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1型糖尿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2-11-26王蓉蓉宫雯雯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药剂科北京100853
王蓉蓉,宫雯雯(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药剂科,北京 10085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6岁,主因 “高血糖11个月,多饮多尿3个月”于2021年6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20年7月体检发现空腹血糖6.1 mmol·L-1,无症状,未予重视。2021年3月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多饮、多尿、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并停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院外用药,具体用药信息不详)。患者随机血糖28.6 mmol·L-1,HbAlc 7.5%,尿常规:葡萄糖4+,酮体3+,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127.8 mg·g-1。予以口服降糖药与注射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降至8.0~9.0 mmol·L-1。院外规律应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8 U,三餐前)和德谷胰岛素注射液(22 U,每晚),空腹血糖降至3.7~15.0 mmol·L-1。期间加用阿卡波糖片,发生低血糖后停用阿卡波糖片。既往史:右侧腮腺鳞癌(pT2N0M0 Ⅱ期)9个月余,行右腮腺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叶切除术及放疗,于2020年11月18日至2021年3月4日期间行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6次。无糖尿病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2021年6月18日以“糖尿病、腮腺肿瘤术后”收入内分泌病房。HbAlc 9.2%、糖化血清蛋白357.2 μmol·L-1、尿糖定量试验(24 h)37.8 mmol·L-1、24 h尿UFC 543.8 nmol·(24 h)-1、尿酮体3+、糖尿病相关抗体GAD、IAA、IA-2Ab和ZnT8全阴性。馒头餐实验:空腹血糖18.9 mmol·L-1,餐后2 h血糖30.1 mmol·L-1;空腹和餐后2 h C肽均小于0.01 ng·mL-1,胰岛素均小于0.2 mU·L-1。肿瘤标志物CA19-9 40.80 U·mL-1,LDL-C 2.68 mmol·L-1。
诊治经过:患者血糖28.6 mmol·L-1,尿酮体强阳性(3+),C肽水平低于检测限,首次测定HbAlc 7.5%,且与暴发性T1DM的胰岛素相关抗体常为阴性特点相一致,考虑将其诊断为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1]。治疗如下:1)停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院外已停药);2)起始给予胰岛素治疗以及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联合应用胰岛素泵(00:00~03:00,0.4 U·h-1;03:00~20:00, 0.7 U·h-1;20:00~24:00,0.4 U·h-1)与盐酸二甲双胍片(250 mg,tid)。排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LDL-C 2.68 mmol·L-1,考虑到糖尿病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qn)。3)评估患者有无其他PD-1抑制剂相关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患者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肾上腺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评估为无其他PD-1抑制剂相关内分泌系统irAEs,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
2 讨论
暴发性T1DM是PD-1抑制剂导致的内分泌系统irAEs之一,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等特点。随着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适应证的扩大[2],该药导致的暴发性T1DM报道也逐渐增多,了解该疾病特点与机制对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 关联性评价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3]:1)患者使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约4个月余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用药与不良反应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性。2)暴发性T1DM符合PD-1抑制剂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3)患者经停药与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患者胰岛功能通常会被迅速摧毁,因此停药后高血糖症状不会好转与减轻,需及时启动降糖治疗防止危及患者生命。4)患者未再次使用该药。患者无糖尿病史,发生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具有时间关联性且具有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的典型特征,因此判定患者出现的暴发性T1DM与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的关联性为 “很可能”。
2.2 特点与机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相关T1DM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晚,平均发病年龄约66岁。这可能与癌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有关,而与ICIs本身无关。2)病情发展迅速。由于免疫激活过度导致β细胞急性丢失,因此患者血糖常迅速升高,而HbA1c水平只有轻微升高[4-5]。3)胰腺分泌的C肽在高血糖症早期检测不到[5-6]。4)疾病发作前,影像学结果示,胰腺先肿大随后减小[4,7]。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作为其中的一种,除了具备上述特点,其病情更加迅猛,也更加危险。
一项持续6年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显示[5]:在接受抗PD-1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治疗的患者中,有近1%患者发生T1DM。发病中位时间为6.2周,时间范围跨度大,为1~52周。应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导致暴发性T1DM的相关报道较为少见[2,8],对应的暴发性T1DM发生率未见统计数据。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1)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大多数HLA纯合子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最常见的是携带HLA-DR4等位基因[5]。PD-1和PD-L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MUC1的表达也与该病易感性相关[9]。2)存在内分泌功能障碍[10]。3)存在胰岛自身抗体。据统计,目前有49%患者的胰岛自身抗体为阳性,其中GAD65自身抗体最为常见,约占45%[4]。4)联合免疫治疗[11]。本例患者既往空腹血糖偏高,存在内分泌功能障碍危险因素,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
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4,12]显示,ICIs相关T1DM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相关,尤其是与PD-1/PD-L1介导的胰岛免疫耐受性的破坏相关 。PD-1抑制剂在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抑制的同时,也可能解除自身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从而激活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激活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进而破坏β细胞[13]。有研究[14]发现利妥昔单抗可以阻止T1DM发展,其机制为该药与B细胞表面CD20抗原相结合,促使B细胞凋亡,从而阻止T1DM的发展。上述研究结果均提示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的发生很可能与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2.3 治疗与监护
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需胰岛素终生治疗[15-16]。目前尚无研究证明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或逆转任何一种ICIs相关T1DM[17]。虽有研究发现,利妥昔单抗可以抑制T1DM的发生[14],但不清楚它能否有效逆转PD-1抑制剂相关暴发性T1DM。对于已经发生胰岛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ICIs治疗方案。本例患者目前已因治疗引起血糖异常而停用免疫治疗,改用放疗。但患者免疫组化结果为:PD-L1(22C3)(CPS:25%),预示对PD-1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建议待患者血糖平稳后,如有需要可考虑重新启用PD-1抑制剂进行治疗。
包括PD-1抑制剂在内的ICIs均有可能引起暴发性T1DM,建议医务工作者在使用ICIs时应做到“早排查、常监测、勤沟通”。1)排查患者,重点关注。在患者接受ICIs抑制剂治疗前,医务工作者应关注患者是否具有危险因素,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内分泌指标的随访。2)血糖水平,常规监测。在治疗期间需常规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18]。3)详尽宣教,及时沟通。医务工作者需要做好患者宣教,提高患者自我监测能力,争取早发现,早诊治[19-20]。
综上, ICIs相关T1DM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尤其是暴发性T1DM,若未及时诊治,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ICIs相关T1DM应受到临床关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