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法治国铁建设
2022-11-26修长昆
修长昆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法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法治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推进,紧密结合中国法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鲜明时代特点、严密逻辑结构的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遵循历史规律,吸收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继承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法治中国化的有益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也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过往几十年的基层历练和实践锻炼。
(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从国家诞生那天起就有法律,国家就是依据法律建立的,中国现存记载最早的法律是夏朝的禹刑,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最受统治者喜爱。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唐朝的《唐律疏议》《开元律》、宋朝的《宋刑统》、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大清律》。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也有自己的法律,如民国成立时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民党统治时期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等。中国各时期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都有其依据,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其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从法哲学的高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精神,主张人类社会最终必将是法治社会。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法律的制定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但是在文革中法治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在创新中发展了依法治国理论。强调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完善制度限制公权力的行使,维护私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建设需要。从小平同志的十六字方针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有益成果,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艰苦磨砺和从政实践的不断探索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得益于习近平过往几十年的基层历练和实践锻炼。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就提出要对黑恶势力严以防范,这和近期中央开展的政法教育整顿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就是要打击黑恶势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宁德,他强调民主问题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加以解决,以法治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推动“法治浙江”建设,提出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必须坚持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必须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法治浙江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对推动“法治浙江”建设做出多方面探索,从建设“法治浙江”到建设“法治中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法治要为改革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全方位的部署。党的十九大之后,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难题,从制度设置上予以回应,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精髓
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必须掌握其理论精髓。对于其理论主题通过梳理归纳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的整体。
(一)宪法至上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首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讲: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国家意志的最高外在表现形式,在国家法律位阶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级,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矛盾相冲突。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也是最严格的,只有全国人大才有权力做出修改和解释。因此,遵守法律首先要遵守宪法。为了弘扬宪法精神,加快推动宪法制度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不少生动的法治实践。2014年将法制宣传日这一天列为国家宪法日,2015年确立了宪法宣誓制度,2017年修正通过国歌法,201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2020年修正通过国旗法。这都是从刚性制度设置上推动宪法实施。中国宪法要推进,不仅要有刚性制度设置,应该还有柔性制度的推进,要形成一个国家的宪法文化。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历史陈列馆在杭州开馆,可以近距离感受五四宪法的制度设计,形成尊崇宪法的良好氛围。树立法治权威,特别是树立宪法权威,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宪法的尊崇感和敬畏感,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二)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讲: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坚持人民至上首先是由党的宗旨所决定的,党领导之下的法治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其次,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运用法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最后,是由法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法律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从党的宗旨、国家性质、法律属性都决定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必须运用法治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在人民群众权利受到侵犯时法律能够提供保障,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法治建设全过程。
(三)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讲: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法律就是一个天平,要做到双方不偏不倚。这与塔西佗陷阱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为人民办实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和人民为敌。因此,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将其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司法的公平正义,司法不公会使法律的公信力受损。因此,要公平公正对待人民群众法治建设的诉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每一个案件的审理都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切实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相信法律、信任法律,才能切实加快法治实施。
(四)德法结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中国建设既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还要提高全民道德自觉,因为法律从诞生那天起就和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治是他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道德是自律,依靠公民道德修养的提高自觉遵守。依法治国就是发挥德治和法治的作用,一强、一软双向发力,让二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法治建设犹如灯塔,若塔倒灯熄国家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德建设如同堤防,若崩溃滑坡就会失去发展的底线。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发挥二者的各自优势,把二者的合力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够取得实效。
(五)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讲: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最大区别。离开了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推进。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别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难题,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更要有一个强有力领导主体保证其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历史和事实证明能够担此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从中美关于政党、国家和宪法法律关系的对比来看。美国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1791年成立民主共和党,1800年政党制度建立,美国是以宪法为纽带建立起来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政权,1949年成立新中国,废旧法、立新法,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新中国是以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中国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和巩固改革发展成果,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依法治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保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保持法治建设的方向不变、旗帜不改。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法治国铁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国铁提供了思想引擎,必须将其贯穿到铁路安全生产、运输经营、改革发展始终,着力构建健全的法治工作体系。
(一)健全铁路领导责任体系
完善国铁现代企业制度,梳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职权,优化决策程序,完善铁路领导责任体系。健全落实国铁企业党委会工作规则和议事规则,明确党委会决定重大事项清单和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铁路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发挥董事会的职能定位作用,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充分发挥外部董事参与决策防范风险的作用,提高董事会决策质量。明确经理层在铁路企业改革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依法明确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原则、管理机制、事项范围、权限条件等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经理层经营管理作用。总之,适应法治化市场化要求,结合铁路实际,形成权责界面清晰、决策流程规范、管理高效的公司治理法治化运行机制。
(二)健全铁路依法治理体系
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底线思维,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将法治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首先,全面加强依法决策。依法决策是依法治企的源头性、关键性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倡导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开展法律论证,明确论证范围、论证方式,提高论证效率和论证质量。探索建立重大决策法律风险处理反馈制度,实现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工作的闭环管理。其次,深入推进依法经营。坚持以法律为遵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运输服务、铁路建设、物资采购、劳动用工等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杜绝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维护铁路、旅客货主的合法权益。规范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合同管理质量,开展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推进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形成具有行业特点、铁路特色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范经营法律风险。最后,依法处理各类法律纠纷。集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持依法维权、主动维权原则,集中开展安全领域主动维权活动,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同时,开展风险债权维权活动,维护企业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铁路合规管理体系
加强铁路合规制度建设,开展合规审查与考核,将合规要求嵌入铁路各岗位职责和全业务流程,防范铁路安全生产、运输经营过程中合规风险。健全法治国铁合规管理体系,必须完善由党内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运输技术规章三大体系组成的铁路制度图谱,全面形成公司法人治理机制。首先,完善党内规章制度。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根据党内法规体系建设要求,对铁路系统党内规范性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动态增补修订,形成党内法规制度规范长效机制。促进国铁企业党内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其次,建立健全铁路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理顺铁路经营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经营管理制度合法性审核机制建设,规范流转程序,加强审查结果运用。最后,持续完善铁路运输技术规章体系。按照规章的类别划分,按年度制定实施铁路运输技术规章制修订计划,实现各项运输技术规章动态完善、精准有效。
(四)健全铁路工作组织体系
牢牢把握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铁路事业的要求,大力提高铁路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工作能力,打造一支重事业、懂铁路、精法律的法治工作团队。首先,建立专业型铁路律师队伍。区分铁路运输、铁路建设、安全管理、经营开发等不同领域,分专业建立铁路律师库,逐步培养一批专家型法律人才。其次,培养数量充足的法律人才。针对国铁集团法律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素质并举,开展队伍专业素质培训,尝试组织铁路律师参加经营管理业务培训,为法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最后,健全完善法律人才成长机制。针对法律人才流失问题,以留住人才、提升素质为目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拓宽法律人员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