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升本”教育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对策*

2022-11-26吴昊荣孙付春李晓晓

关键词:专升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吴昊荣 杨 涛 孙付春 李晓晓

(1.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引言

“专升本”分段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了高职人才的培养渠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薛淑华[1]强调了课程衔接在高职“专升本”培养方式中的重要性。就单门课程而言,亓洋洋[2]分析了“专升本”分段培养中英语课程衔接的问题,希望“专升本”两阶段的培养主体共同努力解决。文凤平[3]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其衔接过程都要坚持终身教育、职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4大原则,并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和硬件4个方面提出了课程衔接的具体路径。普清民[4]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广东省5所高职与本科“三二”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立足企业需求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维度贯通的衔接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的落脚点[5],针对“专升本”分段教育课程衔接进行分析,对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升本”教育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衔接性和一致性低

课程衔接以课程目标为起点。高职院校课程目标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课程目标关注升学取向时,则需要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具有开放、延展的特点,这会导致升学与就业二者出现矛盾,从而对本科课程目标以及高职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的衔接关系产生影响。此外,课程目标将对学校培养目标产生决定性影响。应用型本科旨在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深化。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关注职业导向,旨在能够提升实用性。本科课程培养目标与高职课程培养目标的不同,不利于分段培养大目标最终实现。作为一种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式,“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衔接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关联。不管是对于应用型本科,还是对于高职教育,均并未从办学惯性中脱离,而是依然按照之前的教学经验与目标来开展分段培养。也就是说,学校教学中没有协调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二者的关联,对做好课程衔接产生了阻碍性影响。

2.课程开发主体协同性差

考虑到“专升本”分段培养有其独特性,应用型本科、高职教育双主体在培养学生期间在开发课程时需要彼此配合,才能够在课程内容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够达到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学历要求,因此作为不同课程开发主体,必须要关注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当前在课程开发主体角度上,“专升本”分段培养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首先,主体协同开发性不强,体现为在开发课程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还有就是片面的叠加不同主体的目的要求,而没有将其融合起来进行课程开发;其次,课程开发期间,不同主体的地位是失衡的。通常发挥主导性优势的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通常处在被动接受的角色;此外,选用教材过程中,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还面临着沟通不足的情况,导致教材内容存在衔接性不足问题。

3.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不同

结合课程内容,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在内容编排以及价值取向上均在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更多在于培养职业技能水平,强调做好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技能,对理论课程学习的关注度普遍不高,片面的认为只有在应用本科阶段才该关注理论课程教学。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观倡导知识本位,在本科学习期间关注学习理论知识,而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关注度不足,也没有有效地统筹协调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另外,在编排课程内容上,并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繁重的课程除了会增加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很难能够令学生掌握所学技能。同时,“专升本”分段教学的课程组织上存在内容脱节、内容重复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制约性影响,不利于更好的做好今后课程衔接工作。最后,从课程衔接内容上,本科和高职阶段彼此间存在松散的联系,很难能够彰显知识间的联系性,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利用不足。

4.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差

从课程结构设置上,与应用型本科相比,高职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体现为学校在学生培养期间分别对实践性教学、理论性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推行“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能够同时关注对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结合阶段课程课时数据,高职教育中仅仅关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应用型本科阶段仅仅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筹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者结合性差。

二、“专升本”教育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对策建议

1.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1)坚持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下,不同主体单位分别负责学生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这容易导致课程目标冲突问题,不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要求不同培养主体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结合实际来制定总体课程目标。职业教育具有技术应用性、职业定向性的发展特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新型的产业形态相继出现,企业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结合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应用型本科以及高职教育分段培养的目标应一致,即:坚持市场需求,推进产业形态发展,统筹设计不同学习阶段下的实践与理论课程,全面综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另外,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开展日常办学,确保高职与本科阶段拥有相同的课程目标主线,还应该在不同时期具有明确的课程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2)实施“协同式”的课程目标的设计

高职和本科分段培养是学历和技能的有机衔接,要求两阶段教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在设计分段培养目标时,通常涉及下列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方式为“参照式”,即以高职课程或本科课程目标为参照,适当的删减或优化二者的课程内容;另一种方式为“协同式”,在严格遵循“专升本”分段培养课程目标前提下,彼此结合课程目标实际,优化整合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另外,针对不同课程目标设计方式,在课程模式设计上坚持协同性的特点,这样既能够确保拥有相同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时期课程目标的衔接性。

(3)课程目标既要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实施的最初目标,即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各自的优越性,培养更多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在增强学生理论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在不同培养阶段,学生应该结合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习。在高职教育时期,更为关注开展技能训练,兼顾所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在应用型本科学习期间,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技能应用能力,课程目标除了应该使学生明确字面意思的同时,还应该掌握这些知识是怎么得来的,以此增强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同学习阶段均应该发挥课程目标的优越性,明确分工,坚持相互独立的指导思想,细化整体培养目标,增强人才培养质量。

2.突出职业导向,协同开发课程

(1)坚持以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

国内职业教育要以职业性导向为原则:首先在人才培养期间表现为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技术类岗位,在人才定位上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其次,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学期间严格按照产业行业规定进行,将职业导向放在首要位置上;第三,从育人模式上,坚持“工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关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优势。课程开发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迎合行业岗位发展实际,确定岗位标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发展动力。另外,“专升本”分段培养存在多元培养主体,所以在课程开发期间应做好协同开发,特别是在课程开发上坚持不同主体的特有作用,引导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产业企业参与其中。

(2)坚持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

基于分段培养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参与主体具体涉及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中坚持多元性发展思路,与产业行业发展要求相一致,能够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水平。另外,课程开发过程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要坚持平等的主体地位。针对课程开发期间存在着的主体失衡以及内容主观性强的特点,要求从下列两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方面,课程开发期间做好主体间的交流沟通,避免出现利益矛盾;另一方面,优化课程开发流程,高效做好课程开发工作。另外,我们还应该确定不同主体应该承担的权利与职责,保证不同主体间存在相同的话语权。

(3)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标准

为确保能够有效进行课程开发,在做好多主体课程开发的同时,还应该在后期教学开展期间关注实践课程开发成果,不可在做好课程开发工作中二没有真正的将课程开发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实践工作中来。一般来讲,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好教材开发是其中重要的成果表现,在教材选用上学校应该做好严格控制,成立相应的教材委员会,完善教材选用体系,将课程开发成果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水平,科学高效应用课程开发成果。

3.遵循学习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1)合理编制和安排课程内容

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以学生为对象,完善的课程编制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专升本”两阶段的学习应按照相应规律来开展,也就是应该遵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进行。所以,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期间,需要结合学生学习规律进行。具体需做好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编排课程内容要存在顺序性,也就是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来进行;第二,编排课程内容要存在继承性,针对存在衔接关系的课程中,以上一课程内容为前提来进行接下来课程学习;第三,不同课程内容间应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不同课程间要保持密切关联。

(2)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衔接

按照“专升本”分段培养思路,在不同阶段下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均存在与之对应的鲜明指导思想:高职教育期间,以其阶段性课程目标为指引,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不得忽略理论课程教学;应用本科阶段,结合课程目标,在加强理论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同教学阶段衔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做好教材及教学方式的衔接。所以,各主体结合本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教材,确保各个阶段下能够更好地匹配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间的关联;教师间还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提升信息共享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将师生表现定期与本科院校进行反馈沟通,在彼此交流协商基础上来科学调整教学方式。而本科院校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基础上下,确定与学生需求最佳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过渡阶段的学习,提升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

4.课程结构要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

本科阶段学习期间,注重理论“必须”,技能“够用”,与学生学习规律相符,能够统筹协调好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关系。高职教育期间,需要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不能够对理论知识予以忽略,结合实际来科学安排实践课课时和理论课课时的结构,这样能够为引导学生开展接下来的学习奠定重要的理论前提,做好不同阶段教学工作的衔接。为确保上述目标能够实现,关键是要高校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惯性,充分认识到做好“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的优越性,调整办学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培养观进行优化整合。

猜你喜欢

专升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