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崩漏辨治心得
2022-11-26朱名宸
朱名宸
十堰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湖北十堰 442012
青春期崩漏是青春期少女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属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1]。“崩”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原文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2]
崩漏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青春期崩漏可归属于现代医学的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范畴,其发病率占全部功血的21.3 %[3],包括稀发排卵、无排卵和黄体功能不足等类型,主要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而引起,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青春期少女作为特殊群体,多由于学习紧张,中考、高考压力较大,经常熬夜、晚睡或休息不足而发病。患者早期出现轻度的月经紊乱,往往容易被忽视,常常到了病情发展严重才来就诊。崩漏严重者可造成中度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疲惫、记忆力下降,或子宫内膜病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春期少女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针对本病多采用激素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较大,远期疗效亦不甚满意。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既能有效止血,又可根据月经周期辨证施治,具有较好疗效。现将个人治疗青春期崩漏的经验简要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功血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可分为无排卵性和有排卵性功血,青春期功血多为无排卵性[4]。在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间的反馈调节尚未成熟,大脑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存在缺陷,卵泡刺激素呈持续低水平,无黄体生成素陡直高峰的形成而不能排卵,进而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酮对抗,引起雌激素突破性出血或撤退性出血[4]。
《诸病源候论》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故非时而下。”《丹溪心法》曰:“崩下由脏腑损伤,冲任二脉气血俱虚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以上内容说明在月经产生的机制中,肾气起着主导作用,为月经来潮的关键。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与胞宫相系。肾藏精,主生殖,精血互化,为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崩漏病机复杂,涉及多脏,可单独致病或相兼致病,又可互为因果,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对于青春期崩漏,临床多以肝肾阴虚、相火偏旺为主。青春期少女因天癸始至,肾气未充,肾精不足,水不涵木,相火亢盛,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溢脉外而致崩漏;且因学习压力大,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致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热扰动血海而致崩漏。青春期崩漏临床常见月经淋漓不净,或量多如注,伴头眩目晕、口舌干燥,或颜面痤疮、烦热急躁、腰膝酸痛、四肢无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
2 青春期崩漏的诊治特点
2.1 分期治疗,辨证施治
《丹溪心法·附余》云:“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治疗青春期崩漏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及“塞流”“澄源”“复旧”之法。凡骤然出血、量多势急者,当以塞流澄源治其标;出血量少势缓淋漓不净者,当以澄源之法治其本;出血停止后,则当用澄源复旧之法复其常[5]。澄源之法往往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青春期崩漏虚证、热证多,而实证、寒证少,临证时,当视病情而定,机圆法活。常喜用陈氏滋水涵木汤(海宁陈氏女科)[6]为基础方加减治之,以凉血止血、滋阴清热为主,同时兼顾调理冲任气血、肝脾肾三脏,以恢复胞宫藏泻功能。并根据患者经血量、色、质以及临床病情缓急,结合舌脉,辨证施治,加减化裁,分期治疗。陈氏滋水涵木汤由炒生地、炒牡丹皮、炒白芍、山茱萸、女贞子、炙龟板、黑山栀、炒黄芩、茜草炭、煅牡蛎、乌贼骨组成,功效主要为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固摄冲任。对于暴急血崩者、或久漏不止者,加固涩止血药以止血防脱,如血余炭、乌梅炭、棕榈炭、地榆炭、藕节炭等;若出血日久,夹大量血块者,加止血化瘀药,如三七、炒蒲黄、茜草等。血势减缓,或血止后,正本清源,调周复旧。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补肾固冲任,疏肝清肝,健脾补养气血。
2.2 正本澄源,调周复旧
2.2.1 强调补肾固冲任 “肾为先天之本”,“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李东垣《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三论》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青春期天癸始至,肾气未充,肾精不足,又因学业紧张,轻度的月经紊乱易被忽视,常常不能及时就诊,崩漏之病常迁延时久,耗血伤阴,相火妄动,热迫血行,致漏下不止,间或血崩。而肾虚往往引起肝脾功能失调。肝肾同源,肾阴虚则水不涵木,因此,治疗青春期崩漏,重在滋补肾水,固摄冲任。补肾气,养肾阴,以使肾气足,精血充沛,肾中阴阳调和,封藏功能正常,冲任得固,崩漏得止。临床上喜用炒生地、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醋龟甲等,补肾滋阴,旨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7],往往取得较好疗效。加盐杜仲、盐续断补肾固冲任则效果更佳。
2.2.2 注重疏肝清肝 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关系密切。这在青春期女子中尤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论,《傅青主女科》指出:“肝之性急,气结则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女子以肝血为用,肝脏为风木之脏,喜调达而恶抑郁,主藏血,主疏泄。青春期少女学业繁重,竞争压力大,常致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之疏泄功能异常,常使气血紊乱,气滞血瘀,冲任失司。另有肝热内扰,肝郁化热,扰动血海,迫血妄行,以致出现月经紊乱、崩漏等,因此,调治崩漏之法,注重疏肝、清肝。疏肝之法,一是重视与患者沟通,使心病得解,肝气得疏。临床中认真听取患者病情陈述,耐心开导;医患沟通充分使患者对医者充分信任,从而更好地遵医嘱、配合治疗,提高疗效。二是应用疏肝药物。治肝之法详载于王旭高之《西西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原文曰:“疏肝之法,如肝气自郁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如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此法实有经验之谈,笔者有时亦加入如柴胡、玫瑰花、玳玳花等疏肝之品,使肝气得疏,疏泄功能正常,月经调,崩漏止。清肝之法在于清肝之热、养肝之阴,笔者参照《西西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之清肝法,临床常选用柴胡、白芍、牡丹皮、黄芩、栀子、竹叶、连翘、夏枯草等,效果显著。
2.2.3 重视健脾补养气血 《血证论》曰:“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 《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云:“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为后天之本,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液,主统血。若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忧思过度,损伤脾气,脾伤气陷,则不仅导致水液停聚成湿,而且统摄失司,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致崩漏。《傅青主女科》云:“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资生。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冲任连及肝肾,隶属阳明。脾气强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肾中精气亦能得以充养。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各种原因导致的崩漏首先是经血的不断丢失,“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经血丢失的同时气亦随之涣散,伤及脾气,可致头晕、纳呆、疲劳乏力、便溏等;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乏源,更加重气血之虚,肾气、肾精来源亦不足。脾虚失统,冲任不固,加重崩漏的发生,或使崩漏复发。因此,临床中应重视顾护脾胃功能及气血的调养,常用四物汤、四君子汤补气养血,加大枣、黄芪,使气旺血充。佐砂仁、白蔻等防止滋补之药滋腻碍胃,炒白术、苍术、炒陈皮、姜半夏、茯苓等健脾利湿助运。
2.3 擅用对药,增强疗效
对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和核心部分,也是药物上升到药方的关键环节。《神农本草经》于两药配伍效应上便记载:药“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对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临床上常用以下对药来增强疗效。
2.3.1 海螵蛸配茜草 此配伍最早见于《素问·腹中论》中用于治疗血枯经闭的乌贼骨丸。海螵蛸又名乌贼骨,性味咸涩微温,咸可入血,涩以收敛,能止血,止带,制酸,止痛。《神农本草经》认为本品“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药性论》认为本品能“止妇人漏血”,可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茜草味苦性寒而入肝经,味苦可通行经脉,性寒可清热凉血,《本草纲目》谓其“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两药合用,寒温并用,一走一守,一行一涩,活血而不伤血,止血而不留瘀。用于治疗妇人崩漏、带下诸疾久治不愈者有良效。常用量为海螵蛸20 g,茜草20 g。
2.3.2 三七粉配白茅根 三七粉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专走血分,为止血要药,可用于多种出血证的治疗;因其与人参同科同属,故还具有较好的补气强壮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而多津,归肺、胃、小肠经,长于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可用于血分有热之出血,《滇南本草》谓本品“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二者相伍,一寒一温,一润一燥,一阴一阳,止中有散,补中有行。止血而无凉遏,化瘀而不伤正气,故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崩漏属于寒热者均可选用。常用量为三七粉6~15 g 冲服,白茅根30 g。
2.3.3 女贞子配旱莲草 女贞子味甘苦性微凉,归肝、肾经,本品清中有补,滋而不腻,擅长滋肾水、益肝阴、清虚热,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妇科诸疾。《神农本草经》载其“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旱莲草性寒,味甘酸,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功,《本草正义》谓其“入肾补阴而生长毛发,又能入血,为凉血止血之品。”两者相合,名曰二至丸,《摄生众妙方》称之为“女贞丹”,具有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功。主治妇人经期延长,淋漓不尽等。本药对对于崩漏属于阴虚火旺者尤佳。常用量为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
2.3.4 续断配杜仲 续断味苦甘辛,性微温,入肝、肾经。本品长于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常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所引起的胎动不安或崩漏下血等证。《神农本草经疏》认为本品“为治胎产、续绝伤,补不足……理腰肾之要药”。杜仲甘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调冲任及安胎之功,为治疗肝肾亏虚,下元虚冷,崩漏下血之要药。两药相伍,补益肝肾之功得到加强,用于治疗崩漏属于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者有良效。常用量为续断15 g,杜仲15 g。
3 病案举例
患者杨某,女,15岁,十堰市实验中学学生。2017年4月16日以“月经紊乱两年,阴道不规则流血45天”为主诉前来就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近两年月经紊乱,周期15~50天不等,经期6~10天,有时阴道淋漓出血反复不止,月经量多,色鲜红,行经时伴小腹痛、腰痛,在西医医院诊断为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并服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末次月经:2017年3月5日,出血量多,至3月13日出血量减少,淋漓出血,3月24日阴道流血稍增多,至今未净。刻下:阴道流血量多,色鲜红,小腹时有隐痛,腰酸,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诊断为崩漏。证属肝肾阴虚,虚火内扰,冲任不固。治以滋阴降火,凉血固冲。处方:生地炭15 g,砂仁8 g(后下),乌梅炭12 g,炒白芍30 g,姜半夏12 g,炒陈皮12 g,姜竹茹12 g,煅牡蛎30 g(先煎),盐杜仲15 g,盐续断15 g,海螵蛸20 g,茜草炭20 g,三七粉15g(后下),白茅根30 g,地榆炭30 g,藕节炭20 g,蒲黄炭15 g(包煎),建曲15 g,焦山楂15 g,炙甘草10 g;共7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二诊:2017年4月25日。服上方后阴道流血量减少,无小腹隐痛,乏力、腰酸好转,偶有急躁易怒,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处方:生地炭15 g,砂仁8 g(后下),乌梅炭12 g,炒白芍30 g,姜半夏12 g,炒陈皮12 g,姜竹茹12 g,煅牡蛎30 g(先煎),盐杜仲15 g,盐续断15 g,女贞子15 g,海螵蛸20 g,茜草炭20 g,三七粉15g(后下),白茅根30 g,佛手12 g,焦山楂15 g,炙甘草10 g;共7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三诊:2017年5月2日。药后血止,小腹无不适,烦躁渐消,腰酸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继予上方巩固治疗,共7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四诊:2017年5月10日。末次月经5月8日。现行经3天,量多,色鲜红,偶有腰酸及小腹隐痛,无急躁,时逢经期,感冒咳嗽,痰少色黄,质黏稠。处方:生地炭15 g,砂仁8 g(后下),炒白芍15 g,炒陈皮12 g,姜竹茹12 g,盐杜仲15 g,盐续断15 g,海螵蛸20 g,茜草炭20 g,三七粉15g(后下),白茅根30 g,炒荆芥8 g,炒白芷12g,炒蒺藜10 g,浙贝母15 g,化橘红10 g,蜜紫菀20 g,炒黄芩15 g,桑叶30 g,鱼腥草30 g,炙甘草10 g;共7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五诊:2017年5月18日。药后行经5日即净,咳嗽咳痰痊愈,无腰酸,无腹痛,二便调。后以陈氏滋水涵木汤随证加减治疗1个半月,随访至今,患者月经规律,崩漏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为青春期少女,天癸始至,肾气未充,肾精不足,冲任虚损,不能制约经血;崩漏日久,失血较多,阴精亏损;肝肾阴亏,相火妄动,热迫血行,导致经乱无期,经血妄行,故出血量多,淋漓不净;漏下不止,气血亏虚,以致倦怠乏力;经血不止,气血亏虚,腰府及胞宫失养, 故腰酸、小腹隐痛;肝肾阴虚,虚热内扰,肝阳偏亢,故急躁易怒。先予以陈氏滋水涵木汤滋阴降火,凉血固冲,治病求其本,同时应用炭类药物加强止血作用,使诸证好转,相火得除,肝火得清,冲任得固,故崩漏血止。后又兼表证随证加减治之,表证除,继以陈氏滋水涵木汤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塞流,佐以补肾固冲、健脾助运之剂以澄源、复旧,固本善后,则患者行经规律,乃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