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022-11-26黄敏活

今日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保护性肺泡

黄敏活

(平果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百色,53149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及双肺浸润性阴影,其发病机制为肺部炎性细胞浸润造成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泡上皮屏障破坏后增加肺泡血管内皮渗透性,目前临床并无明确病因,因此治疗难度较大[1]。新生儿多在出生4~12h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合并临床其他围生期疾病,因此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及病情更为严重,临床治疗难度更大,目前有效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临床病死率已经成为临床研究重难点之一。通过临床学者的不断研究[2],将纠正缺氧、降低肺动脉高压、治疗原发病为主要治疗原则,并通过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将呼吸支持、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等对症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运用至临床治疗中。本文现针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进行分析,主要综述内容如下。

1.呼吸支持

1.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3],机械通气虽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有效的方式,能够尽快纠正患者缺氧状态,改善器官生理功能,但由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病变存在不均一性,此时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可造成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为降低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发生率,针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避免肺过度扩张、避免或尽量减少周期性的开闭肺泡为原则,在采用机械通气改善低氧血症的同时,降低或避免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及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从而降低患儿病死率,常见方式包括定压通气及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临床学者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发现[4],应将通气潮气量设置在≦生理潮气量范围内,因此针对不同呼吸系统顺应性的患者,潮气量设置也有所不同,呼吸系统顺应性较好的患者潮气量应设置为5~8ml/kg,呼吸系统顺应性较差的患儿潮气量应设置为3~6ml/kg。但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5],尽管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治疗,但发生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风险仍较高,因此临床提出了“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1.2 “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主要包括超小潮气量通气(≦4ml/kg,一般维持在2~4ml/kg)、平台压≦20~25cmH2O、高呼气末正压维持肺复张等,通过进一步降低气道压、防止气压伤,起到减少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发生风险的作用,具有良好的肺保护效应。但临床学者在应用中发现[6],“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保护肺部的同时,受到极低潮气量的影响,可诱发高呼吸频率通气、呼吸性酸中毒、高呼气末正压通气等,而通过体外膜肺氧合可解决“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中的二氧化碳潴留及其衍生问题。

2.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多被应用于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无效后的患儿,是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最高等级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及人工肺和人工心脏,通过提供给患儿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起到维持患儿生命的作用,可实现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超保护性机械通气,支持患者早期自主呼吸,同时能够降低肺通气需求,为肺部提供休息时间,从而便于肺功能恢复。根据相关报道显示[7],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败血症方面的成功率分别为94%、77%、84%及73%,表明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3.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多功能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在维持肺泡结构稳定的同时减少肺泡内及肺间质组织液生成,从而起到预防肺水肿的作用,对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见的天然型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固尔苏及珂立苏两种,固尔苏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为牛肺表面活性物质。邓忠红等人经过研究发现[8],固尔苏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患儿康复。同时有资料指出[9],将固尔苏与珂立苏联合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可有效降低气胸、肺炎、肺出血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缩短患儿治疗时间,促进康复,有效改善平均气道压、血气指标及氧合指数。

4.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

4.1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主要指在患者无法正常摄入饮食或获取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肠内、肠外等途径为患者提供或补充维持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在保护脏器、减少并发症、控制感染及促进机体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根据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研究显示[10],早期建立少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有利于肠道菌群建立的同时还能满足患儿生理代谢需要,具备增强肠道耐受性、维持肠道功能及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原因。

4.2 液体管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早期治疗时需采用大量液体复苏,起到预防及减少高通透性肺水肿发生的作用,但在为患儿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时需注意既能提供末梢器官灌注又不增加肺水肿的风险,同时液体超负荷会造成患儿病情恶化,因此如何解决液体超负荷是液体管理的关键。通过分析相关研究发现[11],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限制性液体管理能够减少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

5.小结

目前临床为提高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将其中部分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且获得了显著疗效,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史上一大进展。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发现,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为机械通气,其中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优于“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但其仅适用于仅“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无效的患儿,因此临床可针对不同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也可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来起到治愈效果,目前临床常见的为固尔苏及珂立苏,这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来源于猪、牛肺表面,但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展,临床可从不同动物机体内提取出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而在患儿治疗中,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为患儿提供充足营养的同时能够促进其康复。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保护性肺泡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