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2022-11-26曹秀兰
曹秀兰
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曹秀兰
[淮阴工学院]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中有三种管理模式处于主流地位,分别是行政化管理、服务外包、后勤集团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都受到信息的不对称、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组织内部的权力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带来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影响了后勤管理效率。本文在分析比较各模式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优势及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监察与反馈机制建设,建立科学的外包招标平台和评估验收体系、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等完善委托代理关系的建议,以期对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指导。
高校;后勤管理;委托代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将现实世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关系,简化为某些主体根据一定的契约(明示的或暗含的),选择并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授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和行为权,购买其成果或享受其服务并根据一定的标准给予报酬的二元关系(委托人-代理人),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激励行为主体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由伯利和米恩斯提出后,因其具有的高度实践性和普适性,迅速被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张维迎(1996)从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的本质层面指出了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当时学界对于公司治理的一些片面解读进行了澄清;[1]郭晓鸣等(2007)则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指出在中介组织模式中,中介具有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为寻租提供了可能,造成了整个结构的不稳定;[2]龚怡祖(2009)则是将委托代理分析引入了大学治理的研究之中,为高校管理结构改革提供了制度支撑。[3]
委托代理理论的大量实践性研究为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高校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后勤管理对于推进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就应运而生。处于变革之中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更需要关注制度安排以避免潜在的寻租、效率损失等风险。因此针对高校后勤管理常见的三种模式,即行政化管理模式、服务外包模式、后勤集团模式,引入委托代理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后勤行政化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作为高校行政化管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模式在早期被我国高校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后勤的管理之中。后勤行政化管理的组织结构一般为后勤处总管,下设综合科、财务科、招标管理科、教室管理科、工程管理科、物资管理科、公共卫生科、餐饮服务中心、维修服务中心、绿化保洁中心等科室。其典型特征表现为:部门人员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强调等级控制与命令服从;下级细分科室分工明确;职能单一。由于部门相互之间信息交流闭塞,缺乏配合与协作,对高级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
从后勤行政化管理模式中的层级关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后勤行政化管理,不论是上下级之间或是部门科室内部的交流,都属于基本的“任务下达-任务处理”的二元关系的范畴,我们将这种委托代理的模式简单概括为“上行下效”。这种“准委托代理模式”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已被证明是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对比、决策权与行动权的非对称性
在实际的高校后勤服务活动中,下级单位(如各科室)作为代理人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如师生的提议需求等,但是行动权和决策权往往受到作为委托人的上级单位的限制。[5]现实的情况经常是代理人将信息收集汇总给委托人,等候指示安排后再做行动。这种制式流程,整体上降低了后勤的服务效率,极大地削弱了下级单位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信息自下而上传递、指令自上而下派发的过程中,因二者的非对称性,信息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误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管理的决策和行为。
(二)委托人与代理人身份的二重性
对于具有多层级的后勤行政化体系而言,委托代理关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委托人与代理人身份的二重性。具体体现在: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传达给下级的任务和指示会收到更高层级管理者的约束,即作为下级委托人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更高一级管理者的代理人。这种双重身份的特征在中下级领导者中体现的非常明显。[6]身份的二重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后勤管理效率的降低,严重后果就是双重代理的结构,为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提供了寻租设租的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
(三)激励机制的缺位和错位
后勤管理中界限分明的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激励机制的失败。由于薪水相对固定,同时因为工作失误而进行惩罚的可能性,高于因为工作优秀而奖励的可能性,因此导致基层后勤代理人仅能保持平均水准上下的工作质量,无法激励其更高更快的完成工作,即激励机制的缺位导致代理人积极性不足。激励的错位还体现在行政体制下的后勤管理结构中,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位,导致作为代理人的后勤基层工作人员为谋求更多的利益,努力争取成为更高层次的委托人,在后勤管理体系内部形成恶性的“官场生态”,使后勤“服务高校”的宗旨成为一纸空文。
进入 21 世纪后,高校发展日益加快,单纯行政化后勤管理的委托代理模式因其效率低下、弊端丛生,已很难适应新时代后勤管理的需求。迄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后勤与行政的分离。[7]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现代的后勤体系中,依然部分存在着上述行政化特征,因此在今日依旧需要警惕这种僵化模式所带来的危害。
二、服务外包模式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服务外包模式,也称为个体社会化后勤经营模式,主要指高校将一部分后勤业务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化组织,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进行后勤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早期进程中,外包模式是最早实施、普遍采用和接受度最高的方案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顺应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潮流,同时通过专业化的分工精简了机构,提升了效率。由于引入了外部的专业社会化组织,在后勤外包模式下契约的概念更为突出,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更加明晰。当高校将后勤业务外包给社会中的专业组织时,高校作为委托人,提出需派发任务以及对成果进行验收和报酬支付;社会中的专业组织作为代理人,接受任务,对相关工作进行处理以及在验收完成后获得报酬。在理想状态下,各专业化组织、公司为承接高校后勤外包业务而展开充分竞争,高校可以在各外包公司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然而,在实际的高校后勤外包实践中,上述问题依然大量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外部因素对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扭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委托人的选择偏差问题
很多因素会造成委托人在选择外包企业时出现偏差。首先,虽然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处于不断推进之中,但在外包模式下,后勤处的相关组织决议依然受到高校上级部门的制约,也就有可能因为专业技能受限、个人交际关系或设租寻租的可能而无法做出最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视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身份二重性导致的效率损失。其次,没有受到行政指令干扰的情况下,当后勤部门的外包选择流程不公开不透明时,同样会因为委托人专业知识的缺失和道德风险因素造成选择偏差。第三,委托代理关系中常见的逆向选择风险同样会导致委托人无法挑选出满意的外包企业。逆向选择问题是指由于外包公司相对于后勤管理人员拥有着对后勤项目的信息优势,即更加了解具体的成本、技术细节,因此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使用价低但质次的材料、服务排挤质量优秀但价格相对较高的外包企业,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现象,使整个后勤服务业务竞争出于无序状态。[8]这种情况下,外包服务的质量将大打折扣。
(二)外包业务承接后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选择公司阶段,即便是高校后勤委托人做出了最优选择,但在项目实际进程中,道德风险问题依然存在并直接影响后勤管理的质量。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当一个人(代理人)为另一个人或机构(委托人)工作,工作的成果同时取决于投入的努力和不由主客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且两种因素对委托人来说无法完全区分时,就会产生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如偷懒‘偷工减料等”。[9]在实际的后勤服务过程中,承接后勤项目的代理人因为拥有着更多的信息(相对于高校委托人而言),有可能通过不当行为提升工程通过检查和验收的胜算,而且为降低成本,提升收益,可能会选择使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铤而走险的行为。当高校后勤委托人处理相对专业的业务外包时,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有很大可能一起出现。
(三)搜寻、变更成本与委托代理的关系问题
高校的后勤管理外包具有其特殊性。一般认为,高校后勤工作由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基本建设管理、物业管理、水暖电气管理、饮食管理、运输管理、医疗卫生管理和其他服务管理构成。这其中,当将饮食服务与物业服务进行外包时,高校更加倾向于寻找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因为这二者直接关乎高校师生的生活质量,如果对其进行频繁变更一则会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二则或增加高校搜寻和变更的成本。因此,当外包组织、公司掌握了高校后勤的这种固定选择意愿的倾向后,无疑会对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扭曲,从而增加其道德风险行为出现的几率。事实上,对于高校食堂和物业的抱怨经常见诸媒体。另一方面,水暖电气等往往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意味着高校没有选择余地,也是对于正常委托代理关系的削弱,但是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受到国家规制和管理,所以问题相对较少。
理想状态下,高校后勤的外包应当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将任意一外包业务进行收回或将自行管理的业务进行外包,都不会造成质量和效率的损失。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对高校业务委托代理关系的扭曲,外包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细节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形成障碍。
三、高校后勤集团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高校自建后勤服务集团模式,又称为高校自主经营模式,指高校秉承后勤行政管理与具体服务功能分离的理念,按照“企、事业分离“原则,对高校后勤服务资源进行专业化重组,建立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后勤服务集团。在此种模式之中,高校拥有一定的对于集团的掌控能力,也具备良好的竞争动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的后勤实践之中。不同于一般的、具设独立法人的企业,后勤集团依托于高校建立,在高校中依旧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后勤服务的稳定性,减少了在外包模式中可能发生的搜寻成本、变更成本以及道德风险行为。高校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组织内的自我优化,使后勤集团的行为受到更好的监督,以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后勤服务集团这种“模拟企业”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集团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组织结构内的利益博弈
一般而言,高校为保持后勤的高效运营,与后勤集团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以有效激励代理人提高后勤管理运营效率。但后勤集团是多元化代理主体构成的有机单元,涉及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往往存在相关利益的代理人之间权力边界不清晰、权责配置交叉重叠的现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互相博弈。对权力的追逐和对于责任的推诿,导致后勤集团作为代理人集体无作为的治理困境。[10]
(二)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
由于后勤服务集团中行政化管理元素的存在,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制度性市场中存在的代理人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具体的后勤生产服务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经济人”的逐利性,高校的行政管理行为容易产生设租寻租空间,代理人谋取私利的同时降低整体效率;市场化经营行为提升了集团的整体效益,但个人难以获取额外收入,监管不严下的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后勤集团各环节中徇私舞弊现象频现,形成向旧有模式的倒退。
(三)转型期带来的矛盾冲突
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另外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转型期的过渡问题。高校成立后勤集团后需要处理人员流动问题,部分高校为照顾老员工,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因此形成代理人之间的不平等,对新员工形成了负面激励,也就无法形成良好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现象也可以视为旧有制度受到来自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冲击。
建立良好的委托代理关系,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尤其需要消除来自行政化管理积习的影响。值得乐观的是,现代技术的运用以及新理念的更新大大加强了后勤集团化管理的自我纠错能力,比如通过设置师生反馈平台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因此,后勤服务集团仍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委托代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四、结语: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通过对现有的高校后勤三种管理模式深入分析后发现,等级控制与权力寻租,依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严重障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创新,完善后勤委托代理关系,可尝试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加强后勤监察与反馈机制建设。严格的监管和足够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大大提升道德风险行为的成本,减少后勤服务管理中的徇私寻租行为。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后勤服务监督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利用网络技术搭建覆盖全体师生的线上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地收集反馈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则可以在核心环节,如质量检查等方面减少人为操作干预的可能性,使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二是建立更加科学的外包招标平台和评估验收体系。后勤集团模式无法覆盖所有的后勤项目,外包依旧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鉴于委托方(高校)因管理流程和信息辨识不科学、不专业,从而引发的代理人(外包承接组织)的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外包平台和相关配套体系,利用大数据的比较分析优势,保证外包业务的质量。三是创造后勤实践中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竞争在后勤实践中,包括组织员工之间的公平竞争与后勤单位与社会组织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前者的核心在于减少类似“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现象的产生,为后勤服务人员提供充分的正向激励;后者的关键在于用竞争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同时也能提升委托人的管理素质,加速推进后勤高质量社会化发展的进程。[11]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09):3-15.
[2]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4):40-47.
[3]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9,30(06):22-26.
[4]杨杰,孙瑞先.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校研究,1996(02):84-85.
[5]张屹山 ,王广亮. 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01(11):63-70.
[6]杨光.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财物与金融,2014(02):62-71.
[7]周甲禄,陈文莉.我国大部分高校完成后勤与行政分离[EB/OL].(2000-12-26).http://www. enorth.com.cn/.
[8]杨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突围——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2):6-12.
[9]黄亚钧,姜玮.微观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0]赵锋.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治理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08):6-10.
[11]马玉晶.委托代理方式对高校后勤财物管理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40-41.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