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价值、逻辑与路径
2022-11-26陈松友徐金梅
◎陈松友,徐金梅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1]。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发展到大、由弱转变为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可以说,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既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多个维度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明晰其生成逻辑并探寻其实践路径,从而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增强管党治党实效。
一、价值定位: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2]。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需要
先进性纯洁性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413,他们追求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这样的建党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坚持远大理想、坚守初心使命,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团结带领人民开展伟大斗争、创造伟大成就、实现伟大飞跃,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但是“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4]。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的执政地位也不是一朝选择、百世不易的。“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陷入僵化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之中,那么必然会导致失败。
当下,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党必须筑牢思想根基、把住前进方向,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那么,这就需要同时抓好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使广大党员将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自觉,又重视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规范党员行为举止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党员干部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换言之,需从思想上制度上一柔一刚同向发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
顾名思义,执政党就是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否。只有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反之,“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5]。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就是为了解决“本领恐慌”,从而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不断夺取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胜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无数的挑战。具体而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的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党在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所面临的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所肩负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所面对的风险挑战之多、所涉及的矛盾问题之尖锐、所触及的利益格局调整之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机遇与挑战辩证统一的复杂性特征,长期存在于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同时,党自身也面临着危险和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尖锐地摆在眼前,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十分严峻。因而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既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不放,也强调突出制度规范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思想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发挥思想教育和制度规范的合力作用,增强管党治党的实效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此,党才能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可以说,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6]。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武器。“在一个日益壮大的工人政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7]。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必然会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袭,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党员也有可能腐化堕落。因此,必须坚持使用“自我革命”这一武器,敢于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勇于冲破禁锢、善于自我净化,才能保证党组织的肌体健康。应当认识到,“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8]。因而无产阶级政党在开展“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必须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将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内在地统一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才能赋予无产阶级政党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正因为党始终能够正视自身,时刻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直击积弊、刮骨疗毒,不断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坚持打磨和锤炼自身,才能一次次从挫折和失败中奋起,使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党要克服艰难险阻、应对危机考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以防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加强思想建党、不断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上下,才能使党员干部在自我革命中更好地做到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减少“思想滑坡”问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坚持制度治党,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为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保障与遵循,才能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因而既要从思想上改造广大党员的主观世界,使其坚守“两个确立”、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使其能够保持政治本色、不忘初心使命,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又要持续推进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扎紧制度的牢笼,通过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形成权威性和约束力,从而提高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化水平。
二、逻辑理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这一治党强党重要举措的提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立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立足丰富的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诉求。可以说,在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理路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要想更好地理解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深层意蕴,需要对其追本溯源,梳理其产生发展的理论逻辑。实际上,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未明确提出和使用过“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等具体概念,但他们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这成为当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
1.以先进的思想理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认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进行思想建设。党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才能成为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从思想上建党的相关理论观点,他们认为,要想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而领导人民推翻旧统治、使人们从被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就离不开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9]。列宁在建设布尔什维克党时,一再强调思想理论武装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10],因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统一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之下。并且,列宁还对“灌输论”这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提出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的先进知识,使其明晰自身的性质和使命。
2.以制度法规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11]。在他们看来,在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之初,便应当及时制定党的纲领章程,通过党纲来引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实际上就包含了大量的组织原则和制度规范,对于后来无产阶级建立政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如选举制、任期制、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等制度规范,这既对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减少党内宗派组织和分裂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列宁结合俄共(布)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制度建设的观点和原则具体化,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党学说。列宁认为,制定党的章程是党组织的首要工作,“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12]。列宁也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完全自由,同时又必须成立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13]。此外,他也明确指出应当坚持和发展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党的监察制度、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和完善党的制度等等。
由上可知,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建设的先导性功能和思想引领作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一致、行动一致、步调一致,制度化水平则决定了党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论述,奠定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逻辑: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承续发展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自建党以来,党始终坚持以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保持生机活力、保证肌体健康、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实际上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所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通过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提升党的组织力、凝聚力以及战斗力。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转向了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井冈山地区,随着革命重心的转移和革命道路的转换,党员的成分比例产生了巨大变化。“从全党看,大革命后期(五大时),工人出身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农民占百分之二十,知识分子和其他占百分之十五;而到一九二八年夏季(六大时),农民出身的党员所占比重上升到百分之七十六点六,而工人出身者仅占百分之十,其他占百分之十三点四”[14]。这导致了党内混杂着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于党的团结统一、革命队伍的行军作战十分不利。因而,为了解决这一“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15]94,毛泽东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中提出要通过有计划的党内思想教育,来纠正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15]78,着力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坚定党员的政治立场。此后的延安整风运动,更是一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极大推进了党的思想建设。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条件异常艰苦、斗争环境十分险恶,党还是较好地回答了“党员来源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党的先锋队性质”这一问题,思想建党这一原则得到了确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党中央继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以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坚持从思想上建党。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解决党内思想问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早早将制度建设提上了日程。早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党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就被提了出来,要求党员“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16]。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有了明确的组织纪律。其后,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并在《关于共产党组织章程的决议案》中第一次详尽地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七条原则。此后,在多年的革命实践中,党内通过了多项法规、党章也几经修改,以严格的纪律保证了党能够具备统一意志、实现统一行动,能够组织起来形成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制度建设在这一阶段呈现出积极探索与曲折发展的特点。党中央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关于处分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批准权限和手续的规定》《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等党纪党规,强化了对党员干部的制度化管理,但是,由于受到“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党的制度建设逐渐陷入曲折停滞的困境之中。改革开放后,制度治党重新走上正轨。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7]。《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颁布进一步健全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一直是被作为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任务来完成的。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长期以来重视思想建设所带来的理想信念、战斗意志、斗争精神,也离不开制度建设所带来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实际上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是对党的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三)时代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诉求
经过长期的奋斗与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乘势而上,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要实现的是全领域、全层次、全方位的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国之治”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谱写新篇章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了现实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所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所面对的挑战更艰巨、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更棘手。就国际形势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商品、服务、人员等要素的跨境流动被严重阻碍,各国发展规划被迫中断和调整,部分国家和地区内部治理失序的可能性增大;疫情放大了国际社会中的既有矛盾,削弱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催生着新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体发展不平衡等,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全面深化改革不充分、科技发展不充分、民生工程发展不充分等。就党内形势而言,党内尚且存在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等思想仍然残留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多样、实现难度大、需要统筹协调的关系多,对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抓住机遇、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就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彰显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只有坚持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将党内集中教育作为加强思想建党的重要抓手、以集中性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思想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制度认同、不断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补足精神之钙、守住为政之本。只有坚持完善党内法规、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严惩贪污腐败、集中整饬党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增强反腐败工作主动性系统性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管党治党中的宽松软状况、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总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思想建党重思想引领,是内在软约束,为制度治党奠定基础与前提,缺少了思想理论的引导、制度治党就会迷失方向;制度治党重行为规范,是外在硬约束,为思想建党提供约束和保障,离开了制度法规的支撑、思想建党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二者共同部署、一体推进,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路径探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8]94。只有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密切结合,使其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达到从严治党的最佳效果。那么,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如何同向发力?那就是既“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18]95。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落实,从而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引领方向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政治属性是政党各项属性中首要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第一位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9]48。因此,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发挥其统筹引领作用。
1.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是某一历史阶段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是党根据当下主要矛盾所提出的总路线、总任务,它决定了这一时期党的行动方向。在党的历史上,政治路线对于党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20]。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应当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通过党的思想建设,使全党上下加强政治意识,能够做到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信仰、坚守政治规矩,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政治路线上来,使其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同时,党的制度建设也不能脱离政治路线的基本要求,要以制度的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约束和督促,使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并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2.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必须坚定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那么,为发挥政治建设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中的统领作用,应当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既要引领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引领党员干部把握和跟进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党员干部响应和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使其做到理论上清醒、思想上看齐、行动上跟进,又要坚持党中央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统筹谋划审议部署,坚持将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在制度层面将“两个维护”“两个确立”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树立导向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明确其价值导向,才能为其实施与推进提供正当性和有效性。党来自人民,代表着人民并且服务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铸就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鲜亮底色,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政治品格”[2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才能使党不走“歪路”、不走“邪路”。
1.要将“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态度贯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始终。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便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使命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坚持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开展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时,必须铭记人民史观、突出思想教育和制度设计中的人民利益导向。既要在进行理论研究、寻求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在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以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为目的,在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追求,又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制度建设为人民、使各项法规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2.要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成果交由人民来检验。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过程中,要坚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原则,不仅在思想上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于心,在制度上要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外化于行,还要注意将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成效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22]。党是回答时代问题的答卷人,人民就是对答卷结果进行评判的阅卷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成效如何,人民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真正做到以制度管党治党强党,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的原则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切实保障人民利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才算真正取得了成果。
(三)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筑牢根基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23]。也就是说,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只有抓牢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其组织性纪律性,使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保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1.应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只有构建完善的基层党组织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实效性。因此,其一,要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科学有效,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大大减少钻空子和打擦边球的机会。其二,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监督职能,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其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其用权得当、工作到位。其三,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机制,以提升基层党员工作能力、调动基层党员建言献策和投身事业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
2.应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4]。同样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能否顺利推进,关键也在于人。因此,要提高选人用人的门槛,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好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准入的关口;要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提高能力素质”贯穿基层党组织干部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要完善基层党组织激励保障制度,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19]51,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应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以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只重视组织力执行力而忽视政治功能的彰显,也会造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短板。并且,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思潮的传入与冲击等都使得基层党组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不纯洁、立场不坚定等情况,同时部分党组织党员管理不够严格、服务群众不够到位,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在“打基础”“补短板”以及克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同时,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抓好理论教育、认真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并通过完善主题党日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党支部基本工作制度,引导党员干部爱党爱国。
(四)坚持建立健全配套机制,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提供保障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举措,必须有一定的配套机制来对其进行辅助、为其提供保障。可以说,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配套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党的建设具体实际。
1.应当构建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具体成效必须通过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来体现。考评机制的缺位不仅容易造成布置任务和完成任务的双方都出现形式主义和随意性问题,也会导致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上真正落实到位和取得成绩的党员干部得不到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将党员干部关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具体落实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专门的规章制度减少考核评价的客观性较弱、随意性较强、目的不明确等问题;有必要明确考核主体,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效率低下、党员干部迎考负担重等弊端;有必要科学设定考评指标,既突出考核重点又明确权重配比,既注重思想道德考察又注重制度观念考核,既奖优也惩劣。
2.应当完善相应的问责机制。“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和基本共识。党内问责制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支撑,而且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在问责制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25]。因此,为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得到保障,有必要制定责任清单,提高问责精准性,减少扯皮推诿和不作为,以事前明责的方式督促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有必要明确问责主体,确定“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26],一旦出现问题,就要按照职责权限实行责任追究;有必要在问责制和容错制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以便一同发挥反向激励和正向激励的有效作用。
3.应当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27]任何公权力的运行都应当受到监督,只有坚持以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的方式开展监督工作,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才能顺利推进,在实行过程中的宽松软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坚持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并下力气抓好抓紧制度的落实,对各级党组织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过程加以制度的约束,以增强其执行力、提高其规范意识;有必要灵活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将党内监督、党际监督、社会监督等相结合,共同发挥监督作用;有必要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不断推动监督方式与时俱进,如构建网络监督机制、发挥网络监督的独特优势、提高监督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