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玉森:金融界的“杂家”

2022-11-26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社甲骨甲骨文

俞 栋

1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 年11 月13 日成立于苏州,活动中心在上海,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社员总数1180 余人。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1923 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 余年。

2 1913 年在南京宁属师范学校(1912 年改为省立第四师范,次年与省立一中并为省立南京中学)做过短期教师。

在当代人的认知里,李叔同无疑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不仅是国内从事西洋画的先驱者,还是中国话剧和现代音乐先行者,他创办的“春柳社”是国内第一个话剧团体,创办的《音乐小杂志》是国内第一份传播西方音乐的刊物,其金石作品集《李庐印谱》轰动一时,书法则被认为是“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即使看破红尘出家也是“第一流”的,竟让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佛学,他几乎涉足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领域。无独有偶,在近代金融界,也有这么一位可与之媲美的人物,那就是曾任交通银行总秘书的叶玉森。

叶玉森(1880—1933),江苏丹徒(今属镇江市)人,祖先系满族贵胄,字镔虹,一字杏衫、荇衫,号中泠,又号荭渔、藻渔、梦领庵主、中泠亭长、五凤楼主等,集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音乐家、小说家、翻译家,乃至数学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系兴中会会员、南社1成员。

他自小天资颖异,深得师长喜爱,16 岁考取秀才,29 岁考取贡生,后入江阴南菁书院,继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学成归国后先当教师2,复入仕途,然“官运”不济,干到县令就徘徊不前。他先后当过安徽滁县、颍上和当涂县知事,坚守文人本色,奉公守法,勤政爱民,官声颇佳,有“循吏”之称。

而与交通银行的结缘,则是在1930 年岁末。由于他和交行总管理处秘书白中磊时有诗词唱和,友情颇深,又因自署“中泠”,故文友圈内惯以“二中”称呼其二人。是年暑期白不幸病故,叶闻讯后极为悲痛,加之厌倦宦海浮沉,决意到上海闯荡一番,便在同乡好友、南社同道帮助下,于当年12 月到交行总管理处应聘总秘书之职,凭其才识、经历自是毫无悬念地被录用。也正是那年,经呈请财政部核准,交行增设了储蓄部、信托部,实施营业独立、会计公开,信誉大幅提高,业务发展迅猛。当时,总管理处要管辖上海、天津、镇江、广州、厦门等地分行,他作为总秘书不仅要负责文稿起草等事务,还要参与处理具体行务管理,公务繁杂,案牍劳神。本来银行相对安稳的环境,为其治学研艺提供了可能。然天嫉英才,在“一·二八”事变中,叶玉森居住的寓所附近恰是两军交火之地,他只能于天寒地冻中仓皇逃难,不幸染疾,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未予重视,但当持久不愈就医时却发现已演变为肺病,这使本有机会赴江苏省政府任职的他只能辞而不往,入秋以后病情加剧,于1933 年9 月26 日因肺气肿发作谢世,时年53 岁。

叶玉森在交行前后三年有余,时间不长,但由于其道高学博、能力出众且与人为善,口碑甚佳。出人意外的是,在他病逝后,大家发现这位银行高级职员除了图书与甲骨外,竟家徒四壁,连丧葬费最终也由交行垫付。为其料理后事的交行同事吴静庵、吴清庠兄弟深恐叶的大量学术著述会因时间迁延而遗失淹没,遂与中南银行文书主任兼总务课长秦更年等热心人士共同发起组成了“叶荭渔遗著整理同仁会”,将叶的相关著述整理出版,并在交行内外发布《征印叶荭渔遗著启》,一时间交行同事和上海银行业同道纷纷解囊相助,八卷本《殷墟书契前编集释》于1933 年10 月由上海大东书局石印出版。令人扼腕的是,后编亦已脱稿,而书稿却被人偷卖至扬州书肆,至今下落不明。客观地讲,当时金融界尤其是交行对他的工作、治学、生活等都提供过帮助、创造过条件。

如今,一提“杂家”,似乎带有点贬义,好像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精。其实不然,至少叶玉森非也。他通晓中西文化,涉猎多个领域,可谓“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在担任南京汇文女子书院音乐教员期间,他创作了不少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学堂乐歌”,如表达国人迫切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十八省歌词》;呼吁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体现民主精神的《妇人从军》;合乎儿童心理、契乎社会道德的《女子新唱歌》等,还为汇文女校运动会翻译美国歌曲《鸠迦进军》,成为中国最早的翻译歌曲之一。并编有《手风琴唱歌》《小学唱歌教科书三集》等教材,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

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他深厚的诗词功底。在其所有韵文作品中,以词最为出色。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生林香伶曾对《南社丛刻》中发表的文、诗、词进行过统计,并列出排行榜,叶玉森发表各类作品数量排在12 位,其中词的量排在第二位,共发表188 首词。南社同人郑逸梅评价其词“瑰丽雄奇,不可方物”。南京图书馆藏叶玉森词集《桃渡词》一卷,共收词28 首,主要为其在南京漫游期间的作品。词集以具有哲理思考与佛教观照的金陵文化为中心,兼及豪情与温情结合的赠词与挽词。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的词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更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将雪莱等国外诗人作品翻译到国内的就有叶玉森。1913 年,他在《华侨杂志》上发表了译诗《云之自质》(即《云》),将诗人名字译成“解莱”,全诗以骚体译出,一共79 行,每行3 至12 字不等,诗节的划分和原诗一致,各诗节的行数与原诗有别,偶行押韵,无行内韵,除结构上应骚体而变,语言上重文言色彩,增删也颇为自由,从而使译诗更显流畅自然。难得的是,其翻译手法不一,各体兼备,如龙斐罗(朗费罗)的《矢与歌》用国风体翻译;滕鼐孙(邓尼生)的《战死者之蠕与孤》用乐府诗翻译,颇有“三吏三别”之遗风。以古奥文言译诗,可能与其创作背景和南社文学倾向有关。继“诗界革命”口号提出之后,南社当时有一种“移佳木以植之”和“古学复兴”的倾向,意指吸收西方文学的新因素,使之适应中国传统文学样式,以复兴古学。

除了诗词歌赋,叶玉森还是个潜心文学创作的小说家,目前可考的小说共有10 篇。郑逸梅赞其“诗词小说,无所不能,有《阿娜恨史》一种,尤为其杰作”。可惜,如今这部小说已无从觅见,但《南社小说集》收录其文言短篇小说《云》,堪称南社小说中“棒喝社会,文字之最有力者”,值得一读。其他诸如《酒徒别传》为诙谐小说;《梦邪!梦邪!》为神怪小说;《毒草冤魂》为翻译小说;《皇帝借债》署名为“债民”,目录页署名为“中泠”,据考证应是叶玉森。此外,上海通俗文学刊物《礼拜六》第72 期还专门请他题写刊名,可见其在小说界的影响力。

如果说,这些才能和成就均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话,那么他还擅长数学,会做微积分,则真让人有点“瞠目结舌”了。在日本期间,他曾一度倾心于数学研究,擅长解析几何难题,出版《筹尘》算稿一册(现为镇江市图书馆收藏),涉及微积分、代数、三角几何等复杂数学知识。这不仅在近代艺术家中实属罕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为普及、诸多艺术家都受过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艺术领域精通数学者也是凤毛麟角。当然,其毕生最大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果,还是以考释甲骨文和擅写甲骨文而驰名学术界、书法界的,故其与王国维、罗振玉3罗振玉(1866—1940),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一道,被时人颂为甲骨“三大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丹徒县城虽是弹丸之地,但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却是一方重镇,英才迭出,著述如林。叶的文友中爱好金石碑版者不在少数,赵曾望精于“小学”,擅书法,尤工篆刻;研究文字学的名家除刘鹗外,还有其好友柳诒徵,以及有“《说文》世家”之誉的陈邦福、陈邦怀兄弟。据史料载,叶对甲骨文的研究始于滁县知事任上,写了《殷契钩沉》(1923 年刊于《学衡》第24 期),考释甲骨文字142 条,由柳诒徵作序;后为补《殷契钩沉》之未及,又写了《说契》,刊于1924 年《学衡》第31 期。1925 年春,经柳诒徵、王伯沆介绍,叶购得刘鹗后妻郑安香出售的甲骨1300 片(其中精品800 片),于是他选拓240 片,并附考释,写就《铁云藏龟拾遗附考释》,由五凤研斋石印。这些著作奠定了叶玉森在甲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董作宾4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学、年代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评价其“搜求材料,考证经史,开启了此后研究甲骨学许多新的途径。”进入交行后,叶玉森“益以公余之暇,仍致力于甲骨文字之研究”。他以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和《殷墟书契后编》为底本,集各家之说,融汇自己的研究心得,开展考据工作,或引用自己先前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或坚持己说以驳斥他人,或据他人成说以修正己说,可谓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写就了《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和《殷墟书契后编集释》两书。这也是其甲骨学集大成之作和在交行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时人评曰:“手自缮写,稿凡五易,都数十万言,半生精力所萃,自是不同凡作”。其间,他和当时的学者王襄5王襄(1876—1965),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等均有书信往来,或谈论文字,或议论经史等。虽然,叶作为一位甲骨文的业余爱好者和研究者,其成果成就尚不能与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这样的大家相媲美,但时至今日他考释文字的方法6叶玉森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六种:一是注重字形分析,特别是据偏旁考察释字;二是注重从辞例文意考察释字;三是注重与其他古文字的比较释字;四是注重从甲骨文的初形溯义,通过理解古人造字意图进行释字;五是注重从甲骨文本身的谐声系统出发,利用古音学知识释字;六是注重分析甲骨文中的合文、析文、倒书释字。仍被学界公认为有不少可取之处。在其逝世后次年,金石学家唐兰就著文批驳叶玉森的研究为“妄说”。但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不断为叶正名,如胡厚宣、王宇信、赵诚等,近年更有学者著成《叶玉森甲骨学论著整理与研究》,对其古文字研究和甲骨学成就做了全面、深入的剖析,给予了其公允、客观的评价。

相对于秦汉以至清末的篆书发展来说,甲骨文无疑为民国篆书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做了坚实的铺垫。汉代以后,大凡写篆书者,必先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如曾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李阳冰颇能“洞于字学,古今通文”。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使写篆有了方便条件,尤其是1899 年之后研究甲骨文成为一门显学,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文字学研究,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绝好体势。最先将甲骨文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的应是罗振玉,其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并于1921 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同样,作为甲骨文的研究者,叶玉森考释之余也提笔挥毫,自然以近代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之一享誉书坛。郑逸梅甚至将他与罗振玉相提并论:“海内之擅写甲骨文者,罗振玉外,当推月一徒叶鱿渔……董作宾为甲骨文家,看到玉森所写的,叹为观止。”王朝宾在《民国书法》介绍叶氏是“宣统乙酉优贡嗜好金石,精研甲骨,亦擅书甲骨文,以笔为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甲骨文的考释,朝夕摹写,对甲骨文的形体与笔法谙熟于胸。当时,已发现的甲骨文大概有五千字,但可识读的不过一千余字,这也给甲骨文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便于甲骨文创作,叶玉森将可识的殷契文字集成偶句,编成《甲骨文集联》一卷,日积月累,最终集得百联以上,存之巾笥,用佐临池。笔者以为,用这一千来字撰作如此多的联语,加之楹联还要服从平仄、兼顾对仗等格律,绝非常人能为。

与其他书体相比,早期的甲骨文毕竟显得单调而缺乏线条表现力。叶玉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仅追求文字学意义上的准确无误,更力求以柔毫再现出契文古朴俊利的效果。他笔下的甲骨文颇得殷契之神采,用笔有纵横排傲之势,特点鲜明,以笔代刀,刻意追求金石之意:重按藏锋起笔,露锋轻盈收笔,寓刚于柔,刚柔相济。由于他善用藏锋,使甲骨文原刻较为质直的笔画增添了几分书写韵味,转折处婉转舒徐,衔接处自然妥帖,可以看出用笔的娴熟技巧,且结体规整,形态稳重,布局严谨,从形式到内涵都给人一种含蓄的对称美观之感,颇具书卷气。无怪乎识者谓之“以笔为刀,同好叹为观止”。足见叶的天资功底。但毋庸讳言,其甲骨文也存在得“刀趣”而失“天趣”的不足,如字的结构过于精巧,章法也太过齐整,追求严格、机械的对称,呈图案化装饰化趋势,故有人称之为“甲骨馆阁体”。其实,甲骨文原刻是非常自然的,字的结构与章法参差错落,而绝非几何状般对称。

应该说,民国时期甲骨文一路书法创作,实践者受原有书法基础影响较多,如罗振玉之倚重小篆,丁佛言之渊源于金文,这是早期探索者的必然。这时对甲骨文艺术特质的解读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借助有限的学术进步开展书法上的探索已属难能可贵。书写者究竟使用何种技法,多源于其书法基础,书风的主动创造并未全面铺开,但总体来看其时甲骨文书法取法高古,用笔浑厚,风格多样,成就斐然,给当时的书坛注入了活力,是近代篆书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叶玉森治印也极有工力,嗜秦汉之法,细白文多仿切玉印,自用印多系自制,识者认为他的篆刻“与古人多合”。《民国篆刻艺术》一书指出:“叶先生还是在印坛上用甲骨文刻章开先河者之一”,代表作有1925 年为好友周庆云刻的“周梦坡六十后之印记”和1932 年编辑的自刻《颐援庐水浒姓名印谱》3 册。此外,他亦擅画,1922 年出版的《镇江指南》有“书家”“画家叶洪渔”,接洽地都是镇江“德仁里”。在1930 年镇江商会新会场举行的“江苏书画展览会”上,叶玉森还以镇江书画家名义参展,可惜其丹青妙笔传世稀少,笔者在网上未能搜索到,甚为遗憾。

叶玉森不仅属于金融界,更属于学术界和艺术界。在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国金融业除了培育造就一批精于银行业务的金融大家外,还兼容并蓄了不少学有专长的“外行”杂家,进而使金融文化这一百花园常年似春、姹紫嫣红。

猜你喜欢

南社甲骨甲骨文
南社的历史与新生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岭南多古韵 南社为翘楚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