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三维阐释

2022-11-26

长白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制度

刘 涛

(1.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77)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力推向前进,在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展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促使世界各国积极主动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坚持与践行,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和关键。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新方位,我们需要从生成机理、内涵价值和实践意蕴三重维度认识和把握这一自信,尤其是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践意蕴,以此为指引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形成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生成机理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形成的理论来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其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有机结合的产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和推进。由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形成及其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蕴和气质,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的正确方向。

在根本性上,任何自信背后所体现的无疑是被自信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只有自信于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事物,才可谓最真实和切合实际的自信,否则,只能是一种盲目的吹捧或者自夸自大,最后误入歧途、陷入困境,以致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认识和把握是对其所内含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和把握,即这一自信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竭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这一科学性真理性的践行与彰显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所展现的绝不是停留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层自信,更不是因取得一定成绩就自吹自擂的盲目自信,相反是对科学性真理性规律性把握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自觉和底气十足的坚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要对此予以广泛彰显,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面对国外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无端批判和指责,更要抱以强大的自信心以及基于此的胆识和勇气予以有力的回击和坚决的斗争,有效避免西方制度的渗透、牵制和影响,以致丧失自身建设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

(二)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改革开放为界可以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尽管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期,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探得路径方向,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两者一脉相承、紧密结合,内在统一于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进程。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路下来历经了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接续探索和实践,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在应对和解决不同历史阶段所面对的问题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强大的自信心,塑造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具体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展了社会主义早期探索和建设,为社会主义长远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从经验角度为社会主义后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第一代领导集体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好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尤其是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而非其他主义和制度充满自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承续前期取得的巨大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重要问题,彰显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信心。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面对发展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坚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时代命题,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持续问题找到了新路向。其一方面继承发展创新了前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成功探索的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应对化解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的信心——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境界,使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活力。社会主义之根在中国越扎越牢,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都解决和办成了,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更为坚定、社会主义的优势得以广泛彰显。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探索、建设和发展过程,也是树立社会主义信心、根植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其他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很好地解决和克服了这些问题和困难。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走什么样的道路才符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才越坚信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体现。只有沿着此道路和方向而不是其他道路和方向前行,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得以早日实现。“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1]162,作为一种更深层的认识,实践更是自信的底气和源泉所在,只有在实践中经受住了检验,才是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自信。

(三)现实依据: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

与自信源于实践相照应,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形成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于改革开放。推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深化认识,也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回顾过去,中国取得的大多成就,都可以归功于改革开放及其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尤其是不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改革单一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就将会再次受到挫折。虽然与传统社会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较大不同,但其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更不是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相反,正是在对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秉持坚定信念和信心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反过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又进一步增强了这一信念和信心。这些显著的成就不管是与同时代发展中国家的成绩相比,还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昔日所取得的成绩乃至当前的成绩相比,都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无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的最好证实和阐明。

具体看来,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80,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在贫困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贫困;二是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民主化进程和法治化进程广泛推进,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不断扩大,政治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尤其是治国理政的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文化创新发展进程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推进,取得重大成就,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优秀品质及其与世界文化包容并蓄、共同发展的精神气质,随着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日益增强;四是和谐社会建设持续推进,社会矛盾与冲突得以有效化解,社会稳定发展的态势日益巩固,各类社会组织茁壮成长,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活力动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各项社会政策如就业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养老政策、医疗政策广泛推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整个社会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有效改变了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走上了现代文明发展之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各领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得到重大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局面已然形成并不断巩固。

在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尤其是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中国不断发展前进,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们一方面对内进一步深化思考自身的道路选择,另一方面对外深刻反思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境况尤其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极为有力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形成的直接现实逻辑因素。

(四)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品行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品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形成的重要力量支撑。历史与实践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3]684。这一性质旗帜鲜明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重要品行——先进性和纯洁性。其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目标的崇高和伟大,另一方面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顺应历史变革潮流、把握社会前进方向的品性,不断增强执政本领和抵御风险防范蜕变的能力,以及使自己保持一身正气、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决心。

在现代政治本质上是政党政治或者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最鲜明特征的政治发展格局下,政党的性质、本色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直接影响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作为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党先进与否、纯洁与否是一个国家能否激发强大发展潜力,能否凝聚强大社会信心,尤其是对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能否展现强大自信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从比较政治的角度看,政党特征及其行为对于增强一国人民对自身道路选择、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治理转型、政策制定、战略调整等信心和支持具有重要影响。相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在特征及行为等方面都体现了广泛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优越性,其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以革命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导自己、净化自己,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中,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砥砺前行、奋力拼搏。由此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已深深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远大理想和真挚情怀之中,其不仅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形成的有力支撑。在这样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纯洁性的政党领导和带领下,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将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在世界范围展现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优越性。

二、价值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涵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性探索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是各个执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4]21走什么样的路,如同一面旗帜,是任何事情得以顺利开展和推进的首要环节所在。只有道路选择正确,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坚信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才能不断推进本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当前,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道路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广泛论述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意志,反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才能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以及强起来,尤其是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这也告诉我们,对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追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和愿望,而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和选择,就算实行相同的制度,如同样是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制度,也会由于具体国情不同而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切不可照搬照抄尤其是简单移植某种道路和做法,否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这一点上,世界上不少国家由于脱离本国实际,选择所谓来自西方的“发展捷径”而陷入诸多困境无疑给予了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立足本国国情而探索、开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推进自身文明不断发展进步,为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此消彼长之势已然出现,中国正大踏步向前进,在探索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深入思考世界面临的问题,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促进全球现代化发展进程。与西方衰弱之势相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优势,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探索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条道路的探索和开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使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发展潮流、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使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关注中国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今日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对世界发挥更大作用,要有这个自觉和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广泛的理论先进性指引人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

马克思主义以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组成部分的理论体系,而且在不断完善和深化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这些理论在探索怎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状况、提升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指引作用,尤其是在新时代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战胜了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5]在中国共产党建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17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才能保持建设和发展的人民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鲜明的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日益提升

“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7]238不论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建构看,还是从其实践探索看,公平正义都是贯穿始终的思想元素和价值理念。与社会贫富分化难以调和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中国接续传递、持之以恒开展的全面小康建设和精准扶贫工程,愈发形成截然对比,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根本在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体育赛事转播权涉及到公共利益,其许可转让应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此外,对于独占或排他许可获得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行为应加以慎重论证。本文认为,可以参考欧洲的做法,如列出一些重要赛事的清单,禁止赛事组织者对此类赛事作独占或排他许可,且必须保证有不向社会公众收费的免费传播者参与传播;或者直接对传播者进行限制,禁止一个传播者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一项体育赛事超过一定比例的体育赛事转播权。这样做有助于防止出现传播者垄断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情况,可保障其他传播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续发展和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导向是以公正社会建设为遵循,致力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建设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在对政府与社会和市场关系的优化与调整中,制度建设与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促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得以日益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开启了制度建设和制度治理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展现了广泛优势,人民群众关心的许多实事和难题得以解决,这一以“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之治”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特别是在世界诸国面临发展困境、治理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广泛转化和深化发展更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也多次强调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强调把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强调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沿着社会主义制度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不断实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强大的文化包容互惠性推动多元文明融合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关键内容。关于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他在不同的场合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阐述,深刻体现了其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如:“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等等。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议题,不仅深刻体现在对本国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也深刻体现在对世界繁荣发展的推动中,即要秉持自身文化优势实现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互惠性推进多元文明融合共享发展。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度推进和发展的当今世界,硬实力是竞争力重要而显性的体现,但更为核心的竞争力是软实力,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其中文化优势是最为根本的优势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国取得显著成就的经验时,以及在展开的对实现伟大梦想的不懈探索和奋斗中,提醒我们这其中根本的与核心的要义在于坚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信念,在于立足于自身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开创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而且这条道路是一条文明发展之路。与西方发达国家开辟的以掠夺他国、牺牲他国利益来发展自身的道路相比,中国文化的优势不仅得以广泛体现,而且得到有力证明。现实中,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彰显了中国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和鲜明特质,也引导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应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下面临和出现的各种挑战与风险,攻坚克难、化险为夷,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新境界,开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局面。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看,“四个自信”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并增进和彰显政党自信,是对社会主义旗帜方向和中国共产党地位作用的深刻体现。政党自信的重要表现是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推进使命型政党全面深化建设,即锻造成一个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的强大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而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尤其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利益,为人民事业不懈努力奋斗。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是肩负救中华民族于危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诞生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为了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使民族振兴,人民翻身得解放,都能过上好日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特殊利益和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心,而在和平发展年代也没有任何一个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那样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创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事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只有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持党和人民事业不变色,才能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点和努力把自身锻造成能胜任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求的具有强大执政本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进一步看,与西方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已经超越了选举型政党,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不是唯一目标,其根本在于通过对政权的执掌与行使达到完成使命任务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的历史方位,在党的建设和治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以西方政党难以企及的强大自我革命精神,广泛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先进品格和崇高信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和领导优势。这些优势,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和广泛发挥,并将其转化成治国理政效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9]365,这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和自觉的深刻彰显。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一种关于人类新型文明形态建构的自信。其以基于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为前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内涵价值,各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推进政党自信,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逻辑十分严密的自信体系。其中,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具有统摄性和引领性,是提升和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和后盾保障。

三、践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践意蕴

(一)在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切实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当前,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度推进和发展,世界各国交流交往交锋日益密切也更为激烈,国际国内双重环境的叠加影响不断加深,能否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避免受其左右与陷入发展困境和治理危机,必须在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切实保持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谈及中国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时,不仅将其中的重要原因归结于此向世界加以论述,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倡议世界各国在选择发展道路时立足本国实际,结合本国优势,走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立自主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其需要完成的使命任务、解决的问题、应对的风险更为艰巨,选择和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迎接这些挑战、攻克这些难关,是必须得以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个答案就是始终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向纵深推进和横向拓展。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道路,才能在21世纪牢牢把握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实现更为深入的发展和进步。对此,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中,正是因为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而陷入种种危难和困境的教训也给予我们深刻的警示和启迪。总而言之,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道路,我们要永葆这样的道路自觉和自信,也只有如此,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中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功能和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0]26“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11]95“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2]1496等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可以说,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和密切相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今的中国,也不可能有人民生活状况的日益改善。但同时,改革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方向正确、走向明确、路数准确,才能发挥其正向功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既要把握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同时也要保证改革开放的性质取向,明确改革开放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和坚定理论自信,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功能和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和价值底蕴引领改革开放进程,切实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避免改旗易帜、偏离正轨。此外,进入新时代,在各种思潮广泛盛行、渗透,乃至纷争不断的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深化发展,不仅要做好思想工作,更要在行动上坚决与各种试图影响甚至改变改革开放性质和方向的思潮作斗争,与借改革开放之名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一切势力作斗争。

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场伟大变革,又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13]492。

(三)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中深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发展

随着全球化与市场化深度发展,世界历史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各国间的交流与交往日益密切与频繁;另一方面,在交往与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较之以往更为激烈。和平与发展、竞争与合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如何在这一潮流中实现自身发展,是每个国家必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尤其是在当今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地位被忽视这一世界格局未变的形势下,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必须立足和突显自身制度所具有的优势,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动力和保障。

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制度间的交流与交锋,是不同制度优势的彰显和劣势的暴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14]278,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伟大梦想”[15]432,其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建立了一套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其不仅对于国内建设和发展如此,对于国与国相互间联系日益紧密下推进世界秩序建构和发展进步也是如此,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而关键的位置,尤其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效能。当前看来,在制度建设的转型期,即由制度建设的基础阶段或者较低阶段向更高阶段推进,我们要把深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发展作为总目标和战略任务来抓,逐步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尤其是充分发挥根本制度的统领作用、基本制度的决定作用和重要制度的基础作用,以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从而在推进全球化、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进步与推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

当然,在推进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发展中,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在平等对话中提升对其的认识,既要保持本身的制度自信,也要尊重他国的制度选择,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四)在增进与不同文明交流交往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6]2,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持续发展和进步,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在于以这个国家长期形成的文化为奠基所凝聚起来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一个对自身文化不认同、不自信的民族,难以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滚滚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也难以很好生存和发展下去。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变局中各国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也日益突显。一方面需要在应对大变局形势下努力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推进自身发展中共同努力,促进世界性难题的解决。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化间的往来、文明间的交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向。然而,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文化间的往来和文明间的交流,是需要正确把握的首要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应对挑战和风险,化解矛盾和冲突,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文化自立、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姿态推进自身发展和增进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并在这一过程中广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实践中,要从以下方面予以推进: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域内域外全面发展和纵深发展,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二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发展。面对“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论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判断,即:肯定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以一种文明否定另一种文明,推进各文明互学互鉴;各民族无论大小,其文化都值得尊重,在平等交流中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坚定不移走包容并蓄的文化发展之路,既保持民族性,又蕴含现代性,既体现中国特色,也融入世界潮流,在多元文明交汇融合发展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和风采。

(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领导,将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部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17]76,“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8]35,我们什么时候牢牢抓住和做好这一点,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取得重大发展,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发生显著变化、日子越过越好;什么时候在这一点上出现问题或者出现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重挫,陷入严重困境,甚至改变性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进程中,我们面临国内发展形势深刻转变和国外局势复杂多变的双重风险和挑战,能否成功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摆在突出位置和首要地位,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尤其是坚持“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19]148的根本遵循,将它作为各项工作得以展开、推进的一条基本线和红线。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领导,需要与一切背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策指示的行为展开斗争。具体看来,就是要对在党组织建设、党组织作用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党组织社会动员整合、党的民主生活以及作风建设上存在懈怠、推诿、对抗等乱作为、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力的行为和现象展开坚决斗争,对山头主义、小团体主义、形式主义予以坚决反对,积极努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和有效抵御外在风险侵害的强有力战斗堡垒,发挥其坚强后盾的维护和保障作用。

此外,还要把对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领导的坚持与巩固,与加强党自身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在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增强执政本领、提升领导能力、净化政党生态、深化自我革命等方面把执政地位巩固好,把全面领导坚持好,将对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领导的坚持与巩固之根本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效能的广泛提升。总之,不论从立足国内自身建设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与国外进行对比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加强政党建设的比较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自信,并在实践中予以广泛践行。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