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系统分析

2022-11-26王志标

关键词:遗漏编校著录

王志标

(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重庆 408100)

对于期刊而言,质量问题已成为关系其生死存亡的一个重要问题[1]。期刊质量主要包括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两个维度。内容质量主要依赖于策划、约稿和严格的审稿;编校质量主要依赖于编辑在编辑和校对中的努力。编校质量还取决于作者原始稿件本身的水平。而在学术期刊编校实践中,参考文献往往是耗费编者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部分。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少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参考文献著录的错误。本文采用的参考文章著录标准为《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2]而非《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1987)或《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后两个标准在长期编校实践工作中都曾经做出较为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实施2015年的新标准后,应该按新标准执行。有一些期刊制定了自己的文献著录格式,这类格式与国家标准有较大差异,不在讨论之列。

虽然学界对于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有过一些探讨,但是这些研究的讨论不够深入,仅就某些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目前缺乏对于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系统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在作者长期编校实践的基础上对于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进行了类型化扫描,分析了其具体表现、造成错误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减少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可行途径,以实现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

一、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类型

在参考文献著录中,偶尔可见整条文献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刚刚进入学术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或低职称作者,其他作者较少出现整条文献错误。通观不同类型的论文,常见参考文献著录错误主要有如下形式。

1.作者著录错误

作者著录错误,要分为中文、外文文献分别进行阐明。中文文献作者著录错误类型包括作者错误、遗漏作者、作者为3人及以上时著录错误等。当第一作者与名作者合著时,个别论文作者会将名作者提至第一作者,但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一篇论文是否为他人所关注,与作者是否有名有一定关系,但是作者有名并不必然导致论文后续产生重要影响。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为例,2019—2020年,其引用最高的一篇论文是《文旅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与差异化策略研究——以四川安仁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被引22次,第一作者仅是助教职称[3];引用第二多的论文是《论“套路贷”犯罪的司法规制》,被引15次,作者是硕士研究生[4]。另外一种情况是译著中的原作者,按照GB/T 7714-2015,只需要著录原作者的姓即可。遗漏作者的情况较为常见,通常是遗漏第二作者及之后的作者。当作者为3人及以上时,按照参考文献著录要求,如恰好为3人,需列出全部作者;如大于3人,应在第三作者后加“,等”。

英文文献作者著录错误类型包括作者错误、遗漏作者、作者为3人及以上时著录错误等。英文作者错误包括拼写错误、姓名颠倒、姓氏不全、机构作者错误、大小写错误等。拼写错误较为常见。例如,在编校《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时,有一条引用中误将Cooper拼写为Coopor,误将Phodes拼写为Rhodes[5]。此外,著录英文姓名时,姓为全拼但对名字仅拼写首字母,不少作者却将两者都全拼。一些学者由于英文基础不太好,会将姓名颠倒,即误将名作为姓。姓氏不全的情况也较为多见:一是把欧美国家的d’、de、dela、le、du、van、vander、von等前缀漏掉;二是把有一定地位人的封号漏掉,如漏掉Duke、Count、Viscount、Baron、Jr.等;三是早期无姓时,通常要以“of+地名”的方式区分,此时地名构成了姓名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有的作者会遗漏“of+地名”。当作者为2人及以上时,会出现遗漏作者的情况,尤其引用转引的文献时更容易出现该种情况。当作者为3人时,要列出全部作者。当作者为3人以上时,在列出前3位作者后,要在后面加“,et al”。当作者非自然人,一般为法人或某法人机构的二级组织时,容易引起机构作者著录错误,例如对机构作者拼写不完整、拼写顺序错误等。大小写错误比较常见。《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中规定,英文作者为自然人时,作者姓名均需大写[2],不少作者仅对姓名首字母而非姓名中的所有字母大写;当作者为机构作者时,则应遵循首字母大写规则。

2.题目著录错误

题目著录错误有错字、多字、少字、遗漏副标题、标点错误、遗漏日期、遗漏分卷信息、遗漏版次等。错字、多字、少字多因电脑打字引起,若作者小心审阅,应能避免这些问题。但是,也有遗漏作者的情况,比如遗漏文件的制定者。在编校《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时发现,作者在参考文献中遗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修订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

遗漏副标题是一种常见的错误。例如,在编校《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时发现,英文文献题目“Networked incubators”后遗漏了副标题“hothouses of the new economy”[7];同期另一篇论文中文文献题目“社会性别的平等模式”后遗漏了副标题“‘筷子成双’与拉祜族的两性合一”[8]。

在不少领导人的讲话稿中,标题中间多用空格分割,例如十九大报告的题目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不少作者在著录该文献时经常遗漏空格。在十九大报告这条文献中,还容易出现遗漏后面的日期的著录错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讲话中的日期也容易在著录时被遗漏。对于多卷本文献或多册文献,在标题中需要将具体的卷或册注明。对于译著,被翻译的版本是需要在题目中注明的。

3.文献类型著录错误

文献类型著录容易出现的错误有混淆网络文献与纸质文献、混淆著与编、混淆汇编和会议、析出文献著录错误、不常见文献类型著录错误。网络文献通常要加“/OL”,“OL”是在线的意思,纸质文献则不需要。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纸质文献同时在网络公开,对于引用这些文献带来了便利,由此产生了在线图书M/OL、在线期刊论文J/OL、在线报纸文章N/OL、在线会议论文集C/OL、在线学位论文D/OL、在线研究报告R/OL等文献类型。在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按其网络公开内容加以著录。

著和编的文献类型是不同的,前者为M,后者为G。著的意思是该书内容为全新的,未在其他地方发表过;而编的内容则可以在其他地方先发表。因此,著者对其作品是有全部版权的;编者因所汇编的内容来自其他作者,汇编人享有著作权的前提是要经过原作者的同意和授权。

会议类文献著录类型为C,一般明确为某某会议、研讨会等;而汇编文献一般明确为论文集、文集、汇编、辞典等。析出文献的来源可以是专著、汇编、论文集等,分别用“[M]//”“[G]//”“[C]//”等对析出文献及其来源进行标注。析出文献及其来源都应完整注明作者、题名等信息。析出文献著录错误包括析出文献类型错误和著录要素不完整等。

不常见文献类型有标准文献S、数据库文献DB、档案文献A等。标准文献通常会明确国际标准或国标的代码,数据库文献会明确其来自哪个数据库,档案文献会明确其来自哪个档案馆,如第一历史档案馆。

此外,经常遇到工作论文文献,在已有文献中未对其单独划分,应将其归入到其他文献[Z]类型里。对于疑难的文献类型,需要反复查找资料,以确定其归属。

4.其他责任者著录错误

文献著录项目中的其他责任者包括英文文献的译者,古籍的译者、校订者、校注者等。译者著录错误体现在遗漏译者、误将校对者作为译者等。译者著录规范与作者相同。当译者为两人或三人时,需列出全部译者;当译者为三人以上时,应在第三译者后加“,等译”。对于古籍的其他责任者,著录方法与译者相同,即在其他责任者后面注明其发挥的作用“,译”“,校订”“,校注”等。部分作者在著录时完全忽略了其他责任者,这给编校工作造成较大麻烦,编校者必须去一一核实其他责任者。当该文献存在不同版本时,完成核实工作尤为困难。

5.图书类文献中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著录错误

出版地错误主要表现为以省代替城市以及有多个出版地时没有选择知名度高的城市。出版社著录错误表现为缩写出版社、近似错引、张冠李戴。第一种情况较多,例如,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缩写为社科文献出版社,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缩写为人大出版社;对于第二种情况可以找到一个例子,例如把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混淆;对于第三种情况,多系转引他人参考文献所致。出版年著录错误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混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出版年份;二是混淆古籍文献不同朝代或不同版本的出版年份。

在当天的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长期照护与智慧养老”“养老产业与资本市场”“生命伦理与人才战略”三大主旨展开研讨和交流,还发布了《中国老年人政策进步指数省级政策创新报告》(以下简称创新报告)。

6.期刊名称、年份、卷期著录错误

期刊名称错误主要表现为以栏目名称取代期刊名称、遗漏期刊名称版本、遗漏冠词、遗漏期刊副标题、弄错标点符号等。刚刚进入学术研究中的初学者容易把栏目名称当作期刊名称;遗漏期刊名称版本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遗漏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社科版、上半月、理论版、综合版等;英文期刊中常见遗漏冠词a、an、the,或者遗漏期刊的副标题,例如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等;有的期刊中间有标点,例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村·农业·农民》中间的间隔号容易被误以为是英文的句号。期刊年份错误的情况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作者以讹传讹,未核对原文;第二种情况是论文提前在线发表,实际出版的时间滞后,从而导致引用年份错误。卷期错误或由引用二手文献引起,或因将卷与期混淆。还有一种稍复杂的情况,即合并期数,这在2015年版《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里有说明,例如(3/4)就是指第3期与第4期并期。

7.页码著录错误

按照《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需要标注页码的是图书文献、期刊文献和报告文献。页码错误包括未标页码、标错页码、遗漏页码、页码标注位置错误。不少作者习惯于不标注页码。北京师范大学陈浩元将这种引用文献称为阅读性文献。如果这种文献确实启发了作者,那么加入此类参考文献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作者仅仅因为曾经阅读过该文献就将其标为参考文献,那么该文献就没有在参考文献中存在的价值,作者也应避免这种虚拟引用。标错页码的情况多由二手文献所引起。作者在引用时应查找原始文献,避免转引。遗漏页码的情况多是由于作者缺乏学术规范的意识所导致的。如果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图书,那么在每次引用处需要加入所引用的页码。页码标注位置错误往往与遗漏页码的问题同时出现。

目前,在国标里并未对在何处标注引用加以强制性的规定,所以标注在何处属于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对于直接引文,应紧贴每条引文之后标注引用。哪怕仅仅引用某个核心术语而非全句或半句的引用,也应标注引用。这样可以避免在同一句话里引用多文献时容易出现的混乱。对于间接引用,通常按半句话或全句话引用添加引用和页码,半句话的引用及其页码应标在逗号之前,全句话的引用及其页码标在句号之前。从编校实践来看,图书文献的页码错误较期刊文献和报告文献更为频发。

二、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原因

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是编校中占用时间较多的项目,给编辑和校对者带来较多麻烦,是期刊差错率的主要来源之一。造成以上著录错误类型的原因主要是不懂学术规范、转引二手文献和缺乏工匠精神。

1.不懂或不遵守学术规范

中国学术规范的建立经历了较长时间,而学术规范得到大面积的传播和普及更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历程。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对学术规范不甚了解,不少研究生因缺乏指导也不了解学术规范,这样代际传递就导致学术规范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实际的贯彻落实[9]。甚至一些已经获得院士、长江学者等重量级头衔的学者也因为过去不懂学术规范或不注意学术规范而被举报抄袭、剽窃、造假等,从而影响了其在学术界的声誉。学术规范治理已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期刊编校中发现,有的研究者极其不情愿遵守相关学术规范。即便笔者一次次明确地告知在文章何处存在何种学术规范问题及如何改正,作者在返修稿中仍对此不置可否或没有“回音”,以致在经历几轮疲惫不堪的编校工作后不得不将其退稿。

2.转引二手文献

有的作者坚持“拿来主义”,对于自己看到的内容,无论是否看过或查找过原始文献,就据为己用。这样一种粗暴地引用二手文献的习惯导致其参考文献中错误较多。最终,在其所直接看到的期刊中的错误便借助于二手引用扩散了。这造成了期刊中的以讹传讹问题。由于引用的二手文献,加上不良的写作习惯,导致在编校阶段作者难以查找原始文献,以致编辑和校对者不得不将个别内容甚至整段删除。这给编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核实与修改压力。

3.缺乏工匠精神

导致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作者或编校者缺乏探究事实真相的工匠精神。作者对于自己的文章不够负责,没有去深入查询每一篇引用文献是否真实、是否确切、是否遗漏某些项目;编校者也没有在有关的网站或数据库平台进行对照核实。工匠精神是人们对待某一事物所持有的责任感、追求细节和品质的热情[10],在学术论文方面就是要对论文进行不断打磨,使论文不仅具有实质性内容,还要在形式上美观、规范。这需要作者与编校者共同努力。编校者要保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要求,有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11],不放过参考文献中的每个可疑之处,做一位优秀的文献“侦探”,找出问题,并将问题交给作者,由作者进一步探索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编校者还是作者的“偷工减料”,都会导致文献错误无法得到修复。

三、减少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途径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行文献“探源”工程时必须加以参考的项目,是反映作者学术态度是否严谨、学术规范是否符合伦理的重要表征。对于期刊而言,参考文献著录情况是编校质量审查的项目之一,也是在编校中耗费较多心神的地方。因此,无论作者撰写论文时还是编校者在编校论文时都应对参考文献著录错误保持谨慎,并切实地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所有著录错误。在此,从规范实践、求真精神、工匠精神、经验总结等角度提出减少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的可行途径。之所以采用“减少”而非“消除”,原因在于,当前参考文献著录错误非常普遍,且在规范中尚存一些模糊之处,因此,即使在国家对于期刊编校质量检查的规定中也仅规定了一个万分之二的差错率标准。

1.学习并不断践行相关规范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是当前国家颁布的最新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期刊应在其网站的必要位置和刊物正文的适当空间里明确其采用的是该国家标准,并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按照该标准修改参考文献格式。责任编辑和校对者应该在编辑和校对中经常查阅该标准,对照标准审读作者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以便确认作者论文中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只有经常对照国标去检查,才能熟悉国标、运用国标,发挥国标在期刊编辑中的规范作用。在学习国标的时候,要多总结,多看例句。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统一针对同类错误的处理方案;看例句是因为国标有不够详实的地方,需要通过例句来阐释、来体现。国家制定相关规范的用意是要化解参考文献的混乱。只有不断践行国标,才能加深对国标的理解,最终在遇到各类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时能够形成“火眼金睛”,锤炼强大的“打假”能力而非把“打假”变成“假打”。

2.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之所以会出现“虚拟”引用、不规范引用和引用错误等问题及由此形成的参考文献著录错误,归根结底在于作者和编校者在求真务实方面做得不够。学术期刊论文是一个人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所以论文的权利人要对论文真实性负责。要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提升到论文造假的高度来审视,因为造假不仅有实质性表现,也有形式性表现,是实质性与形式性的统一。解决和校正参考文献著录错误实质上就是提升论文的真实性、可靠性,因为所引用的文献对于论文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构成了论文的论据或支撑。如果论文的论据或支撑都经不起推敲,那么论文也必然经不起推敲。

3.坚持“杠到底”的工匠精神

修改和消除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说来简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挂一漏万。作者和编校者应本着对论文负责的精神,坚持全面核查、全部核查,在从外审的返修直至最终发表的每个环节中都重视参考文献的核查,使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无所遁形。编校者应对照国标找出遗漏的参考文献以及原有参考文献中的可疑之处,并将其反馈给作者;作者要配合编校者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查证、核实,确认参考文献修改的必要性,确保文献修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确保每个环节的修改有每个环节的提升,最终使参考文献“脱胎换骨”。

4.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由于参考文献类型及其著录规范的复杂性,无论作者还是编校者在实践中都有非故意出错的可能性。减少乃至于避免该可能性的主要途径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尤其编校者,由于经常接触大量期刊论文,并执行监督者、审查者和国标执行者的职能作用,所以会逐渐形成对一类错误的清晰认识。但是,如果不及时总结错误类型及其表现,那么在实践中仍然可能放过那些比较明显的错误。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日常业务学习中对其加以必要的关注。只有这样将被动应对化为主动解决,才能尽可能地消除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提升期刊编校质量。

四、结论

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是一个常见问题,也是困扰作者和编校者的一个疑难问题。本文基于编校实践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将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错误类型分为作者著录错误、题目著录错误、文献类型著录错误、其他责任者著录错误、图书文献出版信息著录错误、期刊信息著录错误、页码著录错误等7种,将著录错误的原因归纳为不懂或不遵守学术规范、转引二手文献、缺乏工匠精神,从学习并不断践行相关规范、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坚持“杠到底”的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等方面提出减少著录错误的途径。

本文在实践基础上对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所做归纳对于学术期刊以及采用国家标准的图书文献著录均具有参考意义。所归纳总结的几种错误类型对于作者也有参考意义,有助于减少作者论文的返修次数,使作者撰写的论文更加规范。

猜你喜欢

遗漏编校著录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航空材料学报》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遗漏的光阴
秋之思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遗漏焦虑
你会收集数据吗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