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11-26黄鸿伟郭卓群付艳张瑜邢雯
黄鸿伟 郭卓群 付艳 张瑜 邢雯
(1.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2.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1]。这一指导意见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育思想和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深化课程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落实在课程,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中心任务,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科学制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一)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高职院校要规范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制定适合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切实落实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课程思政建设“贴标签”和“两张皮”。
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要求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全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统一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明确各类课程的育人责任,思政课要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其它各类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的功能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2];通识课的功能是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眼界和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的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专业课着重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重点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实践课的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强思考,达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实操性人才。在各类课程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效应下,通过打造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融通体系和衔接体系,让思政课与其它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形成育人大格局,构建全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遵循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依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在发挥独特专业优势和课程优势的同时,带动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各类课程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思政课要发挥主导价值的功能,借助思政课反哺其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专业课要做好思政课的补充和巩固育人工作,通识课要做好思政课和专业课的贯通和深入育人工作。同时,思政课要融入专业课的历史成果和科学品质,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要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融通使不同课程的联系日益紧密,从而打造课程融通和衔接体系。
(二)融合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为了将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推行,高职院校在制定适合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重新修订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选定新的教学内容,以此更好地保证思政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在制定、完善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的课程标准时,要参考思政课的建设标准,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重新分配教学课时,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效果。根据各专业特点,开展专业课教师、实践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的合作交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能力素养、人文情感、价值观导向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使各类课程教学都能体现出专业特色和思政特色。
按照“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课程章、节或知识模块、知识点等教学内容中。在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找准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融入点,把每个教学项目具体的思政目标编写到教学大纲中,注重思政元素选取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多维度,使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化,从而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具针对性,进而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在通识课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以家国的奋斗历史,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可将体育、美育等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坚韧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个人审美标准,提高创新创造意识;在实践课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拓展实践类课程的渠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延伸到社会中,让学生体验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学生在理论内化过程中切实地了解中华大地的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从而达成实践课的育人目标。
(三)科学制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是推动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应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全员、全程、全方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自主性,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导向潜隐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成才与成人的统一。在教学手段上,可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把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让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的育人功能更具穿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二、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全力打造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水平、正确的思想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操守等,才能把思想政治资源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课程思政在教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明确各类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责任,增强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打造一流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一)增强教师思政教育意识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育人不只是“主渠道”的责任,各门课程都应该担负起育人的职责,所有教师都应承担起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责任。要充分提高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育人理念,将德育引导贯穿课程教学始终。要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环节。要让所有教师都担负育人职责的理念在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教师队伍中深入人心,只有教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才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目标[3]。
(二)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最核心的力量,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政治素养。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话语的陌生,一方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发现隐藏在教材和授课环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渗透式的育人教育难以融入实践教学,在备课和授课时想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就会表现出力不从心,而事倍功半[4],这就要求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不断探索把思政理论知识与所教授课程融合,更好地增强课程育人的效果。
2.加强思政培训研讨,提高教师思政能力。无论是专业课、通识课还是实践课,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要充分提高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及将思政元素运用到教学实际中的能力。高职院校要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体系,把课程思政培训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一方面,相同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代表性案例,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养分”;另一方面,还要搭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实现互通互动,提升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师课堂的实践运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和稳步实施,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优化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系统中,考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考评机制能提高教师融入并实施课程思政的效率,减少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无效耗费[5]。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制定课程思政考评细则,为课程思政建设安装“发动机”,从而增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将课程思政设计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激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将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设计,并将课程设计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纳入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关于课程设计,评价细则可考虑4个方面:一是设计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内容是否合理;二是设计中融合思政元素的方法是否得当;三是融入思政元素之后,设计是否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学习效果;四是专业课设计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关联性[5]。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主体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实施进行综合评价,实现高效监督与考评。
(二)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在教师方面,考核评价的内容倾向于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政治觉悟水平、对学生的感染力、课程教学创新能力、教材大纲改进能力、灵活变通能力、教学与管理能力等方面[6]。一方面,可采取定期听课、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序推进和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可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方式,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合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将课程思政实施纳入院系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实施纳入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思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实效。相关部门和院系的考核评价要着重于职责范围内的课程思政工作计划和实施效果,着重评价院系整体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进程,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相关部门和院系的总体绩效考核体系,努力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