的关键词是2016—2021年国内学者普遍关心的课题,即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频次绘制统计表格(见表1),包括序号、频次、关键词、出现年份、中心度。其中,“产品设计”“造型设计”“创新”“感性工学”“服务设计”的共现关系较为突出,是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代表了工业设计领域较为中心的研究主题。从关键词频次角度分析,“产品设计”“造型设计”“感性工学”“创新设计”“概念设计”是工业设计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图3 工业设计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Fig.3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ping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research

表1 工业设计研究领域关键词频次统计Tab.1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research

“产品设计”“造型设计”之所以热度高,是因为其始终是工业设计学科本身的核心研究内容,即使有一些新的研究概念出现,依然能保持工业设计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感性工学”已有多年研究积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结合一些定量方法来形成运用于不同细分产业的新方法,且多应用于工业装备、交通工具的造型设计。“概念设计”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关键词,它具有可以作为主线贯穿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工业设计最具创造性的阶段,也能对设计发展的未来性创意发挥启迪作用,所以相应的研究成果较多。“感性工学”与“概念设计”这两个技术方法的研究热度与近年来方法工具化及随之而来的“设计思维运动”有关,扮演了辅助设计师实现特定目的的角色。在工业设计的新概念中,工业设计范畴不仅从有形产品延伸到了无形服务,还扩展至体验范围,“服务”与“用户体验”成为了新的研究增长点,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创新”是设计最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设计”被列为国内设计院校重点建设的学科群之一,“创新”与“创新设计”相应地呈现出一定的研究热度。

使用LLR算法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关于工业设计的文献关键词聚类标签共18个,此聚类视图的模块数值Q(Modularity)为0.882 5,在Q>0.3的时聚类视图具有明显的结构,故此图谱结构清晰。根据聚类标记次序,各聚类的平均轮廓值S(Silhouette)依次为0.966、0.968、0.981、0.953、0.972、0.922、0.915、0.928、0.938、0.976、0.96、0.935、0.996、0.963、0.958、0.97、0.981、0.998。当S>0.5时具有合理聚类效果,而S>0.7时,聚类高效且具有可信度。综上,此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构显著,聚类结果高效可信。提取聚类平均轮廓值前五位的聚类,对5个聚类中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类(见表2),选取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分析其所涉及的研究范畴,对共词聚类词进行再分析。

表2 平均轮廓值前五位聚类的研究内容分布Tab.2 Research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five clusters of average profile values

图4 工业设计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Fig.4 Keyword Cluster visualization Mapping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research

聚类#19“产教融合”中共有11篇论文,其中的研究内容板块分布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工业设计工作室建设路径,都围绕着工业设计专业的产教融合教学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研究。如构建产学研创新模式、协同创新生态圈的研究中以天津高校为例,对天津地区产业结构、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如何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项目导入教学中,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17]。有关优化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搭建实验教学平台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有以江南大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例为证,通过将教研融合、产教融合、产研融合的团队研究方向融入高年级主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综合性、适应社会广泛需求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示范[18]。还有针对工业设计工作室建设路径的研究,以适应新工科教育时代人才培养为新目标,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探索了产教融合的“双导师”团队教学模式,以强化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19]。此聚类中的论文尽管体现出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关注度,但以上文献在教学实践的方法、人才培养路径等层面的成果还不够突出,后续可以进一步探索、充实、拓展除工作室建设之外的更多培养路径,以提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聚类#12“设计学”由23篇文章构成,主要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学学科体系研究、设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设计学学科与设计产业的关系研究。其中有论文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设计学的学科体系研究进行了探索,以新概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制五个角度来探讨新工科新课程的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内容,并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实际情况加以剖析和验证[20]。还有文献以学科间性的视角指出设计学与广告学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差异与共性,并对其未来整合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优化方案[21]。此外,也有研究紧密联系设计学学科与设计产业,以开放性的设计学概念结合实践,建立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双轮驱动设计产业模型,借以打破学科界限并带动产业系统发展[22]。此聚类中的研究成果对学科体系、学科整合的研究较为深入,同时强化了学科与产业的连接关系,也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启发。

聚类#16“服务设计”中包含16篇文献,主要围绕服务设计政策研究、服务设计理论梳理、服务设计教学方法、服务设计实践路径4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一,对于国家战略层次的服务设计政策制定,概括了丹麦的设计政策发展历程,归纳政策提出背后蕴含的三元逻辑和综合性目标,为国内的设计政策研究提供了借鉴[23]。其二,梳理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针对服务设计中“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方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具体服务设计实例,剖析“用户”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差异,并提出“利益相关者”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可转换性特征[24]。其三,探索提高服务设计教学质量的方法,制造业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服务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和案例分析,以在企业开展服务设计项目突破局限、达到效率化为目标,探讨适合高校教学的服务设计流程和方法[25]。其四,解构服务设计实践的具体路径,如结合老年人公共设施的实际社会问题,以改善活动障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目的,考察现有的医院、社区和居家3种养老康复模式,从初期设计调研到最终体系模型的构建,形成了完整的服务设计过程[26]。服务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发展历史尚短,因此,对服务设计的学理进行讨论和明确具有关键性意义,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开展奠定基础。上述四维度的研究能为服务设计研究理论、服务设计师的设计实践带来一定启示作用,但研究成果的视角仍待扩展,服务设计的相关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

在聚类#2“创新”中,共发表了49篇文章,研究内容指向中国工业设计标准、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系统性的创新设计实践路径。一方面,从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和价值切入,工业设计标准问题是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工业设计标准是发展工业设计的创新动力,且工业设计标准的技术体系可以上升为国家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性驱动力[27];另一方面,面对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基于中外高校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基于设计综合体学习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包含“教学综合体(专业院系)—研究综合体(跨学科研究院)—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三者共同支持创新设计人才培养[28]。而在设计实践路径方面,关注复杂系统工程项目设计,对中国整机工程技术整合设计服务开拓者——灏域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进行专访,研究该公司高端装备类产品的系统性设计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29],对产品整机功能及其制造工艺的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聚类#9“QFD”包括27篇论文,具体研究内容着眼于健康医疗产品设计方法、设计方案多目标优选决策方法。第一,通过组合多个理论方法,对健康医疗产品进行分析与设计实践,例如将用户行为(B,Behavior)、功能分析模型(FAST)、品质函数配置法(QFD)组合,提出B–FAST–QFD组合法,以降低家用中医理疗产品的用户需求提取难度、明确产品设计要素,并借助中医梅花针案例进行设计验证[30];又如将QFD、AD、TRIZ等理论有机结合,建立了医疗废弃物智能设备质量屋,将其设计要素转换成相应的功能需求,3种方法的结合解决了医疗废物智能设备的造型、功能性、安全性、操作性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医疗废物的处理效率和安全性,优化了医疗废物智能化装置效率和创新度[31]。第二,针对云服务模式下设计方案在多目标优选决策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用户多元化和差异性的需求问题,提出了结合质量功能配置和粗糙集理论的设计方案优选决策方法,引入用户参与的设计决策过程和模糊评价机制,对用户需求进行聚类分析和转化[32]。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方法的研究愈加注重具体方法的延伸和拓展应用,并重视系统性、整合性,目前QFD法应用于医疗智能产品设计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未来可以介入更多其他专业性细分领域进行研究。

上述分析呈现了当前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轮廓值前列的5个聚类所涵盖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时间线功能的计算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线聚类图谱,见图5。横轴代表关键词在本研究所采集数据中出现的时间,纵轴代表节点所属聚类,节点的形状越大,对该关键词主题的研究愈受关注。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由关键词变化可看出,工业设计研究已从微观层面注重产品造型、功能的“产品设计”向宏观层面专注于设计价值、产业链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转变;从传统以产品外形为导向的仿生设计、形状文法等研究转向更多考虑交互设计、用户体验、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学科交叉等研究方向。由此可见,工业设计从注重单一的产品设计上升到了系统性设计,从强调产品的功能结构转向了人机交互与情感体验,而工业设计教育也开始进行改革,愈加重视产教融合、跨学科教学。

图5 工业设计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Fig.5 The timeline view mapping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research

2.4 关键词突现分析

运用关键词突现法,对2016—2021年工业设计领域的热点演变进行分析。突变词是用来描述特定时期内文献中出现的特定术语,运用CiteSpace软件的Burstness功能,绘制工业设计研究中前15位的关键词突变列表,其中包含了突变词的年代分布及突变强度,可以判断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图6顶部“出现时间”表示该关键词在样本数据中的首次出现时间。“突变强度”数值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短期内出现的频率就越高。“突变开始”表示关键词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的突现时间,“突变结束”表示的是突现强度弱化时间。蓝色矩形条代表每个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红色加粗矩形是该关键词出现突现变化的时间范围,其代表研究的热度。结果显示,“新工科”为突变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其次为“创新”“跨学科”“概念设计”。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为“创新设计”“用户体验”。它们是2016—2021年国内工业设计界的关注重点。

图6 工业设计研究领域突变性关键词图谱Fig.6 Mapping of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research

结合图6,可以大致探讨2016—2021年工业设计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进程。从整体上看,有关工业设计的研究可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16—2017年,突变词为“创新”“概念设计”“设计”。在此阶段,研究者主要围绕设计创新、概念设计问题进行研究,输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进而逐步构想设计的未来可能性。第2阶段为2018—2019年,出现的突变词主要为“转型升级”“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此时期的研究着眼于工业设计产业的结构升级,探索推进产业集约型增长方式发展的方法;同时,体验经济时代来临,用户需求成为主导工业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要素,设计理念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发生转变。第3阶段的2020—2021年,突变词主要为“新工科”“跨学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针对工业设计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指向新工科背景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同时也考虑服务于工业设计的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符合中国发展新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保障创新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3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针对CNKI期刊数据库中2016—2021年有关工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机构集中于高校,理工类大学、美术类院校对工业设计的研究居多。部分研究出自政府事业单位,源自企业的工业设计研究极少,作者间合作主要是以导师为核心的小组协作。在工业设计领域,各高校、学科间仍缺乏合作,设计思维和研究方式容易被局限。故研究内容虽涉及设计理论、设计实践、技术路线等多个视角,但研究重心较为分散。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改革,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协同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研究。

2)工业设计产业和教育融合的渗透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在设计产业转型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下,当前研究围绕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工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设计工作室教学研究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关产教融合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研究产出的理论并未全面实施于工业设计教学实践当中,与设计产业的实际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界与教育界仍待共同付出努力,在企业和院校之间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推进更多实际企业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3)工业设计教育中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工业设计教育一直沿用包豪斯的传统。已有研究在国际化视野下,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荷兰、意大利的教育模式,对中国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针对国内“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中国特色要求,亟待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育模式,以期实现国家先进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

4)工业设计方法论研究的技术介入性愈加凸显。在回归工程实践的国际工程教育浪潮中,借鉴工程教育模式,工业设计的思维方式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思维,愈加倾向于严谨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在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更多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借助AR、VR、编程等前沿技术路径实现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搭建,深入融合理论知识与对应的实验,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4 结语

分析工业设计阶段性研究进展,有助于考量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当下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工业设计新概念内涵的彰显度得到了体现,有形的产品设计研究逐步扩展到了服务、体验、系统等无形产品的设计研究。将工业设计新的内涵与驱动力注入工业设计学科的建设和教育、工业设计产业及具体实践的发展之中,既要在国际化视野下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设计成果,了解国际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人才;同时也要立足于国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中国工业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并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下寻求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同时融合国际视野的工业设计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聚类工业设计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面向WSN的聚类头选举与维护协议的研究综述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