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百年回顾与基本经验

2022-11-26蔡文华刘锦玉

长白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蔡文华,刘锦玉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重庆 400041)

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内政治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客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是广大党员良好政治认知、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价值、政治情感的正向透射。建党百年来,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再到实现长期执政,党的建设从革命时期“三位一体”党建布局演变为新时代“5+2”党建总布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党建布局逐渐优化的过程中愈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抓起,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要求“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蕴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辉煌历史时刻,围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回溯其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成果,对于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缘起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政治主体在历史实践中生成的包含政治价值、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取向等核心要素的精神产物总和,决定和影响着政党形象。“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2]441,442,也就不能完成它的所有政治活动。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内政治文化”指党在自我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发展、积淀、形成的特质鲜明的政党制度成果与政治精神成果总和,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对党的一切政治活动,尤其是对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命题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学界展开了多向度、系统化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涵义、特点及作用。学界主要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概念对比视角来对其展开科学涵义的探讨,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出发把握其特征及功能。辛鸣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组织文化、实践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政党成员的政治信仰、思想行为。[3]李金哲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是党内文化和政治文化两者有机融合形成的概念,包括党内政治价值以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政治性、人民性、先进性等特征。[4]肖政军等学者把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等概念相比较,指出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及其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良好的传承性、务实的开放性等特征,发挥着价值导向、形象塑造、激励约束、凝聚引领等作用。[5]

二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历程。在生成逻辑方面,刘靖北探讨了党内政治文化之所以形成的“根”(马克思主义)、“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革命文化)、“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魂”(中国共产党党性)。[6]杨崇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观、政党理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形成的根本源流。[7]在发展历程方面,学者们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共领袖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展开了探究。张荣臣、苟立伟探讨了毛泽东党建思想中所蕴含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理论。[8]张晋宏、李景平论述了习近平党内政治文化观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9]祝全永、李义认为,长征时期红军革命政治文化的传播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0]郭丹、陈兰馨从党的历史的视野考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演进过程。[11]

三是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孙成武认为,应以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坚定党员政治信仰、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进党内政治认同。[12]史成虎提出,“政党法治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13]。王立峰、潘博认为,推进党内政治建设应从厘清党员角色定位与规范政治认知、强化党内政治价值的引导功能以及提升意识形态的认同水平入手。[14]王卫兵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该坚决铲除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党内优秀政治文化、善于汲取人类文明的思想文化资源。[15]

总体上看,目前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论,对其生成逻辑、发展脉络、建设路径以及制度型转变的研究仍存在薄弱点。目前,研究视角和焦点分散、学术共识尚未形成,学界仍缺少系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史研究,从党的历史整体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成果更是不多。

二、建党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紧紧围绕如何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导向,彰显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重点。因此,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分为以下五个关键时段。

(一)萌发与奠基: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导向(1921—1938年)

在早期革命实践中,无论是发动工人运动,还是组织农民暴动,或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活动中积极宣传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目标,使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在意识形态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得到强化。在此阶段,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解决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问题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导向。

1.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导向,宣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早期革命活动中,党就热情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导向。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理想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指明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方向和任务。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阐明了党的性质,提出要建设一个“群众党”的目标,明确中国共产党应当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国共合作,要求在改组国民党的过程中,党必须保持政治独立性以及“以扩大国民党之组织及矫正其政治观念为首要工作”[16]348等革命斗争方式,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党的纲领和党章足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规定好政治目标,宣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和政治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2.强化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塑造广大党员的政治价值观念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提升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1924年,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强调,“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应“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17]74。从最早的安源党校、北京党校到苏区的各种短期训练班、干部学校、共产主义大学,其主要任务就是以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来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党的革命工作顺利开展。1928年,党的六届一中全会提出:“最后的一个任务——时间比较长些——就是发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布哈林及其他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领袖的重要著作。”[18]421,422之后,党领导下的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多达113种。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这些马列经典文献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力地巩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根基。

3.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着重从思想上来建设党和红军

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被严重削弱,严重阻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八七会议指出了诸如党内民主生活缺失、中央不为群众所监督的不良现象,着重审查和纠正了在大革命后期中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之后,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在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混入党内,导致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盛行。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会上总结了自红军创建以来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作斗争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根本来建设党和人民军队,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会议形成的《古田会议决议》深刻指出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办法,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还专门阐述了“党内教育问题”,规定开展党内教育的材料和方法,以此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党和红军在理想信念、组织纪律、群众观念等方面“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对党和红军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19]。

(二)发展与稳定:凸显党内集中教育对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1938—1949年)

抗日战争时期,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到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开始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方式,达到提升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联系中国实际的能力,最大化地消除右倾、“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的影响,突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党内集中教育的重要作用。

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巩固和发展党组织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是使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水平、净化思想意识,巩固迅速扩大的党组织。1938年,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量的十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20]186,同时还要对新党员进行理论教育以提升党员质量。随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并号召全党必须通过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切实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倡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3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为此,党在延安陆续开办学校,积极发展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从1939年末至1940年初,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建设全国范围内完全巩固的、群众性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这对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集中开展全党整风,塑造党员优良作风

在全党普遍开展的整风运动,其目的在于树立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作风。整风运动以学习整风文件为主,中共中央规定了《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改造我们的学习》等22个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整风必读文件。“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21]812,其中“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21]813,都属于学风问题。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中教条主义倾向明显、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所学与所用脱节等问题,党亟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945年,党的七大总结概括出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根基的“三大作风”,在思想上给全党工作提供了观念指导,在行为文化中为全党工作定位了规范坐标。同时,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这为中国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1942年至1945年的整风运动,是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到稳定的重要体现,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树立党员宗旨意识

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呈现出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倾向。为加强党的纪律性,建立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批判个人专断,提出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原则。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党内民主生活、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领导制度,构建了全党在实际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意识。这是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例。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又在《纪念白求恩》《论联合政府》等文中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共产党员务必确立的价值取向和必备的观念自觉。尤其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在执政后要坚决抵御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队伍的侵蚀,确保在思想上、作风上不抛锚、不偏航。“两个务必”的作风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发挥着约束全体党员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

(三)探索与曲折:积淀了全面执政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全面执政。与此同时,国内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及时跟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稳固了党内政治文化基础,并取得诸多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逐渐偏离正轨。

1.重视思想与文化教育,净化党内政治文化环境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引导和教育人民,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掌握新闻出版、报纸广播等舆论工具,占领文化宣传阵地,加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力度。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实现对旧思想和腐朽观念的超越,进一步坚定党的政治理想,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弘扬党的政治品格。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正式将《人民日报》改版为党中央机关报,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同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被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大力发展中国人民广播事业。1951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22]263这次宣传工作会议,确定了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时期党在思想宣传工作上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彰显了党对思想、文化、理论教育的重视。

2.开展整风与整党运动,稳固党内政治文化基础

及时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是解决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有效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1950年,《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明确规定此次整风的重点在于整顿干部作风,主要针对部分党员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纠正党员“革命到头”思想,改善党群关系,从而成功实现党内政治文化从革命型政党文化到执政党文化的转型。1951年,在解决工作作风的基础上,为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于我们党的组织,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地进行一次普遍的整理,是完全必要的。”[22]139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明确了合格党员的八项条件,比较全面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结构。这次整风整党运动旨在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稳固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

3.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吸取执政党建设的教训

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从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基于此,党的八大分析新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在大会上毛泽东所致的开幕词以及刘少奇、邓小平作的报告中均有涉及,党所肩负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研究并总结执政以来党的自身建设经验。大会提岀并总结了执政党建设中一些重要问题,如执政党要对党员提岀更高标准,坚持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等等。这对于规范和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出现曲折发展。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党内出现“左”的错误思想,并被反革命集团加以利用,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挫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偏离正轨,给党的建设造成严重损害,其教训是深刻的。

(四)恢复与完善: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回正轨与循序渐进地深入发展(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面对市场经济给党的建设带来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着力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这一系列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还没有着重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回正轨

在历史转折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在拨乱反正以及平反冤假错案的基础上开展的。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时间“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同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率先提出要解决一些“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历史问题;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强调必须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和党内政治文化封闭状态。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但恢复了先前被扭曲的党内政治文化,而且净化了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要在党和国家全部范围内形成“有民主又有集中,有自由又有纪律,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意志统一、安定团结”[23]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广大干部群众开始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24]426。

2.进行全面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历史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拓展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党的十二大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摆在重要位置,就是因为当时部分党员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政治认知上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意识模糊,精神不振、无所作为。依据党的十二大的决定,针对当时实际存在的党员思想、作风、组织不纯问题,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25]为主要任务的全面整党开始了。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24]447,绝不能再容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26]32。在1983年到1987年的整党过程中,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后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前提、组织保障和社会基础。

3.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内集中教育,有力推动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针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党中央聚精会神地抓起自身建设。邓小平认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27]314。开展廉政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1989年党中央作出的《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和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都着力改善党群关系,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1996年,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集中接受了主要内容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2000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遵循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及目标和要求。党的执政能力意识成为党内政治文化中较为稳定的、基础性的精神结构。由此,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五)拓展与创新:明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地位与路径(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解决党的建设中所滞留和滋生的“顽瘴痼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的治本之举,这深刻揭示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逻辑。党中央做出的一系列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科学表明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逻辑进路,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1.在话语体系上提出并厘清党内政治文化内涵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这一党的建设史上的新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28],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属性的重要体现,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灵魂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源泉发端于革命文化,价值内核扎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检验标尺指向于中国共产党党性。党内政治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所在。此外,重视和厘清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三者间互动关系,是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前提。从作用关系上看,“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且“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以逻辑递进、层次鲜明的政治话语表达形式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而“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28]。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质量和建设效果受到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党内政治文化以严密的逻辑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相联系,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

2.在逻辑关系上突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地位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视域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5+2”新时代党建总布局场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互动关系为视角,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性作用和结构性地位决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蕴含重大意义,它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权力观、从政观、群众观、政德观、义利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坚持政治立党、强化思想建党、推进组织强党、增强作风正党、推动纪律严党、完备制度治党、厉行反腐净党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影响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与质量,是党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的。并且,党内政治文化对党的政治生态具有思想引领、品格锻造和凝神聚力的功能。因此,针对治党管党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指出,作为党的建设中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29]37。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凝聚力以坚定全体党员理想信念,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力以提升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力以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着力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健康发展。

3.在深化进路上明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于新时代党建总布局的各要素之中。从政治维度来看,提出了“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并明确全体党员应坚守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能力,务必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思想维度来看,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思想建党、推进理论强党,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从组织维度来看,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引导、凝聚、铸魂和规范功能,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引领党组织及党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从作风维度来看,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抓住“关键少数”,着力解决“四风”问题,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党员干部的作风面貌焕然一新。从纪律维度来看,高扬革命理想,严明铁的纪律,制定和完善作为党内政治文化文本反映的党内法规和党内一般性制度文件,严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强化党员的纪律意识和纪律文化。从制度维度来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统一,强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党治党,完善作为党内政治文化价值承载的党内法规制度,对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制度安排。从反腐维度来看,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精神执着和韧劲,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体制机制,用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阐释反腐败斗争。

三、百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在路上,没有间歇、没有松懈。党的十九大提出“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30]87的政治号召。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所积淀历史经验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坚强有力的宝贵借鉴。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31]274只有以先进的理论成果为指引,党内政治文化才不会腐朽变质,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经过党的历史检验的铁律。“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2]211,这是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作出的重大论断。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党内形成优良的政治文化,唤醒并激励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精神,并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时期,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贯穿于党内政治文化的萌芽、发展、形成、探索、重构与成熟全部演变进程的始终。可以说,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构成和价值体系得到极大丰富。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南,必须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

(二)以加快党内政治文化制度化转型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为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从历史逻辑看,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追求。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与我国国家制度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演变历程如影随形,集中体现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转型。“制度治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至关重要,党要保持其先进性与纯洁性,绝不能脱离严格的制度建设。”[3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了入党的基本条件和流程,强调党员的政治性和入党程序的规范性。党从成立伊始就注重培养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品格,重视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以制度的形式将这种传统固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员、干部、纪律、组织、纪检机关等相关制度。党的十九大将制度治党明确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将制度治党纳入国家治理的范畴,可见制度治党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趋向是必然的。党内政治文化位列于政党的精神范畴,必然需要依赖承载政党精神文化的制度体系来发展。

(三)以开展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34]415党在革命时期主要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自1924年党中央通过《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后,诸多党校和干部训练班应运而生,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到比较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虽然各个时期具体形势不同,但在全党开展学习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先后开展5 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习近平关于这些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有力证实,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在每次开展党内教育活动后都会有积极发展。党在注重开展集中性教育的同时,还进一步开拓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的方式和渠道,如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三会一课”制度等。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印发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加强和规范党员教育,并提出“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统筹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的方式来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有助于“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35]181。

(四)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内政治生态关系到政党组织运行的整体环境”[36],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更为深层次的任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效,必然要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重要的战略支点,着力塑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百年来党的历史证明,党内政治文化健康活泼,党的建设就会积极向好;党内政治文化僵化扭曲,党的建设就会停滞衰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使党的工作受到干扰,党的建设遭受阻碍,党内政治生活极其不健康,更遑论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扭曲的党内政治文化,构建有利于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有力强化和拓展了管党治党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党的十九大提出“5+2”新时代党建总布局,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常抓不懈,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党内其他各项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从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言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具备了意识理念上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