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路发展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022-11-26杜琳琳
杜琳琳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北京 10007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怀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持之以恒地用现代化尺度丈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在此征程中,中国铁路在艰难中起步,从弱小到强大,从追赶到领跑,从争气路到复兴路,成功折射出国家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崛起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总体表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铁路建设在实现这五大目标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为满足大规模人口出行提供支撑
中国有14亿多人口,每年都上演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不断满足大规模人口出行需求,中国铁路自建国之初就在党的领导和部署下,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从2.2万公里到如今突破15万公里,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一步步将人们对美好出行的愿望变成现实。
1.路网建设规模化是最大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百废待兴,运营里程少,建设基础薄弱,且近半数铁路接近瘫痪状态,根本无法满足百姓出行需求和助力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国家现代化战略引领、实事求是的中期发展规划和短期目标,擘画铁路发展蓝图,配置运输资源,中国铁路展现出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铁路建设吹响了新号角,连续6年保持每年8000亿元以上投资,铁路网逐步覆盖99%以上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铁路规划蓝图,到2035年,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路网将遍布全国,连通中等以上城市、交通枢纽、港口、货物集散地,并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
除了最完善的铁路网,我们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超过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联通了全国94.7%的百万级人口大城市,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按照铁路规划蓝图,到2035年,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7万公里,高铁网络将覆盖连通所有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50万以上的中大城市,使3小时高铁圈成为现实,相邻省市通勤成为日常。
2.运输服务水平提升是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铁路为人民”,这句话就是铁路人矢志不移的初心,是中国铁路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的宗旨目标。从1亿人次到超过30亿人次,中国铁路运输经济指标、运输安全指标持续处于世界前列,客运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和周转量等稳居世界第一。从35公里到350公里,中国铁路运输时速提升10倍,既见证了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工作生活模式。借助高铁网形成带来的便捷,人口密集的特大、超大城市及周边城市群紧密联通,1~2小时的城际交通圈将产业、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领域统筹规划,使优质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百姓,构建出区域协同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铁路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技术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智能化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情况下,我国高铁的平均票价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仅是其他国家的30%左右,属于普通人都可以乘坐的日常交通工具。可以说,中国铁路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出行满意度、幸福度显著提升的过程。
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铁路作为互联互通的重要交通工具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有效地将960万平方公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聚集在同一趟“列车”上,共同驶向幸福的远方。
1.编织民族团结新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并乘坐拉林铁路时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要求,致力于提高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八省区的铁路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建成铁路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了6000公里。西部铁路网络如今已具有更高的通达度、更好的畅通性,显著改善了沿线各族人民的出行条件,促进人员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多条东西主干线的贯通使民族地区与其他相对发达地区有效连接起来,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新引擎,为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纽带。
2.贡献精准扶贫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少数人享有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总量的现代化,更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加强贫困地区铁路规划建设、优化运力配置,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在满足大城市“快节奏”的同时,也满足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对“慢生活”的需求,持续开行低票价公益列车精准扶助,体现了发展“以人为本”的情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铁路的扶贫工作也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进行转变。一方面,运用铁路平台拓展贫困地区的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12306网站、快递商城以及各车站扶贫产品直销店的渠道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利用扶贫专列打通物流渠道,将滞销的“山货”点对点销往需要的地方。全面打通线上线下销售场景,铁路承担起国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脱贫攻坚新模式。
三、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书写典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铁路产业工人始终秉承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成为我们党最忠诚最可依靠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铁企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足战略大局、找准定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1.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国铁企业历来在党建工作上有传统优势,始终积极贯彻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将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这两个关键,作为国铁企业的“根”和“魂”。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培养造就理想信念坚定、技术业务精湛、勇于担当奉献的新时代铁路产业大军,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抓党建。通过高质量推进党建工作,我们打造出一批批过硬的党委领导班子,有效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极大地推动了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不仅将铁路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更使抵御内外部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质量。随着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安全出行、快捷出行和智能化交通的需求显著提升。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化、差异化需求,近年来,铁路部门不断丰富铁路运输产品品类、提升服务质量,开行多条旅游专列和文化专列,充分发挥了服务大众交通的作用。以北京局集团公司为例,一方面,在建党百年之际成功开行多条省际旅行线路,包括红色文化旅游专列,新疆“京和号”援疆和“心连心·京藏号”援藏等多趟特色旅游专列;另一方面,面对城市内居民节假日期间个性化、差异化出行需求,积极打造“坐着火车游北京”旅游品牌,推出“穿越地下直径线、览京通古韵情”文化之游,以及“漫游画廊,品味京张”京张老站游等文化旅游专列。通过供给侧改革,使铁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得到不断扩展,探索出火车与旅游景点的结合、火车与各种文化结合的有效手段,不仅发挥了铁路行业优势,更开拓了市场、服务了社会。
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就成为题中之义。铁路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具有生态友好、节能清洁、集约高效等独特优势,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绿色交通骨干作用。
1.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一路当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铁路建设聚焦绿色发展,坚持以“连起来、厚起来、茂起来、美起来”为目标,持续打造沿线绿色景观。“哪里有火车经过,哪里就有绿色出现。”绿水青山之间,一列列火车穿梭而过,绘制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廊”。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工程,也是铁路绿色建设的新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藏时特别强调,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铁路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川藏铁路建设要坚持“绿色施工”的指示,充分借鉴青藏铁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最大限度地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最大限度地保证野生动物正常活动不受影响,努力走好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2.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持续发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低碳出行也成为未来趋势。铁路从蒸汽、内燃再到电力机车的动力升级换代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清洁能源运用的不断探索和革新历程。“十三五”期间,我们努力发挥好铁路绿色交通的优势,积极响应交通运输部提出的降碳、减排号召,推进“公转铁”“多式联运”“散改集”等更加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运输方式进一步落实。同时,着眼自身、主动创新,努力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为此,铁路部门推出“门到门”“站到站”“站到门”等多种货物运输方式,为市场和货主提供更加快捷环保的运输服务。同时,推出电子客票,鼓励内部通过小发明、小创造等节支降耗,可以说铁路适应低碳发展的每一步具体行动都是在可持续发展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五、为走和平发展道路贡献力量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外在集中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铁路积极发挥作用,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搭建了畅通路、富裕路、幸福路。
1.高铁“走出去”提供合作新方案。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力,这些优势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也为我们“走出去”奠定了基础。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前,中国就先一步提出高铁“走出去”规划和方案,无论在非洲还是在东南亚,无论是建成投产的亚吉铁路还是刚刚开通的中老铁路,铁路修到哪里,“一带一路”就延伸到哪里,为沿线各国合作共赢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高铁再一次成为搭载“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方案”走出国门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通过交通优化带动人员、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带动贸易、产品交易更加顺畅,为人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提供了新方案、新渠道。
2.中欧班列刻画中欧大陆“同心圆”。服务“一带一路”,中国铁路持续探索创新,搭建多种合作媒介和平台,中欧班列国际物流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在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经济下滑、局势不稳定的形势下,中欧班列凭借成本低、时效快和运输量大的优势逆势上扬,运营网络加速扩张。2021年,中欧班列发挥战略通道作用,全年开行达到1.5万列,同比增长22%,并已实现欧洲23个国家、175个城市的互联通达。未来,中欧班列的稳定开行仍将持续为推动全球物流体系发展、确保产业供应链畅通以及复苏疫情创伤下世界各国经济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
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同时也鲜明标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中国铁路人将继续秉承“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时代使命,以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为己任,奋勇当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的先行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