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改编电影的特点与策略

2022-11-26施志鹄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9期
关键词:程勇

施志鹄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1 新闻改编电影概况

我国新闻改编电影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年前的萌芽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时期,三是2014年之后的成熟时期。新闻改编电影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社会事件改编到国家形象构建、主旋律表达等宏大叙事的转变,新闻改编电影的艺术创作手段逐步丰富,表达的精神内涵逐步深刻,发挥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加。

1.1 萌芽时期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创作,这部电影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10年后,以反映反抗俄国沙皇暴政为题材的《战舰波将金号》上映,这一部影片围绕着波将金号战舰上水手起义的故事,赞颂了工农反抗暴政的伟大精神。

我国电影的整体起步要晚于西方。1921年,我国电影导演任彭年拍摄了电影《闫瑞生》,影片《闫瑞生》由上海真实案件“阎瑞生杀人案”改编而来,讲述了恶少阎瑞生与好友杀人,被判处死刑的故事。该影片故事借鉴了当时上海知名报纸《申报》关于阎瑞生杀人案的长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2 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张艺谋、陈凯歌等大量优秀的导演将西方影片中的戏剧式叙事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经典影片。在这一历史时期,新闻改编电影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会,根据甘肃省学生李勇的经历改编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讲述了山区孩子刻苦求学的励志故事;著名导演黄建新拍摄的影片《说出你的秘密》根据真实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改编,引起了一定的社会轰动。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优秀新闻改编电影数量不多,新闻改编电影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电影产业总体的发展进度。

1.3 成熟时期

我国电影产业在“新千年”后迎来了发展机遇。2014年开始,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大量优秀的新闻改编电影。2014年,陈可辛导演的新闻改编电影《亲爱的》上映,讲述了父母寻找被拐卖孩子的故事,该故事由2007年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影片放映后,拐卖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影响了关于拐卖儿童罪的立法,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在影片上映之后,我国新闻改编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攀升。2016年上映的影片《湄公河行动》将新闻改编电影提升到了国家叙事层面,使弘扬社会正气与新闻事件改编紧密结合,影片在上映后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 共赢。

2018年,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标志着我国新闻改编电影走向成熟。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充分体现了患病普通人生存下去的艰难。影片从小人物的刻画着手,通过个人经历,逐步将影片引入宏大的社会话题——“看病难,治病贵”。观众对影片中的情节产生了共情,进而加入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讨论。《我不是药神》从小场面、小人物、平凡事入手,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对我国新闻改编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2014年的《亲爱的》到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爆款”新闻改编电影层出不穷。每一部影片的背后都包含着真实的故事。新闻改编电影通过媒介融合的形式,将新闻媒介与文字媒介、视频媒介相结合,各要素不断碰撞,形成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新闻改编电影,为观众营造了强烈的观影代入感。

2 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特点

2.1 真实性

新闻改编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区别在于,新闻改编电影立足于真实的社会事件,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可以引发群众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令观众产生对于电影所表达精神的共鸣,通过社会范围内的共鸣,达到引起社会关注、解决社会类似问题的目的。2014年上映的“打拐题材”剧情片《亲爱的》即此类影片的代表之一,影片根据深圳市悬赏20万寻儿子的当事人孙海洋为原型,讲述其寻找儿子14年时间里虽毫无收获但永不放弃的故事。

影片当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和叙事线路都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原型孙海洋所坚持14年的“打拐”事件,骨肉分离这样的人间惨剧使观众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导演通过镜头语言与拍摄技巧呈现了故事发生地深圳的城中村的城市质感。大都市当中,居住着绝大多数外来人口的城中村等特有的空间画面,充斥着潮湿昏暗的空气,布满了交错纵横的电线和密不透风的建筑空间,给观众以压抑、不适的代入感。在叙事设计中,片中“互助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互相鼓励、互相打气的场景,更为细腻、真实、鲜活,被创作者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整个“寻子”的过程当中。

2.2 批判性

新闻改编电影的批判性是立足于真实性的,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引发整个社会对某一现象的批判。在批判性方面,现实主义商业片《我不是药神》用较为写实的叙事手法,将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与贫富差距的议题呈现出来。影片涉及看病贵看病难、抗癌药纳入医保、国外创新药引进等问题,凸显创作者对当下社会民生议题的重视与关切。影片受到极高的赞誉,在于创作者一方面通过叙事深度挖掘了人性内心恶与善的相互转换,另一方面表达出了对无良药厂剥削百姓的批判。导演直面社会问题,对生活中的矛盾、社会中的不公予以揭露、批判,打击了那些贪欲熏心的人,通过发人深省的批判,结合新闻电影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使全社会产生关于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刻思考。

2.3 反思性

新闻改编电影的反思性是建立在真实性、批判性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真实事件改编才能更好地批判,正是由于批判才能引发反思。2015年上映的电影《失孤》以寻子父亲郭刚堂为原型,讲述男主角雷泽宽长达14年的寻子艰辛历程。相比于其他根据社会事件改编的电影,《失孤》将人物作为叙事描写与推进的刻画重点。在并不复杂的故事线“失孤、寻孤、遇孤、成孤”之中,父与子这种在中国社会环境当中有一定特殊性的身份关系,通过创作者镜头的阐述得到更为细致的刻画。创作者的镜头将人物的主要面貌呈现在银幕之上,通过诸如落泪等特写来打动观众,从而赢得观众对于“打拐”这一社会现象更为广泛的思考。2021年7月,电影当中寻子父亲的原型郭刚堂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终找到了自己的儿子,犯罪嫌疑人也被警方成功抓获。事件本身带给观众更为深刻的反思在于,打拐与寻亲单纯依靠某些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变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

3 新闻事件电影改编策略

3.1 人物的符号化处理

电影的主角是人,电影精神的传达需要引发社会共鸣,这就需要对电影主角人物进行符号化处理。符号学最早由瑞士学者索绪尔提出,电影中的符号化处理指的是电影人物要成为社会中同类人物的“缩影”,尽可能反映平常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从电影人物的经历中挖掘平常人生活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进而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以《我不是药神》为例,主角程勇以经营“印度神油”为生,离异后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面临经济、生活上的巨大压力。影片前半段,程勇精明市侩,就如社会上的一般人,很多观众看到前半段会认为程勇就如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物一样。而到了后半段,程勇代购“救命药”的过程中,开始面临自私与博爱、道德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为了拯救更多的人,程勇冒着违法的风险代购药物。在影片的最后,程勇被抓捕后,那些受到过帮助的病友自发站在街旁为程勇送行,这一幕引得观众纷纷落泪。影片情节由真实案件“陆勇案”改编,片中人物程勇是陆勇的“缩影”,影片最后夹道送行的病友指代的是那些支持陆勇的人,药物研发公司不断出现的高药价则反映了特定疾病“治病贵”的现状。不同的行动、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代购药物的不同态度,符号化的人物、人群刻画产生了效果极佳的矛盾冲突效果,引发了社会媒体对于影片情节的热议。

2019年上映的影片《中国机长》,讲述了英雄机长刘长健的动人故事,在突如其来的空难面前,他顶住巨大的压力,以坚定的意志拯救了飞机上的乘客。该片同样是基于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影片中的英雄机长刘长健的人物原型是退役空军飞行员刘传健,从电影改编策略上来看,刘长健就是符号化处理后的刘传健。

2021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中国医生》是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优秀电影。在影片中,张涵予出演的医院院长经历取材于钟南山、张定宇等医务人员,朱亚文、袁泉等人饰演的角色是成千上万医务工作者的符号代表,通过对现实中真实人物的符号化处理,讴歌了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巨大 付出。

3.2 矛盾的戏剧化处理

影片情节的推动要建立在人物、事物之间的冲突矛盾关系上,新闻改编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兼顾了故事的真实性,本身就具备极大的价值冲突点。新闻改编电影多来源自社会热点新闻,社会热点新闻的本质是新闻,具有强烈的客观性,从新闻本身难以看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动态、情绪变化、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影片的导演或者编剧充分挖掘新闻背后所体现的各种价值冲突,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状况,发现新闻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促进由新闻向影片的转化,进而实现新闻改编电影的社会效果。

电影的思想深度往往通过不同价值追求的冲突来体现。以《我不是药神》为例,该片体现了医药企业为了收回研发成本而设定的高药价与百姓渴望低价药的冲突。同时,其所探讨的角度具备多重性,社会人在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来源于金钱,但电影主角程勇更具备在这个大时代中每一个社会人的特质,即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全然靠金钱,更多的是在自我斗争中得到救赎,以及对于生命本真的那种向上的心态和对社会秩序革新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影片《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体现了人类坚强意志和面对灾难时小我与大我的冲突。上述影片除了主要冲突之外,还存在多种不同维度的矛盾冲突。可见,这些高票房电影都运用了挖掘矛盾冲突的创作手法,通过抓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深化影片的思想内涵,引发观众深入思考,提升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实现新闻改编电影的社会效果。

3.3 光色的艺术化处理

光线、色彩、音乐是电影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渲染情节氛围、制造影片悬念、进行艺术升华有着关键的作用。不同的新闻改编电影,由于价值取向不同、故事背景差异、表达精神内涵的区别,光线、色彩、音乐的应用技巧都有所不同。

早期的新闻改编电影中,影片拍摄中以自然光为主要的运用光线,仅有个别镜头采用了人工光照的拍摄手法。总的来说,早期的新闻改编电影在光线运用方面略显粗糙。近十年来,电影光线运用技术逐步成熟,《中国机长》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故在影片整体色调的选取上更多运用自然色调,使得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导演刘伟强是第一批采用杜比全景声的华语导演之一,影片中呈现飞机从下俯冲而来穿过电影银幕的画面,在声音的设计上要求用低频,低频会使观众感受到声音是从下面发出来的,能在全景声系统扬声器直观的布局中得以良好呈现。影片主要是在模拟机舱中拍摄完成的,为了模拟真实场景,采用了大量的人工补光,辅以后期特效,提升了画面的质感,增强了画面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我不是药神》中,患病老人向警察哭诉、为主角求情时的镜头光线集中在老人的面部,其余的地方呈现昏暗的状态,通过光线的运用,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老人的神态、动作上,增强了观众对老人的怜悯,反映了法理与人情的冲突。另外,色彩在电影中也扮演着视觉语言的重要角色,在新闻改编电影中,色彩的运用手法应当与一般影片相区分,需要根据影片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和导演想表达的思想进行合理设置,并平衡真实性和艺术性,色彩的处理要避免实验性和过分夸大。

猜你喜欢

程勇
金钱和人性的抉择
《我不是药神》的精神分析之思
小人物的大情感
——《我不是药神》中配角的人物形象与现实意义
小人物的大情感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电影《我不是药神》人物分析
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我不是药神》中到底谁做错了
当陆勇化身“程勇”
《我不是药神》: 这是中国目前 需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