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记者转型探究

2022-11-26于海博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转型时代

于海博

(作者单位:亳州晚报社)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非常严重,曾经忠实的报纸、电视、广播受众纷纷转向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受众流失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了受众基数,其传播能力、舆论影响力下降,品牌价值、广告收入也会随之下降,进而导致媒体的发展受到影响。正是这种紧迫感,使得传统媒体积极开设了官方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账号,但由于人员素质、生产流程没有变化,新闻产品在内容形式、策划运营上没有创新,仅仅停留在报纸上网、电视台上网、电台上网的简单结合阶段,还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融媒体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旨在通过打破新旧传播渠道在人员、内容、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融媒体大环境下,传统媒体要实现媒介融合、保持舆论影响力,必须重构新闻生产流程,而记者作为内容生产主力军,必然实现向融媒体记者的全面转型。

1 融媒体时代的新环境、新要求

1.1 传播环境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最大特点是终端移动化和场景碎片化,简而言之就是用户习惯了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用户的时间、空间、渠道都是碎片化的。这种用户浏览习惯的变化趋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是移动互联网能够展示的信息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是过去相互独立的媒体渠道可以融合,在展示文字的同时,还可以展示图片、视频,曾经分离的、互相孤立的媒介融合起来,增强了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近乎无限的信息容量也让传统媒体有了更多展示空间,不再受头版、黄金播出时间等限制,优质内容能够为媒体赢得发展优势,得到用户的青睐。

挑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导致传统媒体失去了原有垄断地位,曾经“媒体传递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巨大优势地位被消解,此消彼长之间,用户地位的提升使得新闻媒体必须树立用户思维,了解用户的特征、需求,打通产品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壁垒,真正做到“融媒体”,从而获取用户、留住用户、累积用户,“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融媒体发展的最大增量”。

1.2 生产环境变化

主流媒体如何拥抱移动媒体平台?如何全面、根本性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重要指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移动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就是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形态可以相互嵌入、共同呈现。要实现新闻内容的多媒体化,在新闻生产环节就必须由多个报道主体参与,采编跨界协同。自2015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媒体率先探索出了一套集“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于一体的融合新闻生产机制,改变了以往新闻资源分散,采写编评、发行、广告、技术等部门各自为战的生产环境,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以人民日报社为例,在“中央厨房”生产平台的支持下,人民日报社彻底改革了报纸业务,经济社会部、政治文化部、体育部、地方部等部门剥离了原有的版面编辑任务,原有记者转型成为融媒体记者,由总编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与来自“网、端、微”各个部门的人员共同策划选题、采集现场,共同承担融合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

由此可见,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生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要转型,一方面要在传统采写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新闻产品的采编技能,甚至掌握包括直播设备等网络设备操作技能,技多不压身[1];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新闻生产环境需要更多的运营人才,且运营人才不仅需要深度参与选题策划、采访统筹、内容制作等新闻产品生产,还要及时关注传播效果、跟踪用户反馈,做“中央厨房”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以更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1.3 传播要求变化

移动互联网给新闻产品的传播流程带来了巨大革新,一方面“即点即用”的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亟须满足,融媒体时代用户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传播要求。

首先就是对时效性的要求,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更高。所以融媒体时代对媒体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快”,为了达到“快”,作为一线新闻记者,必须配合全新的内容生产环境和流程,尽快将准确的新闻产品送到用户面前。

其次是内容多元化和形态多样性,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介渠道间的壁垒被打破,媒体互相融合,最终呈现在移动智能终端的新闻产品必须是多元化的,文字、图片、视频、可视化图表、数据模型等多媒体要素能够及时准确、直观地展示最新信息,因此受到用户青睐,传播效果、舆论影响能力、用户互动效果都比较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达到内容多元化和形态多样性,第一,亲临一线、最接近信源的记者,必须在现场采集足够的新闻素材,供“中央厨房”挑选、加工。第二,现场信息纷繁复杂,为了提高将“新闻素材”做成“新闻产品”的效率,在现场采集时,记者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产品需要哪种素材,这条新闻素材可以做成什么样的产品、满足什么样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融媒体传播的意识,主动以产品思维去采编,主动使用多媒体设备去采编,主动适应融媒体传播需要去采编,做好服务,形成良好的品牌积淀和用户信任。

2 融媒体时代的人才缺口

2.1 复合型采编人才

传统媒体普遍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采编队伍,有一套完整的新闻生产流程,但是随着新闻生产环境、流程发生巨大变化,这支专业采编队伍已经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和运营。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传播渠道偏向于移动化和可视化,熟练掌握摄像机、无人机、机器人等方面的新技术,熟练使用视频编辑软件、直播软件、可视化软件等,已经成为采编队伍不可缺少的技能[2]。

现如今,一线的采编人才能力趋向于复合,不仅能够采编新闻,而且能够拍摄编辑甚至出镜主持。以新华社对“3.21”东航飞行事故的新闻报道为例,3月24日,新华社记者从多个现场发回报道,其中王伟、吴思思直击救援现场,通过出镜直播的方式发回现场画面,农冠斌视频采访到了现场的消防救援人员,覃广华等记者传回新闻发布会最新情况。新式的采编队伍能够在新闻现场发回适应“报网端微”等应用场景的新闻内容,“中央厨房”再根据具体内容结合传播渠道、时事热点、网络舆情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融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往的垂直型采编架构,提高了生产效率。

2.2 专业型运营人才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运营”是一种新的分工,传统媒体以往的生产模式类似于“发电报”,直线的传播、滞后的反馈,使得传统媒体中分工明确、流程标准。但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和用户的关系变得复杂多样,“用户”个体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能够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而且用户的基数足够大、要求足够多,这就打乱了传统新闻业务中那种线性、标准的“生产传播”逻辑链条,“运营人才”就是对社会热点足够了解,对新闻生产足够谙习、对受众需求足够熟悉,在媒体和用户之间起到衔接作用的专业人才[3]。

融媒体背景下,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大同小异,出新出彩就在于内容运营和策划,策划创意是否新颖,运营手段是否高明,往往决定了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影响能力。以新华社对“3.21”东航飞行事故的新闻报道为例,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将现场记者发回的素材和“吉林一号”卫星数据相结合,生产了数条卫星新闻,帮助用户了解飞机坠毁现场周边地形地貌及事故现场搜救情况,融合了多媒体元素的“三维特稿”使报道更具直观性和影响力,澄清了多条网络谣言。

3 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的方向和策略

融媒体时代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转型,并不是简单地给原有的记者队伍配齐新设备,而是需要记者在理解掌握新环境、新要求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工作方式的变化,主动匹配多维的职业技能需要[4]。

3.1 转型专精采访

在用户需求的倒逼下,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流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记者、编辑、执行主编的垂直采编流程被彻底改变,记者的职能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专精于新闻采访。以《人民日报》为例,人民日报社依托“中央厨房”将报纸业务的编采分开,政治文化部、经济社会部、地方部、体育部改为完全的采访部门,记者只负责新闻采访,版面编辑等其他工作统一交给采编中心,这种变化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给记者减负,而是让记者能够更加精专于新闻采访本身,以最快的速度发回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把更大的精力投入“独家、原创、首发、深度”的稿件创作中。

同时这种记者职能上的变化也给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虽然不必清楚了解新闻产品生产的技术细节,但是必须具有产品意识,在采访的时候就能够预想新闻产品的最终呈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特点,保质保量完成“一次采集”,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和总编调度中心选题策划、指挥采访力量,加快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

3.2 转型“把关”编辑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电视台”,方便用户表达的同时,存在发布者门槛低、内容生产者多元化、相关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当下信息的发布渠道和公众的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极大地延伸到其网络渠道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在公众心中依然根深蒂固。融媒体时代并不缺少信息的生产者,相反在海量信息的平衡下,对审查筛选信息的“把关人”的需求增加,这也是传统媒体记者的一大转型方向。

“把关”是保持媒体自身权威性、公信力的重要工作机制,“把关”不仅是对事实真伪进行核实甄别,更是对所传播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传统媒体的“把关”行为通常由记者、编辑、总编辑等人共同实施,但在融媒体时代,“把关人”应当更多地浏览来自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加工,筛选出有益于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的信息,并利用媒体影响力加以广泛传播。例如,澎湃新闻在2017年3月27日通过热心网友投稿,制作发布了“抚州5岁男孩落湖陌生人救起后转身离开”的新闻,既传播了陌生人挺身而出救起小孩的善举,也提醒了广大用户随着天气渐暖,郊游踏青谨防落水。

记者转型成为“把关”编辑,既能够发挥其新闻专业能力,也能够通过信息把关,充分发挥媒体影响力,主动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消除分歧、凝聚共识[5]。

3.3 转型复合型运营人才

融媒体时代,虽然内容为王的本质没有改变,但用户需求已经深入渗透改变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既有专业新闻素养,又熟悉用户需求的专业人才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与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结合起来。以人民日报社招聘客户端运营总监的要求为例,运营总监要能够挖掘和分析用户使用习惯、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反馈,分析用户行为,也要能够及时掌握新闻热点并和各业务线密切配合。

如果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媒体平台的需要,从零开始组建一支运营队伍,就会存在人才资源短缺、新闻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势必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传统媒体的记者转型成为运营人员就能够有效避免以上问题。以澎湃新闻客户端为例,澎湃新闻是由《东方早报》整体转型而来,相当一部分记者转型成为“澎湃新闻”客户端的运营人员,在做好平台内容运营的同时,还与澎湃新闻采访部门联动,建立起一套运营发现舆情、研判舆情,记者跟进补充报道的联动机制。例如:2019年网传“三峡大坝扭曲变形”,水利部辟谣后,澎湃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和水利部的官方声明互相配合,迅速澄清了谣言,这就是记者转型而来的运营人员特有的新闻敏感性。

记者转型成为复合型运营人才有其特有优势,如新闻敏感性强、文字功底深厚,但是也存在诸多困难,记者在数据分析能力和工具运用能力上有所欠缺。记者确定转型方向后可以主动加强相关知识、相关工具的学习,避免故步自封,不断提升自己的平台运营能力,从思想上和能力上做好准备,才能真正满足融媒体时代的要求。

4 结语

目前,记者的优势在于良好的新闻素养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转型发展也是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为媒体贡献更大力量。综合而言,记者可以转型成为专精采访的多媒体记者、“把关”编辑,也可以转型成为复合型运营人才,但无论往哪个方向转型、怎么转型,都需要记者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传播技术的更替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转型时代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