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锡纯从五脏论治胃痞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

2022-11-26刘建平郎晓猛赵蒙蒙刘龙辉孙超迪

江苏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胃气五脏肝气

揣 强 刘建平 郎晓猛 赵蒙蒙 刘龙辉 孙超迪 刘 悦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0;2.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3.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胃肠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11)

胃痞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而外无胀急之形,且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1]。对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通常以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杀灭幽门螺杆菌、缓解焦虑抑郁状态等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副作用大、药物依赖性强、撤药困难等缺点。而中医借药物之四气五味平衡人体阴阳,以药性之升降浮沉改善脏腑气机升降,从而达到“治病求本”。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为近代汇通中西医学术思想之大家,其将毕生所学、所悟、所验融为一书《医学衷中参西录》,该书流传后世,被后世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张锡纯治疗脾胃病有其独到见解,他基于五脏整体观、阴阳五行理论、取象比类等方法,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完整的辨治体系,现将张锡纯从五脏论治胃痞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介绍如下。

1 胃气以降为顺

张锡纯认为:“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为其息息下行也,即时时藉其下行之力,传送所化饮食达于小肠,以化乳糜,更传送所余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2]411,“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2]120。胃属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素问·五藏别论》曰:“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阐释了六腑以传送饮食及糟粕为主的基本生理特点;又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描述了饮食物从入到出,胃肠腑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实而不满”为特性。李东垣《脾胃论》云:“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乃浊阴为地者也”,提出了脏气法时论,形象地说明了人体气之升降犹如天地四时之气一样,升降浮沉,正常有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有胃不通降即病之论述。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胃气以降为顺,认为如果胃气不降,气机上逆则会出现胃脘及胸膈满闷,同时还会出现“便结”“呕哕”“呃逆”“吐衄”“胸膈烦热”等兼症[3]。

2 胃痞责在五脏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入五藏则䐜满闭塞……”,最早阐释了人体正气不足则邪气内袭五脏,提出五脏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痞”。《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小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论述“痞”责在脾。《景岳全书》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认为“痞”责在肝。《临证指南医案》云:“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如天地不相交,遂若痞卦之义”,阐述肺失宣降,气机失常,“痞”责在肺。张锡纯秉承前人观点,并多有发挥,认为心肺阳虚、肝脾失调、肾虚冲逆均可致胃痞。

2.1 心肺阳虚 从心肺来看,张锡纯[2]97认为:“心肺居临其上,正当太阳部位,其阳气宣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而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通之力,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此外,还有关于“心肺阳虚,致脾气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亦为饮邪,停于胃口而为满闷……”[2]96的论述。《内经》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心为“阳中之太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之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不足,火不足,无力暖土,则无法发挥正常身体机能。张锡纯运用取象比类法,形象地描述胃腑之上,心肺部位犹如天上的太阳,阳气充足则时时传送阳气于胃腑,助其传化饮食精微;如果心肺阳气不足,无法发挥其温煦作用,若“阴雾连旬,遍地污淖,不能干渗,则痰饮生”[2]97。痰饮既成,阻滞气机,壅滞胃气,则胃气不降。同时肺气主宣降,肺气宣降有常,则胃气得以下降。诚如陈修园所云:“肺主一身之气化,气舒则开胃进食”,如果心肺阳虚,肺失宣降,则必然影响胃腑气机,致胃失和降。

2.2 肝脾失调 从肝脾来看,张锡纯认为胃痞病症多由于肝脾失调,“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人多谓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即不能消食;不知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2]412。《内经》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之论。张仲景秉承其意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五行属木,脾胃属土,如果肝木过盛,克伤脾土,则会影响脾胃正常气机,则胃气上逆。对此,张锡纯又多有发挥,认为肝与脾相辅相成,互为根本,提出“实脾,即所以理肝”[2]119。《医学衷中参西录》[2]119中又引用黄元御的论述加以佐证:“是故肝气宜升,非脾土之气上行,则肝气不升。胆火宜降,非胃土之气下行,则胆火不降。”另一方面,“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腐熟”[2]412。对于相火理论,张锡纯提出其有先后天之分,认为命门是先天相火,而后天相火寄于肝胆中[4],因其所寄相火能帮助脾胃消化腐熟饮食物,故治疗脾胃疾病多肝脾同治。

2.3 肾虚冲逆 从肾脏来看,“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2]98。《内经》云:“肾者,胃之关也”,“肾者,主水……”,阐明肾脏在正常水液代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协助肺脏、脾脏运化水液,下输于膀胱,并且通过气化作用,使膀胱中的水液清升浊降,精微输送至全身,废液排出体外。张锡纯不拘一格,认为肾气闭藏不及,其气输注膀胱,引起膀胱不能吸纳水饮,导致水饮留于脾胃中焦,日久变生痰湿,影响脾胃气机,而致胃气不降;又因“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2]98。张锡纯首创冲气上冲而引起胃气上逆之说,认为冲气上逆多由于肾之摄纳失司或肝胆气逆,“因冲脉隶属阳明”,如果冲气上逆,则会引起胃气上逆。

3 从五脏论治胃痞

《素问》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张锡纯认为胃痞之基本病机为胃气不降,但引起胃气不降之病机多为五脏功能失常,故在治疗上,谨守病机,分别施以通降胃气、宣通心肺、行气利湿、升肝扶脾、纳肾降冲等治法以治疗胃痞,且通降胃气贯穿始终。

3.1 从心肺论治 对于心肺阳虚引起的胃痞,张锡纯自拟理饮汤[2]96,方药为于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芍二钱、橘红钱半、川厚朴钱半,法在宣通心肺、行气利湿。本证乃“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亦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本方同时还可治疗因饮邪所致“短气”“喘促”“咳吐黏涎”“身热”等症。此方证是因心肺阳虚,心阳不足,肺失宣降,从而留饮生痰,停于中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腑气机阻滞,而现满闷;若痰饮停于胸肺,则见短气、喘促、咳吐黏涎、身热等症。故张锡纯以桂枝、干姜宣通心肺阳气,使其“暖光普照,阴霾自散”;以少量川厚朴通胃中阳气,助其下行,顺降胃气;以橘红助于术、茯苓、炙甘草利痰饮,调和中焦;以生杭芍滋阴清热,利小便。如此数药并用,痰消饮去,满闷得除,诸证皆平。

3.2 从肝脾论治 对于肝脾不和引起的胃痞,张锡纯自拟升降汤[2]119,方药为野台参二钱、生黄芪二钱、白术二钱、广陈皮二钱、川厚朴二钱、生鸡内金二钱、知母三钱、生杭芍三钱、桂枝尖一钱、川芎一钱、生姜二钱,法在升肝扶脾。本证多因肝郁脾虚,肝郁则疏泄失职,脾虚则运化失常,二者互相影响,从而引起胃气不降,胃脘痞闷。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2]119,肝脏为元气萌芽之脏腑,随意平肝、伐肝,容易损伤元气,故用少量桂枝、川芎以升发肝气;以知母、生杭芍滋阴清热;方中其余药物,如广陈皮、白术、生黄芪可补脾升脾,川厚朴、生鸡内金降胃消食。张锡纯深谙肝脾相助之理,旨在降胃,而法并非拘于降胃,待肝脾恢复本身自然气化,则胃气自降。

3.3 从肾冲论治 对于肾虚不摄,冲气上逆,张锡纯自拟理痰汤[2]98,方药为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脂麻三钱、柏子仁二钱、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法在纳肾降冲,以降胃气。本证为肾虚摄纳失司,冲气上逆。肾失摄纳引起水液代谢异常,从而留饮生痰,停于中焦脾胃,阻滞胃腑气机,加之冲气上逆,则必然会引起胃气上逆。故以清半夏为君,降冲胃气逆以治其标;又重用生芡实纳肾降冲以治其本;用黑芝麻、柏子仁润燥补肾助其摄纳;茯苓、生杭芍滋阴渗利以利尿;陈皮降胃气以助君。本方敛降结合,标本同治,使肾摄痰消,冲安胃降。

4 胃痞之用药特色

4.1 通降胃气 对于通降胃气,张锡纯首推赭石。总结体会赭石之特性有六:引胃气下行;直达大肠通便;镇安冲气;制约肝木过盛;引浮越相火下行;不伤气分而益于血分[5]。并且其认为赭石煅用药效减弱,生品功效显著。此外张锡纯多喜用厚朴、清半夏、竹茹等药通降胃气[6],且秉承叶天士之意:“厚朴多用破气,少用通阳”[2]97,对于胃气不降之病症,以少量厚朴通胃中阳气,使其下降。张锡纯认为“半夏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2]296,但药房恐其毒性,皆用白矾水煮之,从而不适宜降气,故降胃安冲,张锡纯多用清半夏,即用微温水淘洗数次,而后用之。张锡纯认为竹茹善开胃郁,可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用其治疗胃痞、呕吐、吐血等胃气上逆之证[2]308。

4.2 升发肝气 对于升发肝气,张锡纯善用桂枝、生麦芽、茵陈、柴胡等药。文中引用徐灵胎之论述:“凡用之药,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张锡纯深明其理,并述“桂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2]292。故张锡纯多用其疏发肝气,以及治疗肝脾关系失调所致之胃气不降等症。基于“元气萌芽于肝”的观点,张锡纯认为麦芽为谷之萌芽,与肝气同气相求,故入肝经,调达肝气,为疏肝妙品。茵陈为青蒿嫩苗,清肝胆之热,理肝胆之郁,清肝理肝之余,不会损伤元气。柴胡禀少阳生发之气,故善疏肝气,散胆火;其五行属木,木能疏土,又善于疏通胃土之郁,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多用之。

4.3 健脾助运 对于健脾助运,张锡纯喜用白术、茯苓、山药、芡实、鸡内金等药[7]。其认为白术色微黄,土气最厚,为健脾要药,以浙江于潜白术为最优,故临证多用之。认为茯苓气味皆淡,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输脾达肺,下循三焦水道而出膀胱,故为渗湿利痰主药,且其泻中有补,能培土生金,故又益于脾胃及肺。张锡纯善用山药,认为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性平可多服常服,且认为炒用会使其蛋白质焦枯,故尤喜用生山药,因其富含蛋白汁液,能补充胃液,滋胃化食。芡实一药,可敛肾气、健脾止泻,基于肾失摄纳-冲气上逆-胃气上逆,张锡纯喜用芡实,敛肾以降冲,从而奏安冲降胃之功。张锡纯认为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为消化瘀积要药,健补脾胃妙品,脾胃、脏腑之积皆能消化,故消积助运多用之。

5 验案举隅

案1.郭智庵,常常满闷,饮食停滞,间有呕吐,大便非通利之品不行,多次服药无效,已有一年余,诊脉六部皆郁,重按无力。张锡纯治其重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全当归三钱,生鸡内金二钱,厚朴、柴胡各一钱,并嘱其待大便日行一次再来换方。后连服八剂前来换方,生赭石降至六钱、柴胡降至五分,又加白术钱半,连服十余剂遂痊愈。[2]411

解析:本案患者病机为胃气不降,症见胃脘满闷、饮食停滞、间有呕吐、大便不下。张锡纯重用生赭石为君以降胃气,佐以少量厚朴通阳,以助胃下行;又用生鸡内金解郁健胃;考虑既病年余,脉象重按无力为虚,故用生熟山药以补气健脾、滋胃助运,张锡纯认为生山药补充胃液,滋胃化食,故生熟并用,又用全当归补虚润肠以通便;恐镇降之药影响全身气化,故用柴胡升提脾气,恢复人身正常气化。后大便日行一次,减量生赭石,柴胡随之降至五分,以顺应人身正常气化,又加白术补气健脾以收功。张锡纯因机立法,因法用药,全方配伍严谨,考虑周到。

案2.姚景仁,业商,因劳心太过,得肝郁胃逆证,胃脘满闷,胸中烦热,时常呃逆,间作呕吐,大便燥结。诊脉左部沉细,右部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张锡纯为其疏方:生赭石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天冬一两、寸麦冬六钱、清半夏(水洗三次)四钱、碎竹茹三钱、生麦芽三钱、茵陈二钱、川续断二钱、生鸡内金二钱、甘草钱半。连服二十余剂,肝气已升,胃气已降,后又再拟补气健胃之剂以收功。[2]576

解析:此证因肝气郁结、冲气上逆,迫使胃气不降,而现胃脘满闷、胸中烦热、呃逆、呕吐、便结等胃气不降之症。张锡纯基于“元气萌芽于肝”,故用生麦芽、茵陈以升发肝气;用生赭石、清半夏以安冲降胃,竹茹清热降胃;以川续断补肝助肝,恢复其自然之气化,则肝气自升;生山药,二冬养胃阴;生鸡内金行瘀健胃助其化食。诸药并用,肝气升,脾气运,胃气和,从而诸症皆除。

6 结语

张锡纯基于胃气以降为顺的原则,认为胃气不降是胃痞的基本病机,但引起胃气不降之机,多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如心肺阳虚、肝脾失调、肾虚冲逆等,治疗上运用通降胃气、宣通心肺、行气利湿、升肝扶脾、纳肾降冲等法,故胃痞病症“责在五脏”,“治在五脏”。张锡纯先生博古通今,深研经典,广纳众长,汇通中西,开拓创新,为当今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留下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思路,值得后辈深度挖掘、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胃气五脏肝气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