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劳动伦理审思

2022-11-26郭笑雨

关键词:本质劳动者劳动

郭笑雨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劳动精神蔚然成风,用劳动精神引领全体人民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焕发劳动热情、创造美好未来,凝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伟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P4)在系统把握三者内涵关联基础上揭示了劳动精神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1](P4)所具有的崇高价值地位。劳动是阐发劳动精神的逻辑基础,其中蕴涵着创造性的主客体辩证关系,从中得以抽绎出一系列特殊的劳动伦理关系,深刻指明了保障劳动主体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应然路向。

一、劳动精神指向美好幸福生活

对于作为劳动实践主体的人而言,劳动既是物质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也是一类伦理道德行为,蕴涵着尊严与公平的行为特征,具有自由与幸福的价值指向。因此借助劳动伦理视角对劳动及其本质加以揭示,有助于我们厘清劳动精神内涵,并基于此阐明经由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与人的自身价值的确证,劳动最终指向美好幸福生活的逻辑路向。

(一)劳动反映人的内在本质 对劳动伦理本质的思考首先应深入劳动范畴的本质层面加以考察。对此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明确论证到,人通过自身改造无机界从而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方式证明自己独有的意识功能,意识赋予了人类独特的类本质,使人得以将自身视为类存在物。相比于动物界只能按照其特定类属的尺度被动构造眼前的世界以获取基本的物种生存需求这一行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也正是在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的进程之中,人得以进化并提升自身的生命潜能,证明自身作为类存在物所拥有的独特本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依靠意识的形成与拥有将人与动物相区分,抑或诉诸人的社会关系属性将人与动物相区别,都必须从劳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入手加以厘定。事实上正是劳动一方面从人的生物本能中生发出人之为人的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关系的缔结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类社会基本结构。人类由此依靠劳动创造出满足自身生存与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发展出为生产提供场域和保障的一切社会关系,并且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塑造并决定着人的本质。在此意义上,正是劳动深刻地反映出人的内在本质。

劳动除了在整体意义上展现人的本质之外,作为一种具体性、相对性以及发展性三者相统一的动态过程,劳动在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的特殊性方面也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当我们遵循劳动的尺度和逻辑、把握人的本质时,既要抽象看到劳动作为其现实本质的集中体现,也要具体认识劳动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所拥有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的充分认识将有助于我们结合所处的时代语境深刻分析劳动所受到的工具、手段、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与限定,主动改善自身能力并调适社会关系类型,以确保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总之,无论社会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彰显方式的作用不会改变,作为集中体现人的现实本质的考量标准地位不会动摇。

(二)劳动确证人的内在价值 在能动地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的基础上,劳动进一步地确证人的内在价值,为人的行为赋予特殊的价值属性。在马克思看来,对劳动过程的考量首先应当撇开其得以生成的各类特定社会形式,深入到劳动关系的本质层面当中。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依靠人的自然力在人与外在物质世界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和控制作用。通过劳动,人不仅使自然界发生合乎其意愿的改变,而且也使人“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3](P169)

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劳动的外化与价值证成过程总是需要依托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来进行,正是在此过程中,劳动得以普遍联系社会交往各层面,结成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劳动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纽带,为社会交往的全方位开展指明了合作的方向和共存的基础。基于此,劳动还进一步就其成果的合理分配形成了一系列为了化解矛盾冲突而设立的规范关系,“规范和处理人们之间利益关系之道德准则也逐步形成”。[4]可以说,劳动在满足主体自然需要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道德评价标准,从而生发出了高尚的道德生活价值。劳动者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同时,以创造性的社会劳动充分彰显自我的本质力量,既是社会交往的根本价值所在,更是每个人追求自我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依赖的路径方式。总之,形式内容日渐丰富的社会劳动一方面有利于劳动者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交往而正确树立价值目标和崇高的人生追求,从而不断获得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劳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培养劳动者之间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精神文明弘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价值同样得以确证。

(三)劳动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劳动不仅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确证人的内在价值,还承担着价值得以具体丰富实践的手段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劳动从根本上说正是使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根据人自己的目的而发生形式变化的改变与创造过程。并且,仅仅有一个作为意志服从对象的目的还不够,“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3](P170)这种反映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将其所从事的劳动“当做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3](P170)当劳动的内容与方式能够吸引劳动者时,这种注意力是自然而然发挥作用的。反之,如若当前从事的劳动本身对于劳动者而言属于外在的负担乃至压迫时,劳动者就需要灌注更为强大的精神意志以驱使自身参与劳动。

近代以降,“人类的精神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5]在此思想背景的映衬之下,人本主义的哲学价值观日渐凸显,并引领着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发生全方位的改变,人们不再受传统意义上的血缘、习俗和地缘等条件的限定,在主动积极改造社会关系的进程中迎来了积极的变化。人类相比过往正在不断通过对自然物质元素进行重组的方式展现自身的独有力量,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正随之愈渐深化。

实践一再证明,劳动者对美的追求始终是其本质力量的内在规定性之一。劳动实践是一个主体客体化的对象化过程,正是通过此类辩证方式,劳动者将自身特有的能动力量不断诉诸外在环境,将自身对美的追求赋予劳动对象,充分彰显出劳动者对美的诉求。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劳动者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深入,尽管一般而言美好生活属于伦理学意义上理念层次的东西,寄托着人们对于一切能够置于其中的事物的美好希望,但从更加具体的角度予以阐释,新时代的劳动环境与劳动者素养正在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尊严感,劳动者由此得以真正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实践进程密切联系起来。

二、劳动精神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劳动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优厚的内在思想底蕴,同时也充分彰显出时代精神的内在活力。当前,劳动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建设进程必须依靠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就是要勇于树立旗帜、明确导向,向全社会宣扬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奋斗精神。为此,我们需要在宏观上充分领会劳动精神的道德价值,使其在发挥理顺社会劳动关系的作用基础上不断促成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一)劳动精神植根文化传统 劳动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传统的家风家训以及社会习俗中不乏关于劳动精神的丰富说教。业无贵贱、崇俭习劳,劳动精神与传统美德紧密结合,共同发挥着劳以养德、劳以立身、劳以树人的价值范导作用。传统劳动美德既是弘扬社会风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培育引导青年一代特别是少年儿童崇尚劳动、发挥创造性精神的重要抓手。

具体而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劳动精神,就是要大力倡导勤劳美德。《左传》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数千年的口口相传使得中华儿女深刻明白勤劳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在社会范围内既有助于立德立行、也有助于立功立言。当今,“勤以自立,勤以自强,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勤劳美德”根植人心,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和崇高精神继续“激励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车轮隆隆前行,续写着泱泱大国不朽的发展奇迹”,[6]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劳动精神,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推行敬业的社会道德。“敬与爱是同一的,敬业不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和道德他律”,[7]而在于主动热情地投入所做之事并油然而生责任感与使命感。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攀升,每个人都已成为社会分工与合作链条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敬业美德在当前社会已然成为自我安身立命的基石,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二)劳动精神彰显时代精神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的同时,面对积淀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我们还需要用创新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并面向时代精神对其加以创造性转化,使其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的过程中与时代精神相融相通,焕发时代精神的价值活力。这就特别要求我们置身于新时代的语境之中,自觉将劳动精神与伟大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中国梦紧密结合,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宣言巩固勉励新时代的社会劳动新风尚。

从伦理一般性的角度予以考量,“劳动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8]据此我们要在新时代牢固树立劳动是人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这一理念,将劳动的解放始终作为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解放的内在动力与根本标识。就社会意义而言,劳动的解放最终是为了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促使生产资料为人们所平等占有,让劳动者平等参与社会劳动,平等分享劳动成果。惟其如此,人才有可能成为丰富的、全面的人,成为自己乃至社会的主人。

我们应当意识到在当前培植劳动精神的进程中营造全社会尊崇劳动的氛围的重要意义,以确保在制度层面上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从我国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的历史演进角度来看,应当对传统认识当中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象征的价值观予以摈弃,与之相应的是在新时代大力倡导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汇入时代精神洪流的劳动精神引领新时代的发展进程。这有助于不断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全面建设新时代劳动伦理与职业伦理,引导人们从文化上重视劳动,在物质上尊重劳动者的辛劳付出,从而珍视劳动者的尊严与劳动者的幸福。

(三)倡导劳动最美社会风尚 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面兴起在大量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文化日益庸俗化,朝向“媚俗”姿态发展自我。随之引发的是,“文化本身具有的超越感、悲剧感、崇高感、自我反思等古典的精神特性日渐消失在当下的肉体感受享乐之中”。[9]在如此文化背景的浸染下,劳动本身蕴含的快乐与美感也被重重遮蔽,劳动者丧失了对劳动美感的体悟与追求。

对此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劳动生产了美”这一命题,充分揭示出美的根源在于劳动,劳动者在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中不仅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也生成了作为劳动的特殊对象化产物——美。因此,劳动本身不能简单等同于满足人们一般生理与生活诉求的手段,而应被视为具有伦理价值意义的创造性过程。在此之中,除了使人际关系得到恰当的伦理价值关怀外,劳动更有助于将人们引向幸福,通过劳动追求美好生活。

在新时代牢固树立“劳动最美丽”的审美观念,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通过内在体验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充分肯定并赞扬劳动之美,在本质上充分体悟、领会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精神层面中的审美元素。劳动伦理本意上着力塑造的是具有审美意味的劳动关系,将劳动从经验的产品对象化过程引向超验的美学对象化过程,将人们对劳动的内在诉求从物质利益层面擢升至审美诉求高度,从而在新时代全面抒发劳动美学的思想韵味。

三、劳动精神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在充分肯定劳动作为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重视劳动在形塑时代新人价值观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劳动精神除了发挥营造社会道德环境、凝聚社会发展动能的思想作用外,还能够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充分凸显实践教学作用,正确树立社会劳动价值观,为社会奠定永续逐梦美好生活的坚实人才基础。

(一)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在时代新人肩负使命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一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要培养时代新人承担重大历史责任,就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其不断端正劳动态度、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发挥劳动精神,全方位塑造“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蕴涵劳动哲理的经典作品。“孔子的‘力行近乎仁’,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强调的都是书本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10]以史为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必须充分面向青少年的身心实际状况,针对性开展提升生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滋养、浸润劳动精神,用劳动精神成就时代新人。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予以理解,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所积累展现的精神风貌象征之一,劳动精神既体现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时代气息与发展活力,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劳动品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乃至完善人格健全程度都有着深刻影响与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设法用劳动精神贯穿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此同时,也要主动转变认识,让劳动教育摆脱传统的课堂教育辅助者角色,促使其贯穿于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教育全过程之中。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其作为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1]

(二)劳动教育成就美好未来 劳动教育既是技能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言,辛勤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理应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全体劳动者当在正确的劳动教育引导下,立足本职、精益求精、奉献社会,努力锻造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品格,用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不断提升自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品质,发扬敬业求实的劳动作风。在新时代巩固强化社会性的劳动教育,对于“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具有巨大的作用”。[12]

就社会性的劳动教育所聚焦的内在目的而言,应当着力推动实现人们对于劳动个体性与整体性之矛盾的正确把握。我们必须设法通过切实的劳动教育引导人们认清日趋复杂的社会劳动关系与相对细化的个人劳动分工之间的内在矛盾,从而避免在承担精细化社会分工的实际进程中逐渐变得狭隘与片面,忽视了劳动的全面性与丰富性。

为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当中,我们应当始终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价值引领,通过各类手段与方式强化人们对于劳动精神内在意蕴的学习把握,突出劳动精神的时代主旋律地位,加强常态化的学习制度建设。当人们从思想观念的层面主动对其加以认同时,劳动精神才能真正汇聚人心,发挥内在的价值观塑造作用,使人们置身时代新风之中,充分感受劳动作为实现内在价值与人生幸福之手段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在劳动中感悟崇高精神、升华人生境界的独有价值魅力。

(三)劳动精神推动铸魂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协同发挥锻造时代新人与增进社会认知作用的基础上,将承载着更为重要、更加崇高的铸魂育人的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教育新阶段新要求,重塑劳动教育价值,复兴全民劳动文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当充分揭示劳动内涵的主客体间交流合作的辩证关系,吸纳并融贯新时代生态教育、素质教育等诸种社会教育新问题、新热点、新内容,用明智的劳动价值导向引领人们“实现生态理性、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的辩证统一”。[13]

就劳动主体精神世界的形成过程而言,社会化的劳动及其所开创的崭新局面唯有为每个人所体会才能得以释放自身蕴含的内在价值。“社会的精神世界要具体化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具有‘活性’”。[14]当今时代个人的精神世界应当在劳动参与的过程中,经由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而日益丰富、日渐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不仅要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准,更要从内心深处不断唤醒激发劳动者的内在自觉意识,促使其自觉为自身及其所在的共同体的幸福而奋斗。

劳动是人的生命本质向主体回归的必经手段,是人们塑造主体性、还原本真性必须依靠的途径与方法,劳动精神的唤起将从根本上将人引向成长的正确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在当前阶段的劳动教育中大力倡导基于劳动伦理的教育理念,将劳动伦理关系的和谐建立视为劳动教育与弘扬劳动精神的逻辑基础,让以人为本、以幸福为指向、以美好未来为根本着眼点的劳动伦理精神充满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在劳动教育的内在环节中,注重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手法,在全社会树立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新风,通过浸润式的体验与叙事式的手法营造良好的道德实践氛围,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树立劳动榜样意识,让劳动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显著代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阐明劳动的内在本质与时代价值基础上,揭示了新时代劳动精神指向美好幸福生活的伦理进路。为了确保劳动精神全面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我们还需借助具体的实践路向协同发力,共建系统的劳动伦理体系以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始终坚定“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1](P11)的理想信念,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时代精神,以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充分彰显人生价值与时代色彩。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劳动精神的践行典范,围绕其所发挥的模范效应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劳动精神追求,激发劳动热情,塑造社会各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崇尚劳动的正确价值追求。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大力弘扬必将助推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猜你喜欢

本质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致敬最美劳动者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