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水暖》的景框运用和流兴表现

2022-11-26夏雨梦管舒雯兰州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墨镜老三框架

夏雨梦 管舒雯(兰州大学)

电影《春江水暖》聚焦富春江边一个家庭的故事,由母亲的中风牵引出四个儿子的生活,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这个时代下富春江边的人物群像,抒发了导演对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时代关系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影像景框的艺术功能、影片中景框化构图的运用、流兴的表现手法和意义展开论述。景框,原是美术创作中的用词,是电影画面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界限。流兴是古代“感兴”理论的现代变体,是古典感兴碎片在现代的流溢。

一、电影景框的艺术功能

电影景框除了划分现实空间和影像空间之外,还具有在稳定和运动的势态之间自由转换,承载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在景框内外传递信息、触发情绪的艺术功能。

(一)静与动的融合与转换

当景框处于稳定状态时,影像画面可类比为戏剧舞台,通过调度演员走位、场景布置、光线色调控制画面内容。在此状态下,观众的视点更为自由,可任意获取画面中大量信息点,满足叙事功能,同时,稳定景框的画面更易营造内敛隽永的意味,当稳定景框与长镜头结合之后,单一视点和延宕的时间共同打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抒情属性。

景框进入运动状态后,则具有更强的干预性,镜头调度引导观众的视角变化,在常规的影像叙事中,运动景框会始终保持核心人物的画面中心地位,或是凸显重要场景与道具,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中心,设置视线路径,确保叙事的准确性。景框的动与静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转换。

单个镜头内可以同时呈现出动与静的美感。例如江一和顾喜在河边的这个长镜头,采取了“戏中戏”模式,在一个横移运动长镜头中,兼具电影叙事和戏剧舞台调度,使该镜头动静结合,兼有运动镜头的散漫舒展,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又有稳定景框的凝练深长,似一首短诗字字珠玑。运动景框内展示了沿岸的人文风光和城市景观,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的老人,坡上驶过的轿车、骑着电瓶车带着孩子的母亲,共同构成了富春江边的人物群像,对日常生活的刻画让观众可与之情感共振;背景中柳丝飘飘,水面泛着波纹,镜头角度参考中国山水画中的平远视角,呈现出平淡冲和之美。该镜头中的戏中戏——话剧《跳墙》,兼有庄子汪洋恣意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东方神秘与浪漫色彩,与本片追求的东方美学气质一致。从场面调度来看,河岸像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戏剧舞台,顾喜进行无实物表演,“舞台背景”是大片葱茏的绿色,无异于中国戏曲中的场景留白和虚拟美学。景框虽在运动,镜头内却基本不曾变更景别和视点,由于场景的延续性和相似性,画面具有稳定的美感。对于观众而言,更像是接收了有影像介入的一场话剧表演,和通过视频媒介观看戏剧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大来河边祈福的段落,巧妙地将动静结合。画面徐徐呈现了雪后的富春江河岸,一派东方画中的静寒境界,黑白灰的背景中渐渐出现了亮眼的红色:祈福的红带子、红蜡烛、大嫂围着的红围巾。大景别中沧桑坚硬的石砖墙,潺潺流动的水声、遥远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汽车喇叭声、渐起的音乐,成为这个镜头的抒情部分。据声音指导李丹枫说,当鱼被放到河里后,之后的视听是以鱼的视角来呈现的,镜头缓慢上移,拂过有年代感的石砖,画面出现了一个穿着蓑衣的渔夫,穿过游廊拾阶而上,逐渐消失在密林深处,这一段极具写意性和梦幻色彩。画面中的古意,慢慢被右移的镜头破坏,镜头跟着一艘现代的渔船移动,露出了江那边的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一面古意,一面现代,却很好地融成一湾。画面中央,是一叶漂泊的小舟,随着画面缓慢的推进,运动的镜头因为惯性逐渐停下,镜头一转,一路溯流而上的观众心绪在此处港湾停下,稳定的景框中用克制自持的景别以遏制抒情泛滥的可能,画面的稳定与此刻观众涌动的情绪形成冲突,一张一弛。

(二)内与外的互文诠释

景框内的画面呈现了创作者有意挑选后的影像素材,具有精炼的叙事功能,是创作者和观看者交流的窗口,景框外则是对景框内内容的延伸,是意义附丽之地,是发挥观看者能动性和想象空间的地方。利用好景框外的空间,有利于形成含蓄克制的美学风格,这与本片汲取的东方美学不谋而合。本片擅用道具以小见大地表达情感和人物关系,例如墨镜,影片中赌鬼老三常常戴着一副墨镜,哪怕是在母亲的寿宴上,也戴着墨镜招呼宾客,墨镜具有伪装、欺骗的引申义,赌鬼老三也经常谎称各种原因,问自己的兄弟借钱,墨镜是他不够真诚和坦荡的象征。可同时,墨镜也是沟通起老三和老四的纽带。老三将一副一样的墨镜送给了老四,在之后老四出现的段落里,他便常常把墨镜架在头上,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戴着老三送的墨镜出席,此时老三已经因为赌博被逮捕,没法来参加葬礼,戴着墨镜就像是三哥到了。影片的最后,老四继续将墨镜架在头上回望,墨镜的镜片上映着鹳山的景象,在山上兄弟们有许多共同的回忆,此时不用闪回段落来刻意抒情,简单的一个道具已经将一切道明。除了道具之外,处理好景框内的场景调度,也有利于延伸观众感官,调动观众参与艺术创造。例如老大饭店被砸的那个雨夜,饭店门口的滚动屏上写着“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饭店前的立牌上写着“遵守交通法规,平安与你同在”,而流氓却撑起了黑伞扬长而去,留下的是心如死灰的夫妻二人和不知所措的顾客。镜头没有选择用特写去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而是使用大景别冷静地盯着他们,但冲突爆发时轰隆的雷声、风裹挟着雨打在屋子上的声音、雨水落在地上淌成小河流进肮脏下水道的声音,已经用极强的表现力展示他们此刻的心境。

二、景框化构图在影片中的运用

景框化构图即除了电影景框外,另在画面内构建框架,实现丰富画面、暗示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的作用。(1)暗示人物命运。影片中常用的框架有门框、树枝、窗户等,框架将人钉在其中,给人难以呼吸的压抑感,例如老大请汪主任一家吃饭,在送走宾客之后,老大颓然倒在卫生间里,画面的大部分都被玄关占满,老大的身体只占据画面四分之一,两者的体积对比暗示了力量对比,画面具有强烈的压迫感;他的半个身子被框在了卫生间的门框里,暗示了老大为全家奔波付出的人物命运。在母亲出走的段落中,用重重叠叠的门框,框住了母亲的行径,结合画面暗调的影调,纵深感强烈的构图,显示出了母亲与儿子们之间的隔阂,双方很难真正理解对方。前景处的一团电线,暗示了人物关系,复杂凌乱,难以理清。在极具纵深的构图中,观众轻易地看到老太太从最近的第一个门走了出去,而儿子老三还正穿过一道又一道的门,仆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让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感受到焦急等情绪。凝滞的镜头、阴郁的影调、景框化的构图,暗示了母亲出走的命运。(2)外化人物关系。框架依据组成介质的统一性,可分为完形框架和邻近式框架,完形框架指框架由某一完整主体构成,邻近式框架则由不同主体构成。影片中的门框、窗户等常作为完形框架,框架利用自身的线条造型,在影片中外化为泾渭分明的界限,简单地将人物归入相同或不同的阵营。例如孙女主持奶奶和母亲打羽毛球的段落,画面分为了三个部分,一为门框处的奶奶,二为右窗格处的孙女,三为左窗格处的母亲,且三人的站位,刚好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暗示着三人此刻的矛盾:婆媳矛盾由来已久,母亲和女儿正在为了相亲对象的事情起争执。位于画左的演员一般是被刻意强调的角色,但这个画面却利用玻璃框架遮挡了女儿和母亲的身体,反而用门框突出了奶奶,也暗示了三人此刻的内心状态:母亲和女儿陷入了认知的牛角尖,母亲固执认为没有房没有车不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女儿则认为父母工于算计,太过自私,而奶奶经过了两次的婚姻,渐渐拨开了人生的迷雾。除了完形框架,影片中还会通过镜头调度,利用现实空间,塑造邻近式框架。例如老三向老大借钱这一段,就运用了桌子、门,将画面分割为两部分,两人位于景深处,画面中充斥着杂乱无关的摆设,前景处两个无关人员增加了画面的复杂程度。这暗示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被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填充了,反而阻碍了两人的交流。从两人的站位,也能看出两位的人生处境:老大被两个桌子夹击着,前面是热热闹闹也火星四溅的生意场,后头是乱成一团的家庭——常需要拉扯的兄弟、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并不顺意的女儿;而戴着墨镜的老三,在画面中完全被边缘化了,指代着他在家庭地位中不被重视和认可,赌徒的身份也不被社会所接纳。(3)通过框架介质传递信息。框架的不同介质,因其物品属性不同,呈现出的画面风格也不尽类似,例如木质框架自有其温厚,哪怕成为框定人行为的桎梏,也暗含框架被打破的希望和生命力;金属框架在冷色调中,则带着冰冷的坚硬感受,加固了框架带来的紧张感;玻璃介质因为其透明和人工合成的属性,类似人的一层伪装,暗示了人的虚伪姿态;也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层障碍,隔断了人类的悲喜,也是两个世界的相遇,在玻璃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世界和镜像世界的交叠。例如老三坑老大的段落,他的上半身被框在车窗玻璃的位置,玻璃上的树影倒影落在他的脸上、身上,像是他身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带着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不美满的婚姻,不顺遂的人生。他是一个被困住的人,也是一个虚伪的人,玻璃介质象征了他和老大之间陌生又熟悉的关系。木质框架则自带了生物特有的延展性和呼吸感,在丰富画面、美化构图之余,提供熨帖的希望感受。例如三兄弟站在一起看篮球比赛的场景,以茂密的树枝树叶作为框架,有意地挡住了老三的脸,暗示家族地位和兄弟关系。此处框架本身,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有丰富内涵。中国人常常将“其叶蓁蓁”比喻家庭和美,以瓜瓞绵绵比喻子孙昌盛,此处枝繁叶茂,可兄弟们却貌合神离:一家四个兄弟,还要将母亲送至她不想去的养老院,每个兄弟都在愁自家的烦心事。枝干就像是一道道鞭子抽在他们身上,那是生活给他们留下的沧桑的烙印,也像是一道道裂痕,象征着破裂的兄弟关系。但同时,前景处蓊郁的枝叶和枝叶间的缝隙营造呼吸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视觉体验。

三、流兴的表现手法与意义

流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兴手法在现代的流溢,“感兴”即触物生情,物在景框内,情在景框外,流兴“既能让观众重新接续古典性传统,又能特别满足他们在现代生活境遇中的新诉求”,该片运用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将画卷笔触与现实影像相互对照,展现了风物变迁,贯彻了“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用富春江水作为意象,承载流溢的诗兴与情感。(1)画卷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一种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含蓄传达出作家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的艺术境界。《富春山居图》作为重要道具,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创作者用该画卷承接了古典性传统,又用与画卷相似的富阳景观,作为现代生活的观照。例如在江一上课讲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教室的玻璃上出现了学生们认真听课的景象,也出现了一树黄叶,在这个画面中,色调与黄叶最相近的,就是白板上的《富春山居图》,之后连接的画面,是《富春山居图》画卷与真实的富春山秋景,真实的富春山秋景中,白墙黑瓦,有舟泛于水上,色调与画卷高度统一,配上背景音响中的船马达的声音,与渺远的钟声融合,有一种时空交叠的错觉。《富春山居图》也是影片重要的视听借鉴来源和美学基础,创作者复刻了黄公望创作时的“无我之境”,借用古代横轴画卷来描绘现代家乡富阳的市井画卷。创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目光,兼用拍摄纪录片习惯的冷静视角,客观地记录了人像风物志,在卷轴美学的浸润中散逸了诗意,完成了叙事结构和美学风格两大任务。例如影片中大量的空镜头,空镜既作为明显的时间线索,以景物的变化彰显四季的更迭,也融入了传统绘画和传统诗词。夜色如浸,小舟系在岸边,岸上的大树沉默不言,一盏渔火是唯一的亮色,是《枫桥夜泊》的当代呈现;冰雪覆盖江川,只有一艘渔船独来独往,是对“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现实刻画。电影开头风烟俱净的景色,窦唯的《上游》一出,就让观众的心、水与摄影机发生共振,像江上的波纹,慢慢地荡开了涟漪。(2)水的永世思考。日夜奔流的富春江,是历史的见证者,“水持续变幻的物质性携带着超越人的客观性与正义”。水提供了一种有别于陆地的视角,具有流动的势态、游移的视点、超越了固定的强权逻辑,创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让水成为景框的呈现者,他们还希望借用水,引导观众思考更深远的意义,例如水与人的关系,在江一和顾喜在河边的这个长镜头里,当江一游泳时,可以听见明显被放大的换气声,在声音处理方面,外化了水与人的交流。在这个镜头里,声场仿佛被故意抛弃了,镜头明明离二人很远,却能听见换气声,划水声,顾喜哼歌的声音,鸟叫声,沿岸游人的声音,给予观众“沉浸式”观感体验。水对于江一来说,是自由的故乡。对于渔夫老二,船是他的家,水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他为了方便捕鱼生活在船上,而陆上那些商品房,对他来说就像鸽笼一样狭窄逼仄。富春江上的时令流转,引申了水与时间的关系,从春夏的水势浩大,到隆冬的一江雪,水流经了东汉严子陵、元代黄公望,汲取了他们的隐士风骨、无我笔触,最终在电影媒介中绵长地流动,历史维度的坐标引发观看者对于水的永世思考。

四、结语

《春江水暖》灵活运用景框稳定和运动的状态,深刻挖掘意蕴深远的画外空间,充分运用景框化构图,表达现代人物群像的内心写照,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中的感兴手法和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形成电影独特的东方美学,彰显现代人回溯传统、喟叹当下的情感流溢。

猜你喜欢

墨镜老三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失焦
雪季墨镜
太阳好大,你的墨镜买好了吗
WTO框架下
我不用,我打车
王老三进城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戴墨镜穿泳衣的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