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2022-11-26陈一竹
■陈一竹
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人们更加关注医学科普了。一些时常网上冲浪的人,可能已然成为“半个医学专家”,说起近期全球爆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也是头头是道。我们看到,医学科普领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活跃的时代。
由于疫情,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空前关注,加上对前往医院的种种顾虑,于是纷纷转战线上,查找资讯或线上问诊。腾讯曾发布一组数据:2020 年年底至2021 年第一季度,大约92%的互联网网民看过医疗健康类资讯。
当然,除了疫情的影响,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使医学知识的普及更加高速、更加深远。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线上问答、直播、图文等方式,尽情学习、了解想知道的医学知识。譬如今天上午某大学出现了霍乱疑似病例,下午关于霍乱的科普便已传遍网络。除了传播方式上的变化,也有更多的医学专业人士参与到医学科普事业中来,为公众提供更专业、更有深度的科普。
毋庸置疑的是,医学科普作重要且很必要。对于个体来说,好的医学科普帮助个体更快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更容易找到医院、医生的相关信息,以节省时间、精力与成本。举个例子,曾经很多人认为心脏疾病的症状仅限于胸闷气短、胸口疼痛,现在很多读者经过科普知道了背痛、牙痛可能也是心脏疾病的前兆。医学知识的普及为人们带来宝贵的治疗时间。
整体来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这一环扣一环精细又复杂的流程构成了我们的医疗体系。医学科普的介入可以作为一种地图指南,帮助个体在医疗资源可及性较高的今天,精准连接到所需资源,让整个系统运转更高效。医学科普还可以作为一种润滑剂,使个体更好地融入到医疗体系之中,使医疗体系更有温度。
但做医学科普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种疾病可能出现多种治疗方法,并不存在所谓的“万能药方”,如何写一篇不引起误会的科普文章需要深度考量。又比如,医学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大多医学术语晦涩难懂,这使得很多医学科普陷入枯燥晦涩的境地,导致读者看不懂、看不进去。
因此,想要做好医学科普,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很强的表述能力,讲得清楚、讲得正确、讲得有意思才是硬道理。
让我们来追寻医学科普的终极目的:提供一种“长效处方”,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正如王辰院士所说:“医学卫生健康和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人民福祉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要想真正健康,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健康,还要考虑周围人群、生态和环境的健康,即健康大同。”
在疫情催化下,科普从窄众变成高频需求。如何助推医学科普走向更快、更有深度、更有温度,尤为重要的是,如何牵引读者作出实际行动。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学科普更是绝非一日之功。《人人健康》杂志将持续发力于科普事业,为健康中国建设献上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