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俗活动对地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影响
——以山东高密地区民间习俗为例

2022-11-26曹承进

天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年画手工艺民俗

曹承进 徐 静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高密古称夷安,地处山东半岛东部,秦时置县,西汉时为高密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小城。由于地理位置独特,高密既有平原地区农耕文化的特色,又有沿海渔家粗犷奔放的特色,当地的民俗文化受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影响,不断发生地域间的交流,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历经时代传承至今,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当地民俗息息相关,民俗活动作为地方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载体,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高密地方传统手工艺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项目11项,潍坊市级项目34项,高密市级项目146项。在当地众多传统手工艺中,剪纸、扑灰年画和泥塑被誉为高密“三绝”,深受人们喜爱。

一、以春节习俗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项目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浓浓的年味就弥漫着小城的大街小巷。高密的春节因“家堂”而闻名,过年的风俗就是一幅连续的祖先祭图,孔子的孝文化在祭祖的过程中得到活态体现。高密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酝酿了,高密当地俗语“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八节就是高密春节开始的标志。作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小年祭灶用的“灶马”、做贡品的“糖瓜”、点心等,到过大年用的香烛、“过门钱”、春联、财神、桃枝、芝麻秸等,都是高密人过春节的标配。

(一)年画

高密的年画主要分为扑灰年画和木版年画,根据不同的习俗有着不同的意义。高密的扑灰年画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工艺独特,地域性较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扑灰年画以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打好草稿后,用白纸拓印,“扑灰”由此得名。在题材上多以仕女、胖娃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为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关注,如“胖娃娃”形象首先是一种繁殖力的象征,尤其是旧时人们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观念的驱使下,生一白白胖胖的男婴成为人们的共同心愿,故胖娃娃形象在“送子”图中层出不穷,并且成为婚俗中新婚夫妇房间的必备品。

高密的扑灰年画大胆借鉴了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坊杨家埠年画,作品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有红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年画被誉为农耕时代挂在墙上的“电视机”,大街小巷的年集上,忙于采购年货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购买几张中意的年画,既能增添节日的喜庆,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用于装扮节日气氛的年画外,“家堂”作为年画的重要成员,也是春节祭祖的重要物品。“家堂”是高密年画中耗时最多、尺寸最大的年画,是“悬挂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繁衍兴衰的历史,平时都是卷起来藏于家中,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请出挂于正屋中堂位置。“家堂”上的列祖列宗,享受着后世子孙的供奉,福佑家族的昌盛繁茂,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福以及先祖艰难创业、福荫后辈的感恩。

年画的社会需求量之大、形式之多、内容之丰富,一度是任何画种所无法比拟的,形象地展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是高密民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但扑灰年画依靠传统的扑拓,生产周期长,产量有限,逐渐被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所替代。

(二)面卡子

每年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北方以面食为主,特别是胶东地区盛行花样馒头,按照地方风俗,春节前要把一个正月的面食都要做好,面卡子自然是少不了的。当地老百姓都把“面卡子”统称为“卡子”“饽饽卡子”“花卡子”,多为木制,主要分为“火烧卡子”“月饼卡子”“糕点卡子”,岁时节令,祈福延寿、嫁娶生子,但凡是喜庆的节日都要“磕饽饽”,用到“面卡子”,图案多具有明确的象征寓意,常见的图案主要有鱼、莲蓬、石榴、桃、蝉、狮子、元宝、双喜等造型。如“鱼”的造型代表着“连年有余”,“莲蓬”象征连生贵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寿桃”则多用于老人过寿时。很多人家的“面卡子”都是代代相传,因此对木材要求较高,当地百姓多以梨木、苹果木为原材料,以前的老艺人纯手工雕刻,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灵气十足,其制作工艺也非常复杂,会用到很多辅助工具,要经过选料、下料、处理坯模、抛光、打孔、雕刻等十几道制作工序。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谁家精致的面卡子会被街坊邻居争相借用,甚至传遍周边几个村子。

此外,高密的剪纸也极具地方特色,高密剪纸作品取材广泛、造型独特、古朴喜气、乡村气息浓厚,所剪事物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也是传统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如今,机械化生产的介入,市集虽依旧繁华,但很难见到人工雕刻的“面卡子”,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模具,抛开做花样馒头不说,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年轻人每天忙于工作,春节假期只有短短的几天,更多的人选择利用这难得的假期好好休息一下,过年所需要的馒头要么去面食店定制,有的企业也会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除了上了年纪的人,现在农村也很少有人会特意做了,做的人少了,对“面卡子”的需求也就少了,自然能用心去做的人也就更少了。

春节作为高密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胶东半岛地区,高密的春节习俗活动最为丰富,地域特色浓厚,通常包括腊八、辞灶(小年)、过大年、元宵节等,且时间跨度较大,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延续传统民俗的地区。

二、以市集、山会/庙会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项目

除逢年过节外,想要在平时看到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就不得不提农村市集了,特别是临近春节的市集,平时难得一见的手工艺产品,这个时刻基本上都会出现。在没有超市、商店、商场的时代,集市就是人们买卖日常物资的场所,一般三到五天为一个周期,部分地区还有大小集市之分,规模也根据当地人口和物产情况而定。而庙会、山会则不同,一年一到两次,基本都会有固定的日期,在形式上,比平时的集市多了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茂腔演出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杂耍、手工艺品交流等,更能吸引周边群众参与。

(一)高密柳编

在高密地区,除了过春节时所需的很多传统工艺外,其他的节日也会用到传统手工艺。高密的柳编制品很有名,高密的柳编工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潍坊市级非遗项目。柳编工艺对生产条件和场所要求不高,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特别适合家庭生产或加工,是过去农户农闲时的重要家庭副业,当地群众在秋后农闲时节进行柳编加工,形成了“村村热闹、户户作坊”的热闹景象。它主要集中在高密西乡禚氏一族,已传承十九代,“编筐、编篓,家家都有”,主要有柳枝、桑条、荆条等,是农耕时代老百姓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小麦收割后,会用簸箕来清除在晾晒过程中不小心夹进去的碎石子等,而如今,联合收割机就能实现一站式,难得还有人家会用到簸箕,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簸箕的用途。

(二)高密菜刀

高密的菜刀也堪称一绝,也是当地有名的民间传统手工艺,400多年前在“菜刀之乡”的夏庄河西、十里堡等村,就有了打刀的刀匠,并出现了刀铺,这些村几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并代代相传。“高密刀、高密镰,蹭蹭磨磨用三年。”高密菜刀色泽黑蓝,用锰钢制作,又称夹钢刀,“硬度适宜、不卷不崩”,用上几年还是像刚买的时候一样锋利耐用。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盘炉,看似简单的手工锻打菜刀,流程其实很复杂,铁烧到什么程度,从哪里下锤,如何弯、冲、打都是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验。

三、民俗活动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

高密地处胶东半岛,整个城镇以平原为主,冬小麦种植后基本处于农闲时刻,没有农活的烦扰和农耕的辛苦,他们才能定下心来做自己家传或是自己拿手的手艺,一方面既能给家庭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在娱乐生活困乏的年代也是老百姓消遣时光的一种方式。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很多传统手工艺产品大部分都是这段时间生产出来的(除个别工艺受原材料的时令性所限)。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机器化生产的影响,一方面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多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也日渐衰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再继续延续传统手工艺行业,特别对于一些学徒时间较久,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独当一面的行业,更是无人延续。

近几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如日中天,农村的市集也跟城市一样越来越干净整洁,但总觉得似乎缺少什么,特别是对于70后、80后,每次去家乡的集市,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赶集的乐趣。传统村落的解体也意味着乡村民俗活动失去了赖以传承的根基,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手工业的关注,从政策到资金,从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但依旧无法阻止传统手工艺衰退的脚步。民俗活动作为传统手工艺存活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要继续传承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文化和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民俗。

四、对传统民俗复苏与发展的建议

(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从基础教育抓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很多地方的民俗活动都是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很多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被慢慢淡化。现在的很多孩子不识节气、不懂乡俗、不辨稻麦、不说方言就是很典型的现象,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先生常言:“爱国始于乡土。”以江苏无锡市钱桥中学为例,该校从2005年起收集数千件民俗老物件,建立校内民俗文化展览馆,开展“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有根德育”品牌建设,通过触摸感受民俗文化,寻找到自己的根,真正发挥民俗文物的作用,进而激发、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整合资源优势,立足地域特色,内培为主,外引为辅

近年来,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热点,全国各地建设了很多乡村产业,其中很多产业缺乏发展潜力,需要依靠政府运作或企业不断输血才能维持,这样的产业不仅很难达到盈利的目的,本身也是对地方资源的浪费。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环境与资源。前几年人们经常吐槽很多景点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现在的人们更愿意花钱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因此,要还原自己特有的手工艺产品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一味去模仿。

农村产业的创新,需要深入挖掘本地资源,之所以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根本就在于对自身特色挖掘不够,当地政府应该整体规划,对于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应该保留,激活农村自身的市场,实现产业自身的发展动力,找准自身的资源禀赋,定位准确,使产业真正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中立足。

五、结语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主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传统工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中国民俗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文化需求。纵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史,民俗活动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根深蒂固的情结,要保护好、传承好、发挥好乡土特色,让传统手工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年画手工艺民俗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武强年画
手工艺·温州发绣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