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研究①
——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
2022-11-26孙晓玲孙晓敏
孙晓玲 孙晓敏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三年来,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效性改革研究。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实施了“433”方案,即以“四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试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手段,以提高“三率”(抬头率、入耳率、入脑率)为目标,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性”(实效性、针对性、生动性),在不断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意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本文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各大高校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于大学生而言,是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将与人终身发展息息相关的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思想观等内容为核心,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将以上教育内容全方位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法治态度等,最终由内而外地树立正确终身发展信念,健全人格。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从结构上看,新教材总体上仍然保持了2018年版的“1+6”结构,即:绪论加六章。新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有机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相关重要育人元素,积极进行教材话语创新和形式创新,进一步增强教材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因此,在专题化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既要紧紧围绕教材修订的重点,又要突破难点,结合新教材的“四新”,即融入新思想、反映新实践、回应新需求、探索新形式,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专题化教学新思路。
二、沈阳理工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研究思路
正如陈大文、程娟老师所说:“在体现思想政治深层内涵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主要支架。但是,究竟如何正确处理专题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课程体系建设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萦绕在每一位思政教师心头的永恒难题。各位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症下药式探明实践教育路径。”〔1〕为此,正确处理专题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关系,并且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内容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专题化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专题化内容设计,其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因此,在探索专题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沈阳理工大学学生实际和学校“兵工精神”特色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做到一个“遵循”,两个“突出”,三个“关键”。
(一)一个“遵循”:即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首先,统筹考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基本框架。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并宣传党的领导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是高校落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的重要教材依据。因此,在实施专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先行理解、领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全局角度统筹把握教材整体教学框架,而后在细化的单课时教学中,以新时代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的教育重任要求为标准,将“人生选择、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法治素养”等内容作为主线,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深入探析。
其次,在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规范各专题教学内容。齐冬红老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一文中指出:“专题教学实际上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方式。只是在达成这一转化的过程中,由于二者的实际差异十分分明,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求知求实的层递式转化、适切性转换,从而确保实质转化稳健、有效。”〔2〕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内容设计时,深刻领会各专题的教学重点难点,同时也要“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二)两个“突出”:一个是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是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断强调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优化的正确引领”,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视作根本。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教学设计而言,为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新思想进课堂、新内容进教材、新素材进头脑,在真正意义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题教学内容之中,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落地生根”。比如说,在理想信念部分,思政课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教师只有学深悟透,才能讲准、讲好、讲活,推动新思想入学生头脑。在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方面,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兵工精神”,充分体现了我校办学特色。作为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前身的沈阳理工大学,创建于1948年,在1960年发展成立沈阳工业学院,再于2004年获准后正式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在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签署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协议后,于2016年正式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体现共建特色、国防特色的重点院校,2020年12月,我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沈阳理工大学悠久的兵工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为我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作为沈阳理工大学立校之本的“兵工精神”,成为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现实题材。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计绪论部分专题内容时,结合专题教学指南的专题一“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挖掘辽宁省“共和国长子”和沈阳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自身优势,结合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要求,将绪论部分“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的内容设计成为“知省情,懂校史,明担当”,使青年学生在明晰自己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三个关键:即把握教学主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三个关键
首先,把握教学主旨关键: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专门提出: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做到“八个相统一”。而这“八个相统一”高度概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积累的有效经验以及对课程建设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教学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和支撑,以价值引导为核心和目标,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要解决问题。因此,在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律教学专题时,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切入,先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内涵与发展特征、运行规则,而后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等,逐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法治素养。
其次,教师主导的关键:守正创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能动反映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把握学生主体关键:了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针对性,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效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导航”,在“教”与“学”和谐互动的影响之下理解接受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理论并内化为自身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专题教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把青年大学生纳入良性教学互动中,做到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我们的教学对象是“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人,他们更加渴望被尊重和体验参与感,因此,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如何既讲出理论的高度,又要有情感的温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需要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微视频开发、课前时事大家谈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参与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结语
总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化教学研究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尝试。在教改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一个遵循两个突出三个关键”,结合各专题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深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学文化特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