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早期筛查意义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2-11-26梁小勤
梁小勤
南宁市武鸣区妇幼保健院 广西 南宁 530100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可防可控,但其仍为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主要病症,病理类型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等[1]。虽宫颈癌可防可控,但其患病率、致死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高达57万左右,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3.15%左右,在中国,宫颈癌是女性第6位常见恶性肿瘤,2015年中国新发病例高达11.1万左右,占全部恶性肿瘤2.83%,宫颈癌死亡病例高达3.4万左右,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1.45%[2]。在疾病早期,宫颈癌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临床诊断中极易引起误诊或漏诊,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贫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3]。近年来,随着宫颈细胞筛查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可帮助早发现、治疗宫颈癌与癌前病变[4]。因此本文就宫颈癌早期筛查意义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日后临床防控宫颈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宫颈癌早期筛查意义
宫颈癌患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宫颈癌患者在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程迁延,病情不断恶化,可出现较为明显症状,例如阴道白色液体增多、腥臭味等,若未及时发现并治疗,可带来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死亡。相关研究显示,做好宫颈癌早期筛查,可有效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极大程度减少因宫颈癌致死的情况发生[5]。郑红君[6]研究发现,进行宫颈癌早期筛查,能够及时发现癌变细胞,并及时进行治疗,减少了宫颈癌发生率,保障女性生命健康。杨莉[7]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筛查在妇科体检中应用效果较佳。
2 宫颈癌早期筛查方式
2.1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是宫颈癌常见筛查方式,其主要是使用强光源与阴道镜配合对宫颈上皮病变或阴道病变实施直接检查,可提升临床医师对宫颈病变判断的准确性、符合率。同时阴道镜检查具有无创、准确性高以及经济等优点,还可缩放图像,摄片与长期存储,以此达到动态观察宫颈疾病进展目的[8]。但该方式检查需临床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对组织病理学知识的掌握,在临床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R-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造成宫颈癌发生,其中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故在宫颈癌筛查中检测患者HRHPV水平具有重要意义。HR-HPV检测主要是使用专用取样器置入宫颈1.0~1.5cm中,以顺时针方向旋转3~5圈后,置入专用试管中,实施细胞裂解、捕获、杂交、检测等,以明确HR-HPV。张琦[9]研究显示,电子阴道镜联合HR-HPV诊断子宫颈癌和对其分级的效果较好,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
2.3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TCT检查是临床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TCT操作对患者无创、取材便捷,可有效延长标本储存时间,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涂片质量。TCT检查主要是对宫颈管内与宫颈外口脱落细胞进行收集,以此制成薄层细胞涂片,实施染色制片固定。TCT是对巴氏涂片继承与发展,该检测技术较为成熟,准确度较高,可使细胞取样更为全面,促使标本更为科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客观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杨东斌[10]研究显示,HR-HPV、TCT 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可显著提高临床上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李丽娟、张秋菊[11]等人研究显示,HR-HPV联合TCT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4 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HC2)
HC2是当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认证的临床HPV检测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使用标记的RNA探针与目的基因实施杂交,此杂交被捕获到微孔板中,随后经过特异性单克隆检测技术,加入化学发光底物,以此完成对目的基因的半定量检测,该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重复性与灵敏度,还可有效检测出病毒载量。张明华[12]等人研究得出,宫颈癌早期筛查使用HC2与TCT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疾病检出率。
2.5 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系统(TruScreen)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多种宫颈癌检查技术在临床得以应用,TruScreen是一种新型宫颈癌早期筛查技术,其主要是使用探头检测宫颈对光线的反射、吸收与电阻抗情况,随后将收集到的光电数据,在数据库中实施对比后进行分子诊断。TruScreen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实时报告检查结果等优点,该技术不依赖病理医师,可适用于贫困地区大量人群筛查。相关研究显示,TruScreen不仅能够检查表面上皮细胞,还可有效识别宫颈组织基底与基质层,包括癌前病变出现的血液循环增加与细胞核及细胞质改变。王岚、莫洪敏[13]等人研究显示,TruScreen检查对宫颈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宫颈癌早期筛查技术;而TruScreen检查联合阴道微生态检测可以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效能,更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筛查。
3 宫颈癌危险因素
常艳红[14]等人研究显示,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感染HPV、既往妇科疾病史、阴道不规则出血、孕次数多和产次数多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尚俊伟[15]研究显示,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HPV感染、性生活年限过长与非本地户口等。由上述得出,宫颈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HPV感染、性生活、孕产次过多等。
3.1 HPV感染
HPV是一种具有高度宿主异质性的嗜上皮特性的环状双链DNA病毒,经过微小的创伤感染宫颈上皮基底细胞,多数HPV感染可自行清退,但少数HPV感染持续存在并进展为宫颈癌。相关研究显示,一旦机体感染HPV,可能会引发局部上皮增生、增厚等,进而引起宫颈侧上皮不典型增生与宫颈癌。随着HPV长期进化,HPV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促使其形成多种变异类型,依据其结构、功能、致病性不同,主要分为高、低危型两种类型。其中高危型包括HPV16、18、31、35、39等可引起全身多部癌变的病毒类型;低危型主要包括HPV6、11、32等可引发皮肤黏膜良性增生性病变的病毒类型。张涛红、张萌[16]等人研究得出,单一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感染类型,且与病理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
3.2 性行为
性行为过早、混乱等均是引起宫颈癌高危因素。在中国,HPV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高峰,宫颈癌检出率存在年龄双峰,分析原因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与性行为的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进而造成感染在相应年龄段增加,HPV清除能力降低。相关研究显示,初次性行为年龄较晚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的保护因素,接受筛查时妇女性行为持续年限较短,接触HPV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可能是因年龄较小,生殖系统相对发育尚未完全与机体生殖系统免疫能力尚未成熟,造成接触HPV机会增加,清除能力较差,或引起持续感染[17]。林琳[18]等人研究显示,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诱因较多,其中包括性行为因素、HPV感染等。
3.3 孕产次过多
女性多次分娩可对宫颈造成一定损伤,女性在妊娠期其性激素会显著增加,免疫力降低,极易遭受癌细胞侵蚀,增加宫颈癌发生风险。此外,流产次数过多也与宫颈癌密切相关,流产次数过多,可造成宫颈损伤,极易引起多种宫颈疾病,如宫颈糜烂、慢性宫颈炎等。段伟、李红霞[19]等人研究显示,宫颈癌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复人工流产与高危型HPV感染均可诱发宫颈癌发生。孙晓娟[20]等人研究结果得出,人工流产次数与宫颈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工流产次数≥2次时发生宫颈癌风险增大。
4 小结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安全常见恶性肿瘤,该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危险因素包括HPV感染、性生活、孕产次过多等,早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明确宫颈癌危险因素对女性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提升患者生存率。目前针对宫颈癌早期筛查,主要采取阴道镜检查、HR-HPV检测、TCT检测、HC2技术检测、TruScreen检测等,而针对疑似HPV感染患者,临床多采取多种检查技术联合检测,以提升诊断准确性、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