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纪录片的技术美学和叙事研究
2022-11-26颜磊岳莹
颜 磊 岳 莹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1 VR纪录片概述
自21世纪以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技术已经运用于医学、影视、教育、军事等行业,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VR技术与影视行业的结合成为当代影视业发展的一个热门板块。纪录片作为一种传统影视艺术形式,既很少与3D、IMAX等技术结合,也一般不会登上院线展映,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电视媒介进行播放,因此受众较少,传播渠道和获利方式单一,纪录片界的创作者们也正积极寻找着有效可行的变革方向以繁荣纪录片行业的发展。而VR技术因其特殊的“模拟现实”能力和“沉浸式体验”与纪录片创作所遵循的“真实性”等基本原则极为契合,开始应用于纪录片中。VR纪录片是一种运用VR技术拍摄真实影像并提供全景呈现的一种纪录片类型,以拍摄内容为划分标准,具体可分为模拟VR纪录片和现实VR纪录片。模拟VR纪录片以计算机三维技术、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CG)技术等为基础,对史前场景或历史场景进行情景再现,展现远古时代的“真实”环境状况,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环境;现实VR纪录片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机对真实人物、事件、场景进行全方位拍摄,观众可以足不出户体验外面的“真实世界”。
自2012年《饥饿的洛杉矶》开始,VR纪录片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并由最开始仅有的新闻类发展到采访类、航拍类、交互类等多种类型。在此期间,以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多个国际权威影视组织也纷纷设立VR影视板块竞赛单元以促进VR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发展。业界普遍认为第一部中国VR纪录片是2016年由财新传媒制作的《山村里的幼儿园》,影片以留守儿童为主角,拍摄了乡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结合新闻与影视的双重特征,是一部引发当代社会思考的纪录片。同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发起的首届中国VR创作大赛在北京举行,并设立最高奖项金铎奖对具有独特的VR表现视角、出色的艺术表达方式、良好的互动效果的VR影片进行颁奖,以此鼓励中国VR影片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VR纪录片,如展现中国唐朝文化历史的《笔尖佛堂》。
VR纪录片的兴起与发展给影视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纪录电影发展过程中,纪录片前辈们如维尔托夫所倡导的“电影眼睛派”、克拉考尔所提出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等理论或许随着VR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地运用到实际中来。
2 VR纪录片研究现状
关于VR纪录片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剖析,大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VR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梳理概括。例如,丰瑞的《中国VR纪录片内容生产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由“VR热”的兴起引出下文,概括了中国自第一部VR纪录片出现以来到目前为止的VR纪录片发展模式、整体特征及相关题材的选择等,并对未来VR纪录片的发展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限制进行探讨;罗茜、杨扬的《美国VR纪录片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困境——以美国三大电影节展映的VR纪录片为例》列举了近几年美国VR纪录片的主要类型和篇目,总结了其发展困境。
二是关于VR纪录片视听语言和叙事方法的研究。部分文献将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进行了对比。例如,余苗、李遇见的《VR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提出了VR纪录片三种主要的叙事结构,即非线性叙事结构、多视角立体叙事结构和交互式叙事结构;辛丽军的《VR纪录片视听语言构成》从选材到摄影制作,再到视听语言等各个方面详细概述了VR纪录片的制作模式。
三是关于VR纪录片美学特征的分析。例如,张烨的《沉浸临境开放:虚拟现实纪录片的技术美学》对VR纪录片的技术美学进行全面考察和反思,深刻剖析出其与传统纪录片的不同之处;高慧敏的《VR纪录片的互动叙事模式探究》从互动方法、互动叙事等方面对VR纪录片的互动性进行总结。
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法与相关纪录片理论,分析VR纪录片的技术美学特征和故事呈现方式。
3 VR纪录片的技术美学特征
美学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美的事物所带来的体验。技术美学就是指一种事物通过技术手段给观者带来的有关于其技术层面的、具象化的体验和美学感悟。观者在观看纪录片时是以视听语言、叙事策略、情感表达等为基础来感知纪录片的主题呈现的,三种呈现方式的结合可以给观者提供流畅的情节展现。VR纪录片在创作方法、视听呈现和叙事策略表达上与传统纪录片有着很大的不同,全景式的景象给予观者更多的自主权去探索其内容表达。
传统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内容繁杂而庞大,在视觉方面大致包括镜头运动、景别、蒙太奇、色彩等,声音方面包含同期声、后期配音、对白、旁白、音响等。VR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摒弃了镜头运动、景别等视觉语言,大多以固定镜头的形式拍摄出360度的环绕景象,在声音方面也更加依赖同期声,这更加契合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
3.1 景别的消失
由于VR纪录片大多采用360度全景摄影机进行固定焦距拍摄,所有场景都属于同一个画面比例,因此传统荧幕上的“远全中近特”等景别效果不再出现。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将观众全方位“包围”,所有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景”,观者借助摄影机视角或主人公视角成为画面内所环绕的主要人物,在被包围的360度环境中寻找自己适应的视角点对内容进行自主观看,更加体现了纪实性。
3.2 长镜头与蒙太奇的运用
当前VR技术无法克服由于频繁的转场给观众带来的恶心眩晕感,因此长镜头便成为VR纪录片拍摄的主要镜头语言。长镜头持续时间长并非其要义,调动尽可能丰富的视听元素,通过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展现更丰富的内容,保持时间和空间的有机完整性才是长镜头的本义[1]。
传统影视连贯的画面是由多个镜头无缝衔接完成的,而在VR影视中,镜头的概念被弱化了。当前VR技术的限制与人体生理构造的原因要求VR纪录片在转场过程中需保持平稳缓和的状态,因此大多数蒙太奇组合如平行蒙太奇等具有戏剧性、复杂性的剪辑手法便不再适用。如何让观者在观看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的转场方式成为VR创作者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VR纪录片在视听语言上更加贯彻了20世纪许多纪录片运动所倡导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尽量避免过多的转场。以《最美中国》为例,其在山川美景等画面转场时多采用黑幕过渡。由于VR纪录片的镜头数量少,单个镜头时间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任何场景的变换或晃动都会带来眩晕的感觉,目前在剪辑过程中比较普及的转场方式是浅入浅出或者缓慢地直接切换画面。
3.3 景深的固定
景深是指当摄影机对焦于被拍摄对象的时候,镜头焦点到被拍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加上被拍摄主体与其后方的大环境所形成的直线前后距离范围。由于固定焦距的运用,景深语言也在VR纪录片的呈现中几乎消失了。在传统纪录片中有前虚后实、正反打等景深镜头语言,可以通过调节景深来突出人物形象。而在VR纪录片中,一个镜头内没有了虚实的概念,所有的被拍摄物体都清晰地呈现在VR图像中,场面也变得更加广阔深远,无须更多的景深技巧展现,摄影机只需将全部的场景以环绕的形式录制即可。
3.4 同期声的广泛使用
以VR纪录片《最美中国》为例,影片在展现各个省市秀丽风光的同时都配备了具有特色的纯音乐,环境声较少,也很少有人声的参与。这类阐释型VR纪录片主要是以视觉效果来吸引人们的视线,很少需要用声音吸引观众去着重观看哪一个地点,因此声音的设置相对容易,大多使用同期声,观者的自主体验感受比较丰富。但在新闻类、人物采访类的VR纪录片中,创作者们需要用声音来引导人们观看讲述主体,或进一步用声音吸引人们去与主要人物进行互动交流等,此时观众便会调换视角转动头部佩戴的VR设备来寻找声音所在的方向,因此在后期制作中声音的空间定位就相对复杂一些。
目前,由于技术限制,VR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和视听语言模式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其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给观者提供更好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还需在目前的视听表达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与探索。
4 VR纪录片叙事的“立体”呈现
4.1 叙事结构呈现
叙事的结构不仅仅是将素材元素进行拼接组合的过程,还需要创作者对其合理化排列,使其具有意义和说服力,形成叙事的主要框架。一部纪录片的艺术高度和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拍摄的题材和拍摄的对象,还取决于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编排和组合[2]。
4.1.1 线性叙事结构
在VR纪录片叙事结构中,线性结构的使用保证了影片情节连贯,时间流畅,剧情叙述前后承接,给观者提供合理清晰的观看思路。尤其在单线叙事中,观者只需根据时间顺序来理解剧情并进行思考;在多线叙事中,创作者也会根据多条平行剧情线索利用声音或转场等引导观众对剧情发展进行思考解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在早期VR纪录片中,《山村里的幼儿园》《饥饿的洛杉矶》等都属于线性叙事结构,观者跟随者主人公的情绪动作来了解整个叙事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与主人公的经历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4.1.2 非线性叙事结构
非线性叙事是一种零散的、拼接式的、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将各个看似不相关实则有着万般联系的影像画面拼接在一起来组成合理的剧情,是阐释类VR纪录片的主要叙事模式之一。对于《最美中国》《本色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等对剧情发展要素要求较少、大多展现自然风光的VR纪录片而言,使用板块拼接的非线性叙事方法将拍摄的美丽风光在符合视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缝合,从而呈现连贯的风景画面是常用手段。
4.1.3 多视角叙事结构
在部分体验感较强的VR纪录片中,观者可以化身为影片内的人物或动物自由地选择多各个视角进行观看。例如,在VR纪录片《国家地理VR》之《带你走进婆罗洲森林中的国际动物救援中心》中,观众不仅可以以小猩猩的视角站在树上俯视地上的人,也可以以动物救助中心医生的视角仰视正在树上玩耍的小猩猩,甚至可以像小猩猩的伙伴一样,在小猩猩的身旁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3]。多视角的叙事在画面视线选择之外给了观者更为自由的观看方式,不同的视角也有利于观者去理解不同的角色形象,观者在纪录片中可以更为真切地感受大自然之美,或与其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切实的共鸣之感。
4.1.4 互动类叙事结构
互动类叙事方式是现阶段VR纪录片中使用较普遍的一种叙事形式。人们在观看全景式影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入影像中与其中的人物、动物进行交流互动等。在由韩国MBC电视台摄制的VR互动式纪录片《遇见你》中,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在虚拟影像中再一次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并与她进行了“肢体接触与互动”,呈现了令人感动至深的影像。VR纪录片在带来人性关怀的同时也造成了情感无力宣泄的场面,它或多或少地对观看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打击,但交互式VR纪录片或许会是促进全世界人们互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比其他的媒介如报纸、传统影片、网络交流软件等更加真实地呈现主客体的感受,并能在影片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因此,对于VR纪录片所带来的情感互动等反应需要辩证看待。
4.2 观者的叙事视角表达
法国结构学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将小说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其中有限视角又可细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是指站在上帝的角度去观看整个事件的发展,也就是通常说的第三人称叙事;有限视角中读者往往会代入为事件中的一个人物,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内视角即主人公视角,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人称叙事,全程参与事件过程;外视角是指“仅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4],叙述者观看着事件的发生但一般不会直接参与。
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点往往不尽相同,VR作为讲故事的工具,改变了观众被导演引导的被动视角,让大家能以相对主动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互动,由真实影像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突显出参与的自主性[5]。现阶段VR纪录片多采取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外视角来进行拍摄和讲述,其中多视角叙事的VR纪录片没有视角的限制,观者可以任意转换视角进行观看。
在全知视角叙事的VR纪录片中,影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呈现画面,观者在观看VR影像时替代的是摄影机的角色,以摄影机的“身份”沉浸式体验影片内容,仿佛是站在上帝的角度来俯瞰整个事件的发生;在有限视角的外视角叙事时,观者在观看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采访时,仿佛化身为现场的一个人,实际上观者的目光依靠的还是摄影机的角度,只不过在故事的渲染气氛下,观者有了更强的沉浸感和临场感,试图成为剧情中的一员,对故事的发展进行近距离的查看并提供帮助等。
在叙事方式方面,传统叙事的真实性在VR影像记录领域还是被尊重的,甚至是被强化的,原来由线性二维语言主导的叙事方式转变成了具有三维虚拟空间的叙事方式[6]。叙事方式的变化使得观者无法再像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一样去观看影片内容,而是更加贴近片中人物,更真实地参与到整个故事的讲述中。
5 VR纪录片沉浸其中的“真实体验”
VR纪录片在继承传统纪录片真实性、纪实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其他特点,丰富了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与观者的体验。
5.1 沉浸性与临场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就提出了“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艺术是对照相艺术的延伸,纪录片所呈现的只能是对真实现实的映照和反映,而不能加入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意图。VR纪录片摒弃了一切可以反映艺术家意图的景别、镜头语言等手法,基本上实现了对物质现实的“复刻”,观者可以在大环境的呈现中沉浸遨游,想象自己已经真地走进了那个VR技术所呈现的“现实”之中。
这种沉浸的前提需要成熟的VR技术与VR设备作为支撑,由纪录片创作者使用高分辨率的全景摄影机拍摄画面后,在注意场景转换、视场角的变化、运动频率等要求下再经由剪辑师将所有画面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给观众带来良好体验的VR纪录片,使观众完全沉浸式地投入到虚拟画面中。在VR纪录片《最美中国》中,观者凭借摄影机的视角,或“坐在”木筏上观赏“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或“翱翔”在新疆的上空欣赏壮阔的雪景,或“飞跃”泰山欣赏巍峨的丛林景象,一切都像身临其境般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足不出户就能观赏美丽壮阔的风景。以此为基础,VR纪录片建立了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成立的“模拟现实世界”,一方面满足了观者遨游自然、观赏奇景的“真实幻想”,使观者在情感交流认知上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创作者们试图呈现一个“真实世界”的需求,保证了被模拟画面的完整性。
5.2 交互性
VR纪录片的创作远非对现实场景的照搬,而是在更为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同时试图达成与观众进行情感交互的目的。媒介融合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加剧了源自人类流动性的影像流动性,而VR纪录片的出现为用户在纪录片叙述事实中的“在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7]。
创作者们在普通或戏剧性的日常中寻找感触人心的故事,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与场景等。全景摄影机进行真实拍摄记录后,观者再以旁观者的视角观看故事发展。整个过程中,由于VR技术交互性的作用,观者大多会转变为主人公旁边的人物进行观看,VR模拟了一场近距离的无声交流,拉近了观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真情实感地近距离观看战争事件等远比在普通银幕上观看要震撼得多,给予观者以更强烈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于观者来说,真实与虚拟已经逐渐融合,虚拟技术折射出的“真实画面”带领着观众释放出真情实感,观者在观影中逐渐实现了“体验真实”的感触,与影像内容有了更加亲密的共情感受。
5.3 构想性
VR技术的使用给观者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观影方式,其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前所未闻的“真实”环境。VR技术的广泛普及可以促使人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广泛的认识与思考,丰富人们的想象力。例如,《最美中国》这类呈现自然风光的纪录片不仅可以给一些不宜出行的人群提供“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还可以走进校园帮助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VR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沉浸式体验娱乐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幻想,使人们对未来世界有了更多的感触与思考。
6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影视行业,立体声、IMAX大银幕的发展都极大地改善了电影的观看氛围,人们可以更加沉浸其中享受电影剧情。与此同时,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他们试图寻求更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VR纪录片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想要改变传统二维屏幕体验感的需求,给观影人群提供了更为真实、更具沉浸感以及环绕式的全方位享受。
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之后,VR纪录片的形式也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知晓,沉浸式享受、交互式体验等都给观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同时VR纪录片也没有抛弃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性等特征,反而对其内涵进一步塑造,呈现出来更为真实的影像形式。由于发展历史短,且在类型、时长等要求上没有过细化的分类,VR纪录片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实践阶段,如何进行系统的拍摄制作、上映普及等,是VR纪录片以后发展的重点。笔者相信在技术支持下,VR纪录片有望成为21世纪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