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漆”中
2022-11-26张志浩跟着文物穿越历史作者
张志浩《跟着文物穿越历史》作者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种被称作“广器”的东西。其实,它更出名的名字应该是:漆器。“广器”(Canton Ware)是它在西方的名字。
我想到写它,跟妻子最近的烦恼有关。我们乔迁新居,妻子对能有机会升级改变自己的卧房家具、装饰十分期待。一位年轻女主人对自己家装风格的控制欲有多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就有多细致,看着她从家具店、网上找来的海量的照片、资料,做多年文物研究的我自愧不如。最后张太太决定了:要洛可可风。这是一种曾经风靡在18世纪法国的装饰风格。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采用非对称式结构、善用曲线:C形、S形、波浪形或旋涡形的曲线一应俱全。更突出的是要以贝壳、海浪、珊瑚、树枝等作为装饰,整体造型生动活泼、充满动感。我一看,这不是广州十三行风吗?
这一切还要从一种我国独特的器皿说起,就是漆器。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用漆技术,有多早呢?说出来可能想不到,据《韩非子》说“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好家伙,一下子追到三代之前了!不光是文献史料,考古上也有证据。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朱漆木碗了。2001年在杭州跨湖桥遗址也出土过一张距今8000年的“漆弓”。在我国南方这种漆器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髹漆”的技术。
漆器由于其相对细腻的材质和使用的广泛性,让它相较之于陶器、瓷器等器皿而言,很早就有一种温润、精巧的审美旨趣。西周时期就在漆器上出现了镶嵌螺钿的工艺。这种技术在汉代达到第一个巅峰,而它的影响就开始溢出中国了。《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明确记载了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节来访,得到“亲魏倭王”的封号。史书上虽然更多的是关于魏和倭国来往的记载,但东吴与日本的交流却从一位叫朱然的吴国大将的墓中被我们看到。
这就是:三国孙吴漆木屐。这是一只拥有极简风审美的鞋子。木屐中除了基础的绑绳子的大孔以外还有一些小孔,是当年镶嵌饰物用的。这双漆木屐的出现,证明木屐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是从中国东传到日本的。日本的和服其实在江户时代前也被叫作吴服,这跟当时日本和东吴的贸易有关系,不知道那时的人在买衣服的时候会不会搭配一双漆鞋呢。
漆器的第二个高峰,我们是在一艘大船上看到的。
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在“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中发现了一件特别精美的漆器,在水下历经八百年仍密封完好。当时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受欢迎的中国饮品。但潮湿的环境不利于茶叶储存,为了防止茶叶受潮变味,商人不惜用昂贵的漆器做防水防腐的包装盒、茶叶罐。到达欧洲的精美茶叶,不知道会不会引发欧洲人的“买椟还珠”之想。总之,这种细腻、精巧、奢华的中国风在欧洲人心里扎根了。
明清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黄金年代,当时苏州、广州、扬州等地都是重要的家具制作中心。自乾隆二十二年广州一口通商以来,广州十三行作为政府专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发展到巅峰。在这个背景下,广式家具大量出口,这些外销家具中就以描金漆器最受西方人青睐。不少国家开始学着制造漆器家具和装饰器皿,其中法国的洛可可风就是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审美风尚。在洛可可风最典型的图像装饰上,“满大人”“制茶图”等充满东方想象的图景被描绘其中。
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文化是液态的,流得出去,也收得回来。当时聪明的中国工匠与商人立刻也感觉到西方市场的喜好,这种中国风的洛可可反过来又影响了后来19世纪清中期的广州家具和工艺品风格。19世纪时,洛可可风中的曲线、卷纹等典型元素在广式家具中被广泛运用。同时,这种装饰技法,更突出了黑、金两色的对比效果,更添异域风情。广州匠人,生产出了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洛可可风格的家具。
好了,讲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不论中外,凡是灿烂的文化都是立足本体兼收并蓄,阳春白雪的奢华与下里巴人的民间智慧缺一不可。我现在看着妻子买回来的黑底描金的洛可可-广州十三行风的梳妆台,觉得特别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