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晚稻新组合耘两优966 的选育和应用
2022-11-26徐晓莉钱宝云夏泽静夏婷婷李振宇
徐晓莉,钱宝云,夏泽静,夏婷婷,李振宇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两系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03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交水稻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倒的杂交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长江中下游是种植双季晚籼稻品种的主要区域之一,为了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晚籼稻新品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主选育的两系不育系耘9S 与恢复系R6116 杂交,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晚籼新组合耘两优966,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介绍了耘两优966的选育过程,详细阐述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并进一步总结了其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后续推广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选育过程
耘9S 是从C815S 杂交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来。恢复系R6116 是由明恢63 与自育中间恢复系材料R364 杂交,经过10 代选育而成。选育过程中根据低世代混系选择,高世代单株选择的方法,同时对选中的单株进行抗病筛选,每代根据株高、熟期、穗型、抗病性、米质等特点进行选择育成。
2014年正季在合肥市肥西县苏小基地用不育系耘9S与恢复系R6116 进行杂交配组;2015年正季种植,平均产量8.83 t/hm2,比对照五优308 增产6.8%;2015年冬季在海南进行小面积试制种;2016年正季在肥西基地进行小区试验,2017年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河南等省开展多点试验,均表现突出,平均产量8.80 t/hm2。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特征
2018年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6.8 d,较对照品种五优308 早熟0.3 d;株高较矮,平均株高103.9 cm,穗长22.7 cm;分蘖较强,有效穗数达328.5 万/hm2,平均每穗总粒数165.5 粒,结实率为83.1%,千粒重23.1 g。
2.2 产量表现
201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试验,平均产量9.58 t/hm2,较五优 308(CK)增产 3.3%;2019年参加续试,平均产量 9.95 t/hm2,较五优 308(CK)增产 3.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达9.77 t/hm2,较五优308(CK)平均增产3.2%;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5 t/hm2,较五优308(CK)增产3.6%。
2.3 品质性状
2018—202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试验,经农业部稻米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杭州)检测,该品种出糙率81.1%,整精米率高达69.1%,垩白米率15.5%,垩白度2.7%,胶稠度72.7 mm,碱消值5.1 级,透明度2 级,直链淀粉含量17.1%,长宽比3.2,达到农业部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13)3 级标准。
2.4 抗性表现
2年区试试验稻瘟病综合指数分别为3.9、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 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7 级,高感白叶枯病;褐飞虱9 级,高感褐飞虱。耐寒性一般。
2.5 适宜种植区域
耘两优966 是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品种,生育期短,适宜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作双季晚稻种植。
3 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各个种植区域生态环境、耕作习惯存在差异性,要严格按照当地区域双季晚稻种植时间适时播种。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中下旬,采用湿润育秧,秧田播种量200 kg/hm2左右,育成多蘖壮苗。
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秧苗秧龄25 d 左右为宜。正常肥力田块下,栽插规格 16.5 cm×26.4 cm,每穴 2 苗,基本苗 45 万/hm2。根据当地土壤肥力,适当增减栽插密度,合理密植。
3.3 肥力促控,协调群体
根据田间土壤肥力水平适量施肥,一般氮肥纯氮施用总量 225 kg/hm2,氮、磷、钾肥按 2∶1∶2 比例混施,总用量的60%作基肥。移栽活棵后追施返青肥和分蘖肥,后期根据秧苗生长情况酌情追施穗肥。
研究发现,增加土壤有机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米质[1],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尽量施用有机肥,如饼肥、农家肥等,减少化工肥料的使用。我国南方稻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硼、硅和镁含量较低,适量补施硼、锌、硅等微量元素肥料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米质[2]。
3.4 科学管水,适时烤田
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量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遵循“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3]。在田间土壤肥力正常的情况下,分蘖数达到270 万/hm2即可排水晾田,晾晒至土壤开裂。成熟后期不宜断水过早,保证籽粒的充实度。
3.5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浸种时外加强氯精,保证种子本身不受外带病原菌感染。水稻生长期间结合当地植保部门病虫信息预报,做好防治工作,尤其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卷叶螟、飞虱等病虫侵害水稻生长,还要特别关注台风过后新型病虫害的出现。耘两优966 高感褐飞虱,要全程关注飞虱虫害。
4 制种技术要点
4.1 严格把控隔离措施
要严格筛选制种基地,采用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的方法,有效防止外源花粉的串入。空间隔离方面,保证与非制种材料300 m 以上的距离;时间隔离方面,要与其他水稻花期相差25 d 以上。
4.2 合理安排播期,及时移栽,科学管理
母本耘9S 在合肥5月26 日播种,播始历期是75 d;父本分 2 期播种,第 1 期 5月 11 日播种,第 2 期相隔 7 d,第1 期播始历期90 d。父母本行比2∶18,行间距离25.0 cm。父本株行距16.7 cm×25.0 cm,每穴2 苗。母本株行距15.0 cm×16.7 cm,每穴 2 苗。肥水管理参照“3.3”和“3.4”,病虫害防治可参照“3.5”,同时注意防治黑粉病,可在抽穗扬花期前喷洒多菌灵防治。
4.3 适喷“九二0”,及时授粉
父母本在主茎穗抽出10%开始喷洒“九二0”,共分3次喷施。第1 天父母本共同喷施,“九二0”用量为70~80 g/hm2;第2 天同样父母本共同喷施,“九二0”用量为140~160 g/hm2;第 3 天单独喷施父本,调整父本高度,“九二0”用量为70~80 g/hm2。制种赶粉前,每天先对父母本赶露水1次,待母本开花后赶粉,每天2次,每次相隔0.5 h,连续赶粉7 d。
4.4 及时除杂,保证纯度
时刻做好田间除杂工作,秧田移栽前彻底清除田中再生苗,在抽穗期前彻底清除父母本中的杂株。收获前,再认真去杂1~2 遍。收获时,单独收、晒、储,防止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