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视角下“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

2022-11-2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大思校园文化职业院校

王 娟

(湖南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娄底 417500)

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阶段。对职业院校而言,要实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以“大思政课”为抓手,秉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标准和要求

(一)教师具有“大先生”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想成为“大先生”,就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提升自我,加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积极在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其他科目教师也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并把它与所授专业课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守好属于自己的一段渠,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学生拥有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成为德能兼备的人才是其最根本的任务。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正是拥有梦想、实现伟大抱负的阶段,要用中国梦引领当代青年,让他们在理想的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不懈奋斗,努力前行。中国梦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息息相关,00 后已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教材内容要系统化、理论化、丰富化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大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它不仅包含思想政治专业理论课的内容,更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共党史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中小学要一体化建设,螺旋式上升,教材要系统化、理论化,并且教材内容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实际进行完善。在其他专业课程里,要积极融入思政元素,体现人文情怀,同步推进专业训练和意志品质锤炼,特别是如何渗透、如何自然地融入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校园文化要具备“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广大青年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校园文化作为“大思政课”的延伸环节,对于当代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构建具有“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的校园就非常有意义。

在校园中,各种社团林立,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基本指导思想必须贯穿“红色文化”,蕴含“红色”基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园文化有序、健康地发展。特别是通过红色文化唤起大学生跨越时空去触摸革命历史的脉搏,将红色历史记忆根植于大学生的心田,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辱感,做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二、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现状分析

(一)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思政课是“讲—学—练”的模式,这个过程比较单一,且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教学效果就较差,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不够,课堂形式简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政课仅仅停留在课堂中,课外活动拓展较少,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多,这样背离了“八个相统一”的原则,使思政课缺乏温度、深度和亲和力。

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任务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它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校园内能够做到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在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的育人格局。而要实现这样的局面,就必须进行理念的树立、实践的探索、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实现高职院校的“大思政”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和落实。

(二)学生对“大思政课”参与感不强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积极地投身于探寻知识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大多习惯于从课本中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答案,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这使得学生对有关思政类的内容采取回避的态度。在长期的教育体系中,专业类学生认为要重点学好专业技能课,思政课是副课,不必太重视,只需要在期末考试中过关即可,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对于“大思政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认识也比较肤浅。特别是当前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还不够体系化和多元化,有些教师在课堂中生硬地进行加入,与课本内容联系得不够紧密,显得凌乱和碎片,使学生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进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材体系内“大思政课”理念融入不深

非思政课教材强调了公共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课程的技能性,而其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却需要任课教师的分析与融合,这对非思政课程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思政”元素的渗透是“隐性”的,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突出,如何让这些非思政课程教师能够准确、清晰、快速地获取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地得到“思政”元素所要表达的内涵,这些应该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并能系统化地进行显现,这对课程思政理念的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对思政元素内容挖掘得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团体协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反复尝试,不断修正,才能逐渐完善。

(四)校园文化贯穿“大思政课”的内容不够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职业院校,各种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是对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补充,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特色文化活动的显著体现。一般的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参与职业院校比赛也是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辅导,使得学生参与的群体缺乏广泛性,并且其他活动的开展不够全面,例如征文类、演讲类、艺术类等体现文化素养的活动参与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在有些职业院校,只强调教学课程讲授的完成和学生学分的获得,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忽视,这样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离,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在匆忙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中面临不适应,也导致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陷入自卑、迷茫的情绪中,这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

三、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教师协作,打造“大思政课”队伍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四有”教师队伍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也尝试了很多的方法,但在融入的过程中存在“硬融入”的问题,融入得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这与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透存在一定的关系。

要实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共同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使二者能更好地融合。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解政治理论的时候怎样与所教学生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在鲜活案例的阐释中让学生对课本枯燥的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体悟。在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碰撞中,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更深入,并使之系统化和整体化,从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本校开展得越来越好,在学校党委和院系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院系教师半个月开展一次活动沙龙,以教研的形式让教师们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好的措施,每一次的交流都给教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院校的教学改革。

(二)进行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大思政课的融合教学研究。在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加强采用“线上”的“互联网+”的创新教育模式,把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化,利用一些教学网站或者学习通这样的小程序,把课本的重难点内容用微课形式进行发布,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这样对课本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纵深的理解,通过线上资源的搜集和学习让学生能够与时代前沿接轨,做到知识不断更新。

在线下的活动中更强调与实践联系的活动课程内容。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与实践相联系,特别是社会调查和学生去企业见习、实习的活动。例如在职业院校中,我们利用寒假的时间让学生在乡镇开展了为村民写春联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校所掌握的毛笔书法的专业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深入农村,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与需要,为自己未来从事乡村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构教材体系,讲好“大思政课”

思政课教材属于公共基础课,所以它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而与专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联系不够紧密,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教材进行项目重构,开发属于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校本教材。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我们就根据职业发展的路径把院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入学后就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特别是带领他们去附属幼儿园进行参观和访问,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三年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实现以专业为核心,不断提升自我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对教材进行深度处理和加工的一个过程,当然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对教材的处理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要做到立足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特别是联系当前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让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是“有所学”但“更有所用”。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魅力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怎么样。作为一所职业院校,肯定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特色校园。

首先,要建立各种社团组织或者兴趣小组,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建立在热爱基础之上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很快。例如,在一所师范类的院校里成立书法、合唱、舞蹈、绘画、手工等等这样的社团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品位。其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本地区文化的“红色”基因。例如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所倡导的“楚怡精神”,就要深刻挖掘它的内涵。楚怡精神强调的“爱国、求知、创业、兴工”,这与当代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带领学生去参观“楚怡遗址”,了解“楚怡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家国情怀、育人理念、创新精神”等时代价值,从而内化为自己在校学习的动力和指导方向。在了解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文明古国,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的历史印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自己先辈的抗争与奋斗的故事,还有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在“育人”的过程就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思政课”不断推进的活动中,在教育视角下进行不断挖掘,赋予“大思政课”全新的方法,从教师、学生、教材、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从而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作用,相向而行,共同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和提升的过程。

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历史方位是新时代,基本性质是思政课,鲜明特色是时空多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思想旗帜,是思政课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要把握“大思政课”的主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解答学生的困惑,还要指引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大思校园文化职业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