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
——以藏区音乐文化田野考察为例

2022-11-26丁雨馨西藏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30期
关键词:锅庄藏戏迪庆

丁雨馨(西藏大学)

田野考察也被称为实地考察或现场研究,所谓的田野调查,简单来说就是真正意义上融入当地的生活、工作当中,结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从更深层次角度出发,以一种直白的方式将现实生活展示出来,让人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真正感受,紧接着将其和自己的人生阅历、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在得出相应感悟之后再进行剖析。随着国外人类学学科的传入,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也随之传入国内并被我国各领域学者广泛应用于研究过程中,并且随着田野考察的深入,许多学者将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归纳。西藏传统歌舞极为丰富,需要大量实地考察作为研究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笔者以理论为支撑分析考察经历,以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为接下来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一、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的理论探讨

(一)田野考察实践理论

对民族音乐学展开的田野考察初期,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实际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音乐主体展开的对比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转移到文化意义层面的研究。马林洛夫斯基在田野实践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到达了方法论的高度,在他的观点当中,其主张的田野考察法是把研究的目标看作他文化,通常情况下选择经济欠发达、处于原始状态的偏远地区作为考察的目标,使用参与性观察进行调查。在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到美国学派的影响,开始把目光投向本民族音乐研究方面,而在这当中最具知名度的是东欧学派的巴托克和柯达伊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考察探究分析。各式各样极具创新力的田野考察方法于20 世纪后半叶开始,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出现,比如,以2021 年Nishshanka Lt Col Bandula 等为首的多位学者针对反思或反省性田野考察展开了阐述剖析;2021 年学者Yin Gao 和Mike McHenry 主要对定点长期多次考察法展开了探究剖析;2021 年Li Lili 则是对20 世纪末产生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虚拟社会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了介绍。结合上文阐述的内容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采用的田野考察法也在持续地优化革新。将其和以往的田野考察进行比较,当前的田野考察所面对的目标、使用的方式方法等具有的包容性更强、方式更加多元化、视野更加广阔等特点。

(二)国内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

中国最早针对该论题展开研究的是王光祈老先生,他主要参考的是德国“声学学派”提出的比较研究法,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首要的内容就是将与音响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以此作为立足点,展开测量,根据得到的结果展开比较研究分析。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所涉及的是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们深入田野,在这个过程中的田野考察和东欧学派的形态考察非常的相似,重点都是针对音乐的形态展开搜集整理,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出发将音响资料搜集起来,接下来再把这些资料用在创作和理论研究当中。

进入20 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学调查研究,自此之后正式迈入了一个极具人类学特征的调查研究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的研究内容和美国的文化学派非常相近,它们都是基于纪实的前提展开阐释研究,具体的探索内容是从以往的音乐本体研究,并融入了文化解释。所谓的大规模考察,具体指的是对全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展开考察,其具备了政府属性。

从20 世纪末开始,我国在参考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田园考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始走向了一条“中国化”的摸索道路。首要的内容就是从多个不同层次的角度出发,针对音乐事象展开探究分析,除了音乐本体以外,所有与它有关系的音乐事象都属于研究的目标。在这期间,针对极具理论研究属性的田野考察以及描写性质的音乐志同时明确了研究的方向,获得了同步发展,简单来说,可以将其理解为思辨性和陈述性得到了相互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录音、摄像等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也融入田野考察之后,原有的记录方式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改变。

迈入21 世纪之后,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通过对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使用,网络环境中的虚拟田野考察成为一种现实。

二、尼木县塔荣藏剧团和迪庆奔子栏音乐文化考察实践下的理论探索

(一)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法是基于人类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考察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中,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活习俗,而要想真正地掌握这些内容的精髓,就必须长时间地居住在这些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体会感受到最原始的风俗习惯,正常情况下都是研究人员自己单独走进考察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考虑到这个系列涉及的内容较为特殊,最终决定采用团队考察的方式进行。

笔者认为,考察的前期准备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摸底调查,摸底调查由前期资料收集和计划制订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为了确保所有的考察计划能够顺畅展开,搜集到足够的研究资料,在正式进行考察之前需要对所有涉及的资料展开搜集整理,以便后续更好地制定田野考察计划。如笔者在第一次考察时,由于文献查阅不足,造成考察目的不明确、考察内容局限性的问题,在吸取第一次的教训后,笔者第二次前往迪庆考察,同时做足了资料整理,将前期资料与计划制订相结合,能够对考察的地方有充分了解。

(二)考察中的实践工作

涉及的内容是相关考察工作的落实。主要是利用暑假、春节等时间,深入尼木县塔荣藏戏班和迪庆进行调查、录像、拍摄等。得益于研究生同学的帮助,这些工作也得以顺畅开展。针对录像设置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每一个非遗项目采用双机位的方法展开同步录制,以便后期进行剪辑。前期考察时有些盲目,没有明确的考察目标,随后在迪庆考察中合理安排时间,对传承人及村民进行采访,深入了解。从音乐文化角度出发,笔者还尝试融入当地的生活、生产当中,切身实地地感受在藏族民俗文化中藏族音乐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及其独一无二的价值。譬如,在迪庆与本地人一起过拉色节,吃藏餐,跳锅庄等。笔者于2021年9 月跟随老师前往尼木县考察(如图1 所示)。尼木县所处位置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属于前后藏接合部,是藏戏的核心传承地。在藏戏当中,尼木塔荣藏戏是典型的白面具旧派,是深受当地藏族人民喜爱的一个古老剧种。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尼木藏戏班改变了原有的表演模式,开始表演蓝面具戏,表演的剧目也从之前单一的一种《诺桑王子》,扩展到《智美更登》 《朗萨雯蚌》塑造,而在雪顿节献演时,依然表演的是白面具戏,也正因为如此,其拥有了白、蓝两种不同风格的面具戏。藏戏都有固定的表演模式,主要分为开场、正戏和结尾三个不同的部分。表演的舞台并不奢华,甚至可以称之为简朴,所有剧情全部依赖演出和说唱进行描述,结合各种唱腔以及多姿多彩的动作进行表演,几者缺一不可。每一个剧目的实际演出时间并不一样,短的仅仅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长的需要持续表演数天。随后笔者又独自抵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进行考察。在迪庆辽阔的土地上,影响范围最大、流传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一种歌舞就是锅庄。在考察过程中(如图2 所示),笔者了解到在上千年的不断发展进程当中,锅庄凭借其极强的生命力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了傈僳族等同胞的认可,成为迪庆民族团结友爱的一个象征。德钦县的锅庄,主要分为金沙江和澜沧江的锅庄。在金沙江地区的锅庄,知名度最广的是奔子栏锅庄。锅庄是奔子栏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在民俗庆典活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这些仪式的举行都会涉及锅庄,它们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不断发展运用的过程当中和其他内容共同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个仪式或活动的整体。

图1 尼木县演员正在表演藏戏(图片来源:笔者拍摄于2021年9月)

图2 奔子栏镇拉色节仪式活动进行中(图片来源:笔者拍摄于2022年2月)

(三)考察后的整理与分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此次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完成考察拍摄工作以后,相关研究小组要做的就是对此次考察获得的感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如图3 所示),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展开详细的研究工作,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考察手记,等等。除此之外,小组成员还必须对相关的照片、乐手信息等展开图表整理;影视的组员主要负责的是对此次拍摄的素材,根据既定的要求和标准展开后期制作。接着对考察尼木塔荣藏戏、迪庆藏族奔子栏锅庄的相关视频、图片、文献资料进行总结。最后,各个不同环节的小组成员需要把自己取得的成果全部汇总在一起,每一位研究人员都需要对自己采集到的信息展开二次处理,概括归纳。

图3 奔子栏镇拉色节仪式活动(图片来源:笔者拍摄于2022年2月)

三、考察实践理论探索的反思

(一)考察期间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在考察的过程当中会安排专门的场地和手机对当天考察的内容展开细致的记录,而这是后期对整个考察工作进行回顾了解的核心资料。因此利用手记和场记在记录相关内容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把所有的信息详细地记录上去,方便后期更好地进行探究分析制作。手记的主要作用是对每天的考察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记录,而这和工作日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时具有重要的作用,手记的内容会起到提示的作用。笔者在对考察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主要依赖的就是手机的信息,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料按照各个不同的类别以及素材名称进行整理命名。除了上文提到的可以协助资料整理之外,手机也可以帮助在考察探究过程中理清思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进行考察时会由于某件事或者是某个音符、某个动作而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在这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记录,那么这种想法过后就可能被遗忘,进而缺少一个充满新意的研究点。因此在进行手记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把和音乐有关的事项全部详细地记录下来。

(二)要及时搜集和整理资料

针对尼木县塔荣藏剧团和迪庆这两个不同地区音乐类的非遗考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每一个乐社展开探究分析之外,同样还必须针对每一个乐社当前现有的资料展开拍摄记录收集整理。完成初步的考察工作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考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那么就会全部混合在一起,这对后续工作的展开具有不利影响。在完成了一个项目的考察之后,就必须把搜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同时还需要把这些搜集到的信息和与之有关的内容,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详细地书写下来,严格按照每一个工作步骤,把这些资料有序地规整在一起。通过整理还能及时发现其中有没有欠缺的地方,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资料信息还可以及时进行搜集弥补,避免离开这个地方之后,才发现资料不全、难以补全的问题产生。

(三)考察后要重视交流的必要性

针对民族音乐学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访谈,无论是最开始针对民族音乐学进行的实地考察,还是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实地走访调查,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方式。采用访谈的方式和被考察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信息,与此同时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取得被考察人员的信赖。伍国栋老师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把个人访谈划分为专门访谈和随意访谈两种不同的类型,专门访谈其拥有极强的针对性,而随意访谈自由度更高,可以朝着更广的方向延伸。相比较个人访谈来说,采用集体访谈的方式更能节约时间精力,而且还能查缺补漏。从“访谈”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对于笔者而言更倾向于把它叫作交流。在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当中,除了和考察人员以及乐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外,考察人员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样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团队合作考察时,更需要引起重视。由于每一个考察项目安排的时间都非常紧凑,这也就意味着涉及的工作量会很大,在完成当天工作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工作交流总结是在空闲时间完成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投注在其他的工作当中,需要知道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交流互动归纳概括,对于资料的整理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田野考察是民族音乐学研究最基础的一种方法,田野考察可以使研究人员对地方音乐文化有一个更加确切的认知和了解,与此同时也能够使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以及实践经验得到更好的补充。通过田野考察的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根据个人深入藏区的实践经验,在对民族音乐学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对个人成长而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结合个人前往拉萨尼木塔荣藏戏和迪庆德钦奔子栏拉色节所做的音乐类考察,让自己对田野考察的含义有了一个更加确切的认知,对民族音乐和藏青音乐二者存在的联系和不同,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根据自己得到的一手调查资料,对田野考察期间涉及的内容,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究分析,这为笔者后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锅庄藏戏迪庆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藏戏面具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修正与共识 保护与传承——首届昌都锅庄展演比赛和高峰论坛基本情况及引发的思考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