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2-11-26蒋佰福牛忠林吴丽丽靳晓春李如来朱宝国高雪冬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斑病病原菌黑龙江省

邱 磊 蒋佰福 牛忠林 吴丽丽 靳晓春 李如来 朱宝国 高雪冬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玉米病害。根据玉米病虫监测站监测结果,2021年8月黑龙江省温度较高、雨水较多,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中西部玉米种植区出现了大斑病发生地块。因此,种植户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生产安全。

1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1.1 发病症状

玉米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且种植面积仍在逐年扩大,玉米种植产业是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玉米较易感染大斑病,整个生长周期都可能感染。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玉米苗期很少发病,中后期感染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玉米抽穗期至收获期,大斑病逐渐加重。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植株基部叶片先发病,再逐渐向上扩展。受害叶片呈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长5~10 cm、宽约1 cm、中央为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为暗褐色的菱形斑[2]。

病斑初期由几个小斑点相连,后逐渐形成较大的不规则枯斑,发病严重时,叶片呈焦枯状,此时及时防治,尚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后期病斑常发生纵裂,导致叶片枯黄坏死。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会产生黑色霉层,该霉层为大斑病的病斑原孢子,该环境中病斑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将沿着玉米叶片脉络向叶根部蔓延,表现为褐色的坏死痕迹,周边产生褪绿圈。大斑病发生最严重时,会在叶鞘苞叶、花柱头和雄花颖苞上产生黑色霉层,此时防治效果较差。

1.2 发病规律

玉米发生大斑病后,其病原菌会在病残体内持续保留,以休眠状态越冬,第2年温度回升后,继续侵染新一批玉米苗。玉米生长阶段,越冬后的病原菌产生孢子,随雨水冲刷或风力作用继续传播到其他健康玉米植株上,待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侵染玉米苗体,从而引发玉米大斑病。

黑龙江省春玉米大斑病初发时间一般在6月初,夏玉米初发时间约为7月中旬。因此,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预防需要在以上时段的前期进行。玉米大斑病分生孢子在20~28℃条件下产生,发病温度一般在22℃以下。黑龙江省春玉米区玉米拔节期至出穗期的气温基本可以满足大斑病菌对温度的要求,如遇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天气,则病害易迅速扩展蔓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3]。

2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2.1 品种抗病性不足

现阶段,黑龙江省主栽的玉米品种大多为高产、密植品种,且在品种挑选过程中,种植户通常将产量作为首要依据。玉米大面积密植极易造成大斑病的传播,加上种植户过度重视高产品种,忽略了对品种抗性的把关,在大面积密植的同时,往往选用高产、抗性低的品种,致使大斑病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此外,黑龙江省玉米生长中后期,正值当地雨水充沛期,密植的田间环境不利于湿气排出,如果种植的玉米品种抗性不足,极易发生大斑病,影响玉米中后期生长。

2.2 天气因素

黑龙江省入夏后常出现多雨天气,由于大部分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较大、规模较广,加之种植户的劳动力有限,致使排水工作不能及时进行,导致玉米种植区域常见田间郁闭情况,为大斑病发生提供了条件。此外,强对流天气、大雾天气也有利于大斑病的传播。例如:2018年黑龙江省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为期1周的局部强降水、强对流天气频发情况,造成该地41个县的玉米种植区域发生大斑病,且平均病株率达到了10.7%,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玉米的产量水平[4]。同时,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逐渐加重,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温度也逐渐升高,高温多雨季节周期不断延长,大斑病发生期也出现了延长现象,增加了黑龙江省各玉米种植区大斑病暴发的概率。

2.3 玉米连作

大斑病的病原菌会在玉米秸秆、枯枝败叶中休眠、过冬,待周围环境适宜其生存时再侵染玉米,使该病害大规模发生。在此过程中,如果采用连作的方式,大斑病病原菌大量留存在玉米田中,待8月田间温度达20~25℃、湿度高于90%时,大量病菌在天气因素的作用下大范围传播,导致大斑病暴发。例如,2018年黑龙江省暴发玉米大斑病期间,连作种植区域的病株率高达20%,比平均值高86.9%,且大范围发生大斑病的玉米田也多为连作玉米田。由此可见,玉米连作是加剧大斑病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

2.4 施肥不合理

在黑龙江省玉米栽培过程中,玉米生长前期基本不会发生大斑病,但若基肥施用量过大,其在土壤中分解时,会提高土壤温度,促使土壤中休眠的大斑病病菌提前转化成病原体,使玉米在抽穗期发病。若基肥施用量过小或不用,会导致玉米苗期养分供应不足,在5~8片叶时出现脱肥,植株抗病能力降低[5]。此外,在追肥过程中,若磷、钾肥施用量不足,尤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足,会严重影响叶片成熟,使叶片更易附着病原体,为大斑病的发生提供条件。

3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重视抗病品种的选用是大斑病防治技术关键环节之一。一般来说,德美亚1号、德美亚3号、合玉27、合玉31等品种均适宜在黑龙江省密植,但由于各品种的优缺点不同,种植户应根据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此外,种植户应尽量在规模大、口碑好、有经营资质的供应商处选购抗病品种,以确保该玉米品种具备与说明书一致的抗大斑病能力,提高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

3.2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侵染源、保证肥料的合理供应,以破坏大斑病病原菌的生长环境,降低病害大规模发生的概率。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首先,种植户应采用人工、机械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深耕,以消除土壤中潜在的大斑病病原菌;其次,种植户应在8月前后实时关注天气预报以及玉米大斑病发生趋势预报,提前做好防治措施[6];最后,在肥料施用过程中,种植户应根据玉米田的种植密度,结合当地农业技术部门下发的指导资料,把控好基肥的施用量,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作为追肥,以增强玉米抗性。

3.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等杀菌剂,按600~900 kg/hm2的用量,连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 d,可有效控制大斑病的扩散蔓延[7]。若此时大斑病伴有玉米螟和三代黏虫同时发生,就需要将吡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烯唑醇等药剂,配合氯虫苯甲酰胺一同施用。

3.4 减少侵染源

在玉米大斑病防治过程中,减少侵染源是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需要种植户加强巡田力度,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移除并销毁,以清除大斑病侵染源。一般来说,这种方式仅适用于秋后防治以及大斑病病株率较低的情况,若病害规模较大,仍需进行化学防治[8]。在秋后防治中,种植户要及时、彻底地清除田间残留的病残体,并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

猜你喜欢

斑病病原菌黑龙江省
病原菌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分析性能质量评价研究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