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城市东昌府区麦根蝽象的发生及防治

2022-11-26谭学留王怀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若虫聊城市植保

谭学留 王怀珍 赵 杰

(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 252000)

麦根蝽象又称根土蝽,俗称地臭虫,属半翅目土蝽科,是一种地下害虫。麦根蝽象主要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台湾、江西等省(区)发生危害,山东省分布于聊城、济宁、滨州、临沂、菏泽、德州、淄博、潍坊、烟台等市[1]。以聊城市为例,除东阿县未查出麦根蝽象发生外,麦根蝽象在其他各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以冠县、阳谷县、东昌府区、莘县发生较重。麦根蝽象是为害聊城市东昌府区小麦、玉米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

1 危害情况

东昌府区为山东省聊城市辖区,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该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表层质地以壤质和沙壤质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和夏玉米。20世纪50—60年代东昌府区就有麦根蝽象危害的报道。据相关报告,聊城市1953年发现麦根蝽象危害。20世纪70年代聊城市开始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以及敌百虫、1605、3911等有机磷农药防治,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麦根蝽象降为次要害虫。之后,种植户未高度重视,加上麦根蝽象的危害不易被发现,麦根蝽象的防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近年来,麦根蝽象在东昌府区有所反弹,成为该辖区内对粮食作物生长影响较大的主要害虫。

据调查,东昌府区郑家镇、堂邑镇、梁水镇镇、沙镇镇、张炉集镇、闫寺街道、道口铺街道等镇(街道)部分村的小麦和夏玉米均发生麦根蝽象危害,占东昌府区总镇(街道)数的1/2以上。根据相关统计,各地普遍减产率达20%~30%,严重时减产率可达到70%以上。

2 形态特征

麦根蝽象成虫体长4.0~5.5 mm、宽2.4~3.4 mm,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有光泽。触角长度约为头长的2倍,纺锤形。刺吸式口器分4节,白色,顶端略带褐色。复眼浅红色,1对单眼黑褐色,复眼明显大于单眼。头短而宽,宽约为长的2倍。头顶前缘有18~29个短刺,其中2个位于中叶前端,前缘下方有1列刚毛。前胸背板隆起,前部光滑,后部有刻点和横皱纹,侧缘各具14~20根排列不整齐的刚毛[2]。小盾片为三角形。前翅基半部革质,黄褐色,端半部膜质透明,后翅白色膜质。前足腿节短,胫节略长,末端尖锐,着生一长刺;中足胫节长、半月形,外侧末端着生许多长刺;短棒状后足腿节膨大,胫节马蹄状,底部周围环着生短刺[3]。腹部外生细毛,分8节,每节两侧各有气门1对,臭腺开口在后胸的腹面两侧。麦根蝽象的卵呈椭圆形,长1.2~1.5 mm,宽0.8~1.0 mm,初产时半透明、淡青色,后变为乳白色,孵化前为暗白色。麦根蝽象初孵若虫为乳白色,之后变为黄白色,末龄若虫体长与成虫相近,头部、胸部、翅芽黄色至橙黄色。腹背具3条黄线,腹部白色。

3 发生规律

3.1 空间分布

调查表明,麦根蝽象的主要发生地呈现点片状分布,面积600~2 000 m2。虫害通常发生在地势较高的沙土地以及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连年轮作田,多发地块为弓形地、鱼脊地、溜水地等形态。2010年6月4日,在东昌府区郑家镇西郭村麦田取样调查时,挖到麦根蝽象。受害麦田明显呈现干枯早熟状,危害严重的地块已点片出现白穗。2010年7月19日,在东昌府区堂邑镇斗西村的玉米田里,通过挖取受害玉米植株周围10 cm×10 cm×40 cm土样,发现麦根蝽象的成虫和若虫共106头,其中0~10 cm土层有虫16头,占比15.1%;10~30 cm土层有虫70头,占比66.0%;30~40 cm土层有虫20头,占比18.9%。由此可见,夏季成虫、若虫主要分布在10~30 cm的土层。调查当天因近日出现降雨,出现大量麦根蝽象出土活动的孔道。对被害地块现场随机取样后发现,3个取样地块有虫株率达100%,成虫、若虫同时存在,第1个取样地块平均单株有虫22.3头,第2个取样地块平均单株有虫43.3头,第3个取样地块平均单株有虫27.3头。2019年9月5日,东昌府区植保人员收到农户反映,沙镇镇前刘村玉米田连续几年不明原因减产,玉米长势不良,工作人员在受害玉米周围挖到麦根蝽象成虫和若虫,玉米受害地块有虫株率达90%~100%。近几年调查发现,该虫危害面积和虫口密度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较难彻底根除,已成为东昌府区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3.2 生活习性

根据调查,麦根蝽象在聊城市2年发生1代,如果条件不适合,也有可能3年发生1代,田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旬会陆续上升到浅表土层进行活动,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会出现大批若虫,逐渐上升到土层表面,以刺吸式口器为害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根部并从中获取营养。越冬若虫至第2年化蛹(拟蛹),成虫6—7月大量羽化,一般若虫期和成虫期均长达1年左右,条件不利时若虫期可达2年。成虫交尾后12~15 d开始产卵,卵多散产于20~30 cm的潮润土层,产卵数量多达上百粒。若虫共5龄,每个龄期30~45 d。

麦根蝽象主要为害对象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荞麦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以及豆类、花生、大麻、蓖麻等作物。麦根蝽象发生后,5月上旬小麦扬花期陆续出现黄叶、枯秆、炸芒、白穗、死棵等情况,到灌浆期会达到危害高峰期,受害小麦较正常小麦早枯10~15 d[4]。一般在小麦收获后,由于作物轮作,麦根蝽象会转移至玉米上进行繁殖,在玉米苗期形成又一轮危害高峰期。此时受害作物表现为苗弱叶黄、发育不好、植株矮小,似缺肥缺水状。受危害根系非正常生长,根毛较少或无,甚至根系呈褐色,受害株和健康株根系对照非常明显。受危害果穗变弱变小或不结实,继续发展,底部叶片会逐渐枯萎,植株变得黄矮或灌浆期全株青枯死亡。

麦根蝽象喜好沙性潮湿的土壤环境,随地温变化,在不同深度的土层活动。晨间气温尚低时,麦根蝽象会在浅表土层活动。随着气温升高,麦根蝽象会到较深处土层活动。麦根蝽象成虫白天出土,以中午12:00前最多,傍晚钻入土内[5]。当地温高于25℃、土壤水分饱和时,部分雌成虫出土,爬行或低飞。夏季雨后天晴或农田浇灌之后,麦根蝽象成虫会破土而出,地面留有大量孔道。据相关研究,久旱遇雨,雨后突然转晴麦根蝽象出土多,雨水量越大麦根蝽象出土量越多。麦根蝽象的活动具有群集性,密度大时能迁飞。麦根蝽象耐寒、耐旱、耐饥能力强,应激时会分泌臭液,在虫害发生严重的地方,挖开地块,从远处便可以闻见臭味。

9月中下旬后麦根蝽象陆续入土越冬。当20 cm土层温度降到10℃以下后趋向土层深处,麦根蝽象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中30~80 cm处越冬。小麦、玉米连作地块麦根蝽象发生重,干旱年份作物受害程度较重。

3.3 传播途径和传播距离

麦根蝽象一般以田地爬行、出土后迁飞或依靠农业机械携带有虫土壤进行传播。据近几年调查,麦根蝽象成虫的飞行传播能力并不是很强,蔓延速度不是很快,当年传播距离在50 m以内,具体传播距离尚需进一步研究。

4 防治措施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秉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植保工作理念,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全面监测、及时预警是科学防控的基础,监测调查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提高人们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4.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监测预警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测报员技术培训班,通过观看测报技术挂图、病虫图谱和现场病虫识别、诊断等形式多样、直观的方法,全面提高测报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测报的准确率。

4.3 准确收集信息

进一步健全病虫信息的采集、分析制度,明确各级测报人员的工作目标、责任和任务[6],通过组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全面摸清害虫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发生规律,全方位掌握害虫的发生动态,避免因监测不到位而错失防控良机。

4.4 及时发布病虫动态

充分发挥东昌府区植保人员及镇(街道)农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形成完整的病虫监测、预警机制。通过病虫信息报告制度,定期组织专家会商分析、科学研判,及时分享害虫发生动态及预防、治理技术,明确关键地区、重要节点及主要措施,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指导科学防控。

4.5 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

加强组织发动,强化指导服务,积极推进防控措施落实。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印发宣传挂图、明白纸,“一对一、手把手”开展现场培训指导,大力宣传麦根蝽象识别与防治知识,让种植户意识到此类害虫的危害,使防控技术深入人心,力保防控技术落实到田、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4.6 做好统防统治工作

一家一户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应坚决贯彻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联合生产组织的积极性,使其加入群查、群防、群治的工作中,保证在麦根蝽象发生地块50 m范围内进行统一时间、统一用药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在农业防治方面,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是防治麦根蝽象行之有效的措施。重发生田可以适当改种油菜、红薯、棉花、花生、芝麻等非寄主类农作物,以大大减轻麦根蝽象的发生程度。通过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营造有利于小麦、玉米健壮生长的适宜条件,增强植株的抵抗力。据试验,在麦根蝽象危害田适当浇大水,并增加含氮类肥料的施用量,有利于作物茁壮生长,减轻虫害。

5.2 化学防治

5.2.1 种子包衣处理。用5%氟虫腈(锐劲特)种衣剂对种子包衣,或1 kg种子选用27%苯·咯·噻虫、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5 mL进行包衣,能有效防治麦根蝽象成虫和幼虫。

5.2.2 播种时配合施用杀虫颗粒剂。播种时,结合种肥同播技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45 kg/hm2与细沙土225 kg/hm2混合均匀,与化肥一同施入。

5.2.3 药剂喷雾防治。根据麦根蝽象成虫的活动特性,在日出后3 h内进行药剂喷雾,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雨后或灌水后害虫出土活动时,于地面喷洒40%辛硫磷1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可消灭出土活动的成虫。

5.2.4 采用撒毒土方式防治。结合秋季深翻,用40%辛硫磷乳油6 L/hm2或40%毒死蜱乳油4.5 L/hm2,兑水后拌入干细土375 kg/hm2,均匀撒施并翻入土中,可以有效杀灭害虫。

5.2.5 采用灌根方式防治。用40%毒死蜱乳油300~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灌根(去掉喷片),单株喷灌药液约50 mL,点喷玉米根茎部。此外,也可以用40%毒死蜱乳油30 kg/hm2随水浇灌,均可起到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若虫聊城市植保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田间趣景
植保机
聊城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A brief analysis of western natural law thoughts
陕西将补贴1000余架植保无人机
The Fantasy of future catering industry
薇甘菊颈盲蝽基础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