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介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
2022-11-26李丹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李丹(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仅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是人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意义与价值无可替代。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根植于传统音乐的土壤,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和获取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开阔视野,而且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心理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化环境中,要想不断地增强我国的文化凝聚力与综合竞争力,就要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显得极为重要。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真正地融入世界音乐发展的大势中去,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要立足于民族之根本,在这个基础上,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进,不断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现代媒介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了现代媒介的重要性。现代媒介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不仅可以提升舞蹈传承的效率,还可以完善舞蹈传承机制,加强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转化,为舞蹈文化品牌建设,舞蹈国际化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民族民间舞蹈与新媒体
新媒体与民族民间舞蹈的结合具有必然性。一方面,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是国家战略工程,是国家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内容和对象。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自然成为社会的共同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可以帮助民族民间舞蹈更好的传承,两者结合的效果十分显著。当前是一个网络时代,网民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网上进行民间舞蹈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下载或者设计等。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民族民间歌舞、民族民间乐器等文化资源进行创作,以博客、微信、微博等网络手段进行传播,侧重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文化产业生产,为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容易为当代人接受的方式,也可以说让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新媒体产业各个环节可以融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内容。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机制,可以进一步得到完善,传承模式可以继续优化。同时,传承方式和渠道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更重要的是,新媒体产业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生融合之后,可以催生传承活动的多元价值。
二、传播形式的视觉化与复合化
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是信息。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指出:“个体的心灵处在一个由模式、秩序、共鸣所构成的世界,是某个大的有序系统的子系统,心灵固存于这个较大的有序系统的各路径所携带的信息中,心灵也固存于传递信息的路径中。落在你身后的雨点不含信息,滴在你鼻尖的雨点则含信息。” 香农与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中曾经提到:“只要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产生作用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为传播。”质言之,传播是双向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当主体向客体产生作用时,客体无论是否主动接受,这个过程就属于传播。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在其著名的《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媒介形态的变化过程:“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一一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罗氏同时指出,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来源于三个概念:共同演进、汇聚和复杂性。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报纸已经搭上了网络这列快车。自从搭上网络列车之后,无论是传播机制还是传播内容都完成了转型,更加贴近时代,符合大众传播审美机制的要求。
“整合联合,共存共荣,这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21 世纪的发展方向。”在一段时间内,报纸是与网络共同演进、共同发展的,当然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著名的传播学者邵培仁提出的媒介生态互动观认为,从人类传播史上两次革命发生与历程看来,我们发现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符合“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原理”。他同时运用生态学生态位的观点指出:“任何一种媒介有其特殊的时空上的生态位,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条件,以及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与作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逐渐由过去的听觉性模式转变为视觉性模式,在现代媒介的加持下,人们已经进入了图像化的生活场域。在图像化的生活场域中,人们接受的内容数量大大增加,新媒体使用经验也不断积累,艺术审美更加关注具象化审美,追求快餐式的艺术体验。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中,不能不重视这种变化,要考虑到现代传播使民间舞蹈更具艺术情境的复合性、多维性与立体化,从而也给欣赏者逼真感。现代媒介充分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将各类视听元素整合起来,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其元素作用,让艺术情景更加丰富多元,传播价值更加立体。
三、传播趋势的复制化与规模化
所谓复制性是指产品制作、传播的不可替代性。现代媒介所依赖的传播技术是建立在网络硬件技术和软件系统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高科技光、电、声等技术综合应用在产品制作、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复制粘贴功能,这种功能可以让民族艺术的资料得以保存,超越传统社会的地域性时空限制,适应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消费和审美需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和了解。这里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播不利的一面。因为利益驱使,无视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失去应有的合乎规律的判断,对民族艺术资源庸俗化演绎,将民族文化泡沫化,这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民族艺术复制传播中,对原真性的保留。瓦尔特·本雅明提出:“艺术作品本身的独一无二性与它植根于传说的关联是一致的……而恒久不变的则是独一无二性,或曰其灵晕。”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灵晕”就是其“独一无二性”。对于艺术而言,任何复制都会有缺失和遗憾,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是复制的艺术容易丢失其原真性的神韵和特质,正如《技术帝国》中说的:“自然语言不是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东西,即是区域性的东西。”民族艺术的区域性和本土化特征尤其突出,离开了这点,往往很难准确地传达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原真性艺术精神。第二是复制过程中,可以最大化地将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全方位的留存。现代媒介能够从多个视角多个方向去记录影像资料,毫无保留原汁原味的进行留存,这是传统记录手段无法做到的。第三是复制过程中会丧失民族本身的舞蹈个性特征。舞蹈是诞生于原始生存、生活场域中的艺术形式,它从一开始就与本民族的精神紧密相连,与民族的文化个性紧密相关,如果通过复制的手段,就会将这种个性要素抹去,无法在影像当中呈现出来。由于现代媒介本身就有趋同性特征,因此,通过现代媒介所复制的资料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其中我们不可能看到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个性。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虽然现代媒介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十分重要,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复杂性,必须要谨慎使用现代媒介,避免现代媒介的过度介入,破坏民族民间舞蹈个性特征,造成大规模的“传承事故”。科学合理的处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现代媒介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传媒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保护
(一)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媒介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至少在曝光率上面远超过去。我们可以在电脑、手机上随意搜索民族民间舞蹈节目,欣赏那些过去很难看到的珍贵视频等资料,满足好奇心。不仅仅是现代创编的新型舞蹈,还有二十世纪那些珍贵的影像资料都能看到,让人们看到不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态,民俗文化等,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认同感。
(二)诠释与思考
诠释与思考是现代媒介对民族民间舞蹈相关报道中最惯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较有深度,可以从生存、生活等视域出发,对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语言、历史背景进行详细阐述,让现代人从现代视角出发去理解和认知民族民间舞蹈的具体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现代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同,对其产生兴趣,将其与现代生活场域结合起来发生共鸣,这也是传承的具体途径。
(三)传媒与民间舞蹈变迁
随着现代媒介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了现代媒介对传承的有效性。同时,在现代媒介生态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生了变迁,传承理念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人们习惯了借助现代媒介分享、传播民族民间舞蹈,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五、传媒和民族民间舞蹈互动方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传承不过就是口口相传,不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念和技能的传输传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偏颇的,是狭隘的。传承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许多要素,绝不仅仅是传承人的事情,更是整个传承状态和机制所探讨的问题。例如,从传承机制来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离不开各类媒体的介入,甚至有些情况下现代媒介在传承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传承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存在着遗忘、丢失等现象,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这与传承工具有很大关系,但是,随着现代媒介的出现,这种可能性几乎降为零。质言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现代媒介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憾,先进的网络载体将任何信息得以保留,不会出现遗忘、丢失的现象,让口头传承这种传统的方式变得更加有效。举例来看,现代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工具,人们轻松地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通过网络搜索,短期内就可以获取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可以自主学习、吸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提高了便利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了解、接触这些知识其实就属于一种传承,这是现代媒介所带来的新的传承特征。但是,从另外角度看,现代媒介虽然便于知识的分享与传播,却很难唤起网民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记忆,因为他们缺乏生活背景和生存场域的直接体验。这种间接的体验是否对传承有积极的作用,作用有多大,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许多民族民间舞蹈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许多民族都没有文字,为了表达大自然的崇拜之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音乐、舞蹈等艺术形态,是时代客观条件限制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许多民族中看到的传承方式原貌。这种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成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基本形态。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中,口传心授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由于特殊的民族血缘纽带关系,让传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这种传统方式有其客观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媒介的出现为传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口传心授的弊端——当缺少理想的传承人,就会造成艺术失传,因此,现代媒介自有其优势所在。现代媒介存储量大,记忆功能强,互动性便捷,对于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是可选择的途径,通过超清、4k 等像素拍摄珍贵纪录片,瞬间就能够让更多人的看到。再次,现代媒介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过去手写手抄的资料进行扫描留存,避免了因外部因素所导致的损害。现代媒介还可以进行超清录像,将整理好的资料按照别类整合为口头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大众提供查阅下载的平台。但是,现代媒介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在留存过程中成本过高,不如口传心授的成本低,使用起来也不够便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使用,设备维修和资料保密,也涉及专利纠纷、防火墙维护等问题。最后,现代媒介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互动中,可以从商业化角度去考虑,通过立项的形式推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例如,通过举办非遗传承大会,鼓励年轻的传承人参与进来,通过展示基本功、节目创新等来提高知名度,打造舞蹈品牌,吸引年轻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共同为传承发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凭借现代媒介创新传承模式,拓展传承渠道,扩大传承主体,让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更具有生命力。目前这种结合,已经有许多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总体看现代媒介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研究可以向未来的传承工作提供积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