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草莓采摘期主要病虫害零化学农药防治技术
2022-11-26王向积
王向积
(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山东青岛 266109)
近几年,城市近郊涌现出一大批以草莓采摘为主的休闲采摘园,成为拉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种植户农药使用不当,草莓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屡有发生,使鲜食草莓安全很难保障,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设施草莓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在栽培过程中会受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如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黄萎病、根腐病、蚜虫、蓟马、红蜘蛛、斜纹夜蛾、蛴螬、地老虎等[1],其中采摘期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和蓟马。本文主要对草莓采摘期危害较大的灰霉病、白粉病、红蜘蛛、蓟马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以及零化学农药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 草莓白粉病
1.1 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叶片、花、果实及果梗,匍匐茎偶有发生。被危害的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颜色发暗的污斑,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片背面病斑会产生白菌丝,严重时整个叶背覆盖一层霜状白粉,同时叶片汤匙状上卷,后期病斑变成红褐色,叶片边缘萎缩甚至焦枯;花蕾、花瓣被危害后呈紫红色,不能开放或推迟开放;被危害的幼果失去膨大能力,无光泽、干枯,若在生长后期染病,果实表面会覆盖一层白粉,随着危害程度加重,果实失去光泽、着色难并硬化,严重影响草莓果实品质,失去商品价值[2]。
1.2 发病规律
草莓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草莓白粉病,成熟期发病危害较重。病原菌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再侵染和多次侵染。病菌借助带菌苗等远距离传播,通过气流或雨水蔓延扩散。病菌最适发病温度为15~25℃,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利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偏施氮肥,草莓植株易徒长,草莓白粉病也易发病;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草莓白粉病发病较轻[3]。
1.3 防治技术
1.3.1 加强田间管理。一是合理施肥,适时适量施用氮肥和CO2气肥,增施磷、钾肥。二是控制好棚室内温度和湿度,20℃开始放风,10℃左右关闭风口,夜间棚室内温度保持在12℃左右;棚膜采用无滴膜,保持棚室内通透;草莓栽培垄面覆盖黑地膜,膜下草莓植株间铺滴灌管,采取肥水一体化技术,降低棚室湿度。三是为减少传染源,要及时清理草莓病叶、病果,并运到棚室外处理。
1.3.2 生物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施100亿个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施药间隔期为7 d,施用2~3次[4];或喷洒2%武夷菌素水剂200~400倍液,发病期间持续使用3次以上,防效可以达到90%以上[5];或用臭氧化油100倍液、农抗120水剂1 000倍液喷防,施用2次,间隔期7 d,其中臭氧化油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优于农抗120水剂[6];或用1.5%苦参·蛇床素水剂15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期5~7 d,连续防治2~3次,能有效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7];也可使用9%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乳油1 005~1 500 mL/hm2,连防2~3次。以上生物药剂可根据病情发展,按照农药复混原则,混合或交替轮换使用。
1.3.3 硫黄熏蒸法防治。采用单质硫矿物防治草莓病虫害,无残留,使用简单,无抗药性,且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硫黄熏蒸不仅对草莓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对草莓蓟马、红蜘蛛等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使用方法:每50~70 m2布置1个熏蒸器,熏蒸器悬挂于距温室后保温墙3.5~4.0 m、垂直地面1.5 m处。生长前期每5 d熏蒸1次,生长中期每4 d熏蒸1次,生长后期每3 d熏蒸1次,每次硫黄粉用量20~30 g,熏蒸4 h。要在下午盖帘闭棚后进行熏蒸,熏蒸时人要离开棚室,以免发生安全事故。硫黄熏蒸结合生物杀菌剂共同使用防治效果更佳。
2 草莓灰霉病
2.1 危害症状
草莓灰霉病危害草莓叶片、叶柄、花、果实及果柄,其中果实受害最重。花器被灰霉病菌侵染后,萼片和花托形成红色斑点,后期花瓣出现浅褐色斑,花器无法发育正常。近几年,温室草莓灰霉病花器出现新的症状,萼片染病后呈红褐色,染病花瓣呈粉红色,并由萼片和花瓣逐渐侵染果实,湿度低时不产生霉层,一旦湿度合适,便迅速在果实上表现症状[8]。新症状造成果实停止发育,变成僵果,通常危害整个花序,整个果枝变为红色[9]。落花后病菌开始侵染幼果,紧贴湿润土壤的草莓果实先发病,后经果柄蔓延至花柄,最后整个花序枯萎死亡。被侵染的成熟草莓果实,初期表面出现浅褐色病斑,后慢慢变为深褐色,腐烂部分与健康部分界限不明显[10],在高湿度环境下,草莓果实逐渐变软腐败,表面生成一层灰褐色霉层,失去商品价值。
2.2 发病规律
灰霉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借助风、灌溉水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为20~25℃,高于25℃不利于草莓灰霉病蔓延;灰霉病发生的最适相对湿度为90%以上,低温高湿是冬春季温室灰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清除草莓花瓣可以减少果实被侵染的概率[11]。连作地块、氮肥用量大、通风透光差、连续严重雾霾、光照严重不足时,果实灰霉病发病重。
2.3 防治技术
2.3.1 加强生态防控和田间管理。一是草莓高垄栽培,垄面覆盖黑色或黑银反光膜,膜下铺设滴灌管,采取肥水一体化技术,降低棚内湿度,提高地温,尽量避免草莓果实与湿润土壤直接接触,降低土壤中灰霉病菌侵染草莓果实的概率。二是改善棚内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控制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三是减少氮肥施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四是草莓落花后清除草莓花瓣,及时清理棚内草莓植株的老、枯、病、残叶和染病果实,运出设施外进行彻底处理,减少棚内灰霉病传染源。
2.3.2 生物药剂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生物制剂及植物源制剂主要有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多抗霉素水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水剂、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2]、20%乙蒜·丁子香酚可湿性粉剂、12.5%暗罗·丁子香酚可湿性粉剂等[13]。但在草莓采摘期只能使用通过登记的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多抗霉素水剂、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水剂、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使用方法: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水剂2 400~3 300 mL/hm2、3%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 500~4 500 g/hm2,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并重点喷洒发病初期的发病中心,间隔期5~7 d,连续防治2~3次。建议几种制剂交替轮换使用,提高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 红蜘蛛
3.1 危害症状
为害设施草莓的红蜘蛛主要是二斑叶螨,成螨和若螨在草莓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危害,受害叶片初期沿叶脉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大量二斑叶螨聚集吐丝结网,被危害叶片呈铁锈色,草莓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
3.2 发生规律
二斑叶螨寄主植物达50科200种,可在不同寄主之间转移取食,高温干旱时繁殖速度加快。设施草莓二斑叶螨以雌成螨在草莓老叶、各种杂草及土壤缝隙中越冬,冬季在冬暖式大棚中仍可取食活动,并不断繁殖,无明显越冬现象。
3.3 防治技术
3.3.1 农业防治。一是及时清除虫叶和枯叶,并运到棚室外集中销毁。二是清除棚室内外荠菜、灰绿藜、田旋花、车前草、苋菜等杂草,减少二斑叶螨越冬虫源和场所。三是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减轻二斑叶螨危害。四是草莓坐果后至着色前,应适当增加棚内湿度,保持在65%左右,以防止草莓二斑叶螨的发生和蔓延;草莓着色后,降低棚内温度及湿度,温度控制在23~25℃之间,湿度保持在50%左右。注意避免棚内干旱,以减轻草莓二斑叶螨危害。
3.3.2 生物药剂防治。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液剂500倍液+1.5%苦参碱可溶液剂600~690 mL/hm2,对草莓二斑叶螨防效较好,施药后3、7、10 d防治效果分别为 91.8%、98.0%、90.8%[14];2种药剂也可单独交替轮换使用。其中,藜芦碱对蜜蜂毒性较高,苗期可选用藜芦碱防治红蜘蛛,草莓花期应慎用。
3.3.3 利用天敌控制二斑叶螨。在二斑叶螨发生初期释放捕食螨,释放前要对草莓苗喷施1次杀螨剂(送嫁药),减少草莓苗中害螨基数,按照益害比1∶10~30释放胡瓜钝绥螨,能较好地控制害螨。
4 蓟马
4.1 危害症状
为害草莓的蓟马主要有西花蓟马、烟蓟马、棕榈蓟马等[15-16]。蓟马体型微小,多藏匿在草莓的幼嫩部位,其口器为锉吸式口器,可以锉伤花器或嫩叶,可为害草莓花蕾(或花瓣)、嫩叶以及幼果。被危害的叶片呈灰白色条斑状或呈皱缩状不舒展,花朵变褐不能结果,植株比正常草莓矮小,生长也逐渐停滞,受害果最后形成畸形果或茶褐色僵果,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另外,蓟马在取食过程中还可以传播草莓病毒病,其间接危害远远大于直接危害。
4.2 发生规律
温室草莓蓟马一般有2个危害高峰期:一是9—10月。蓟马一般隐藏于草莓的幼嫩部位,主要为害嫩叶,叶片缩皱、呈深黑褐色,危害严重时可造成草莓生长迟缓,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二是翌年3—5月。蓟马多隐藏于花的内部,主要为害草莓花和幼果,造成畸形果和茶褐色僵果。近几年来,受温室草莓栽培品种更新及栽培技术改良的影响,温室草莓花芽分化期提前,11月下旬蓟马就开始出现,且数量回升很快。因此,要重点抓住这一防治适期,减少蓟马的危害,降低冬季首批果实的损失。
4.3 防治技术
4.3.1 农业防治。一是栽植脱毒壮苗,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及轮作制度,同时棚内温度控制在28℃、湿度控制在75%以下,培养健壮植株,以提高抗虫能力。二是及时清理棚室内及棚室周围的杂草及杂物,搞好园区清洁卫生,消除蓟马宿主,减少蓟马藏匿及越冬场所。
4.3.2 物理防治。蓟马具有趋蓝色和趋黄色的习性,为提高诱杀效果,可以在温室内按1∶1的比例混合使用蓝色和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粘虫板悬挂高度一定要与草莓植株高度持平,同时在通风口安装防虫网阻隔蓟马[17]。蓟马有入土化蛹的习性,根据这一特性,可以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阻止蓟马入土化蛹,减少蓟马基数,达到减轻蓟马危害的目的[18]。
4.3.3 释放天敌。异食瓢虫、加州新小绥螨及斯氏钝绥螨控制蓟马的效果较好。采用捕食螨防治蓟马时,第1次释放加州新小绥螨36只/株或斯氏钝绥螨36只/株,也可以混合使用;自第2次开始,每次释放18只/株,每30 d释放1次,草莓生产结束前1个月停止使用[19]。
4.3.4 生物药剂防治。在蓟马危害严重必须使用杀虫剂时,应优先使用生物制剂等环境友好型药剂,如1.3%苦参碱水剂1 500倍液。因蓟马成虫能跳善飞,用药时应从四周向中间喷洒,以利于集中杀灭。同时,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习性,最好在下午喷药防治。采收前15 d停止用药,以保证草莓品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