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桥民俗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2022-11-26金璟
金 璟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记录与传承能够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1]。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南端,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运河水道之一。自古以来,浙东地区的水系就十分发达,绵延数百里。南宋时期的都城建在临安,浙东运河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成为至关重要的航运河道。浙东运河的兴起保障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绍兴是浙东运河之上的枢纽城市。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化,因水而兴。浙东运河上修建了星罗棋布、形式各异的桥梁,这些桥梁成为浙东运河的特色,也成为重要的运河遗产。绍兴由于水网纵横、桥梁众多,因此被称为“万桥市”,也被誉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绍兴古桥名目众多,千姿百态,如木梁桥、木拱桥、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准悬链线拱桥等,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可谓中国古桥的集大成者[2]。古桥扮演着历史沉淀中见证者的角色,但现如今正面临着有效保护的难题,而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古桥保护,无疑是保护古桥的良好途径。同时,绍兴古桥数量众多,连接着两岸的社会与市场,孕育了独有的古桥文化和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文化在绍兴坊间流传至今,但民间说法不一,且没有具体记载,更有一部分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在记载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加持对文化民俗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绍兴拥有的古桥数量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这些桥梁不仅承载了来来往往的行人,而且承载着绍兴文化的发展。绍兴古桥数量众多,分布广而散,不同阶段的匠人用不同的建桥技术和审美眼光去打造古桥,每一座古桥都在诉说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可能正是因为绍兴古桥已经融入绍兴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对它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古桥的重要性也就逐渐被遗忘。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传播力,可以做到在不破坏古桥的基础上唤醒受众对古代桥梁及其衍生文化习俗的保护与珍视。当前我国互联网行业蒸蒸日上,大众习惯在微博、抖音、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媒体技术尚且缺失的古代,历史都得以被书写、记录和流传,在当代社会更应抓住机遇,利用最新技术和平台进行资源整合[3],打开传播历史的新渠道,保护历史文化,增强文化 自信。
2 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古桥的可能性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古桥本身和古桥附带的民俗活动成为可能[4],相较传统的历史保护而言,数字化保护有着独特的优势。新一代的数字技术能够对古桥进行技术分析、数据复刻,建立一个同比例的数字古桥,这样既不损坏古桥原有样貌,又为古桥遭遇破坏后的完整修复提供了保障,给古桥的历史保护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古桥及其民俗活动传承千百年,文化内涵深厚,利用新媒体如在微信、微博等一些社交平台上建立官方账号,配以图片和同期声或者优美的音乐介绍古桥的历史背景,同时将与桥梁相关的民俗活动制作成微信小程序、H5页面或者一些小游戏,以娱乐的方式吸引大众关注,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还可以制作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观景,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观赏,线上体验古桥的形貌和历史文化,使受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画面之中。
3 数字化保护面对的困难
相比用传统媒体方式来保护历史文化,新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绍兴存在的古桥数量众多、民俗活动记录不完善等问题,也给绍兴古桥历史探究与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难题。
3.1 古桥数量多、分布散
据统计,绍兴现有古桥604座,不包括还未探索到的古桥,这些古桥分布在绍兴的各个地方,古桥分布点广而散,想要详细记录每一座古桥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每一座古桥建立年代不同,用到的建筑材料、建筑手段甚至装饰图案各不相同,每一座古桥的建筑细节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不同历史背景下所建造的古桥迥然不同,每一座古桥上的花纹图案装饰都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所以,对古桥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的考证可参考古桥建造时期的城墙技术和墓地技术,这对古桥相关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阅文献资料,还需结合同时期的其他文物来进行考证。
3.2 民俗活动版本不同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古桥数量众多,不同的古桥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民俗活动也大相径庭。与绍兴古桥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俗活动已无迹可寻,而保存下来的文化活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拥有众多的版本,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如何找寻已淡忘的民俗、如何确认早期的活动,是新媒体环境下需要仔细思考与研究的。
4 数字化保护解决方案
4.1 建立古桥数据库,形成数字备份
绍兴古桥数量众多,桥梁分布地点广而散,多数古桥的历史悠久,甚至有一些古桥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和岁月洗礼开始出现了裂痕、破损。古桥的修复过程艰难,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为了更好地应对古桥面临的修复困境,需要提前作准备,如用全景相机设备拍下每一座古桥的照片,并进行数据模拟还原,用现代数字科技建立古桥全景数据模型[5],让每一座古桥都拥有它独有的“数字备份”,犹如古桥的“DNA数据库”。根据数据库中的资料,每一座古桥都可建立一个三维的高精度模型,以防遇到不可抗因素受到损坏后,修复时能够有迹可循。建立古桥数据库是古桥数字化保护的基石,犹如DNA之于动物培育,种子之于植物保护一般。这里可以参考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重建的案例,它的修复就利用了当时保存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模型数据。重建一个如此庞大的工程,若是没有数据模型的辅助,工作根本无法顺利展开,一代瑰宝也将毁于一旦。另外,建立古桥数据模型还可以将古桥进行数字归类,对分散的古桥进行集中化分析,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数字空间中对古桥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各个零部件的结构,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拆解重组变得简单。
4.2 制作古桥数字游览平台
新媒体时代,古桥和民俗文化的记录和传承不仅要抓住新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更要结合民风民俗,实现特色发展。201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目的是构建全球非遗官方平台。平台设置了非遗项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唯一的国际标识编码,作为非遗信息传播的重要资讯门户,这种数字化非遗平台和制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以运用在古桥及其相关民俗的保护 之中。
绍兴作为“万桥市”,古桥数量相当庞大,有价值的古桥都被申请列为保护点进行重点保护。考虑到古桥的数量及其历史价值,可以建设古桥旅游点和古桥博物馆,并结合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度挖掘古桥背后的历史故事。例如,探索古桥文化开发价值,抓住旅游经济的文化需求,打造特色旅游业,在不破坏古桥的前提下让大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唤起大众对古桥和民俗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的同时发展旅游业。
同时,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已经初显成效,利用古桥数据库生成的三维模型可以进行场景还原[6],降低了文化体验的门槛,从多个维度使受众获得全面体验。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够吸引大众,增强大众的体验感,让受众切身感受古桥的建造工艺和民俗活动,还能唤醒大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这对古桥和民俗文化而言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保护。
4.3 记录口述历史
古桥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古桥建筑本身、建筑结构数据和地理环境等实体保护项目,还需要保护与古桥有关的民俗活动。桥作为古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护古桥的同时也要保护与古桥有关的民俗文化。古桥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变迁,一些民俗活动正在被遗忘。但也有一些民俗活动有特定的传承人,可以对这些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或者可以采访一些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可能参与过年轻一代未曾见过的民俗活动,通过采访能够帮助我们将他们记忆中的民俗活动整理成文字内容。对已确定的民俗活动进行最大限度的场景还原,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成视频,投放至各种媒体平台,让大众知晓。例如,绍兴最有历史底蕴的古桥“灵汜桥”,这座桥被称为“古越第一桥”,虽然其已不复存在,但历史地位无法撼动,这座桥见证了勾践的屈辱与崛起,也见证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被送往吴国,此桥包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民俗文化,但了解者甚少,记录并形成场景资料进行传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
4.4 资源数字化,转换成音视频传播
在进行古桥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将保护的过程记录下来,发布音视频影像。同时也可以推出数字化书籍,支持线上同步观看。书籍中可穿插二维码标识,结合AR、VR技术,用户只需通过手机的扫一扫功能,即可观看古桥的照片和历史简介,以及虚拟的古桥模型。古桥的数字化简介还可设置点读功能,只需点一下就可以收听了解。这些音视频影像资料也可同步放在新媒体平台上,例如,音频可放在喜马拉雅或蜻蜓FM等音频平台上,便于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汲取历史知识;视频影像则可放在各大视频和短视频平台上,便于受众在观看的同时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短视频的发展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传播主体多元化都是短视频传播的特点[7]。例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创作发布平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阐述主要信息并进行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利用短视频技术可以使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图片或者文字层面,可以打破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播主体的局限性,政府不再是文化传播的唯一主体,而是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人人随时可以利用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历史文化的鲜活度,还能激发大众的兴趣,在满足受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增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古桥保护和民俗活动传承中。
媒介技术的发展让过去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全时空传播,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互联互通,使用短视频对绍兴古桥和民俗活动进行传播,不仅拓宽了受众面,而且扩大了传播范围,使其跨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被大众所接受。与传统影视作品的创作相比,短视频制作周期短、拍摄时间灵活、拍摄成本小,其传播的内容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传承不再单一,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表达的方式,让“声画结合”,甚至可以与当代热点相结合,一改往日的枯燥乏味,使得历史文化传播更具魅力与吸引力[8]。从之前的平面报道变成如今的情景再现,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互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使受众获得信息,沉浸其中。
5 结论与思考
从古代到现代,桥梁作为一种基础建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跨过山川河流,承接社会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浙一带特别是绍兴的古桥数量甚多,数不胜数。现如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古桥的数字化保护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技术可以说日臻完善,早在1993年,我国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历史的方法就应用于敦煌壁画[9],效果显著。事实证明,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古桥保护也是一条正确道路,一方面可以高效地保护古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和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