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优秀者同行
2022-11-25杨银付朱哲
杨银付 朱哲
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已开展两届,评选出的数百项成果扎根中国大地,充分展示出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鲜活生动、极接地气,体现了鲜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如何让这些优秀的获奖成果不止于获奖,不止于本校、本区,不束之高阁,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生产力?如何改变重获奖、轻推广的积习?
2020年12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有关工作的通知》。随后,60个示范区自主选择73项成果开展应用工作,国家级优秀成果大面积转化应用的实践探索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教科研生态中,研究、评审、推广、应用、再研究再完善组成了循环上升的研究闭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只集中在成果研究和评审阶段,相对忽视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作为了教科研生态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开展国家级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是为了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优秀教学成果影响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惠及更多的学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也促进成果自身的迭代升级。这不仅是一项行政工作,也是一项创新性强、规模大、主体多、范围广的教育行动研究。
实际上,一些获奖成果早就开始在本区、本省(市)或外省(市)探索开展推广应用活动。比如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认真做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就开始面向全国开展推广工作。情境教育团队通过组建推广机构、拓展推广途径、制定考核办法来形成较为高效的组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配合、集中分散结合、理念操作整合、学习创新聚合、精神专业融合来优化推广的策略和培训的效果;并从重视理念、提升实践的角度开发推广的课程,组建和培养推广的团队,让推广工作科学又有效。巴蜀小学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成果获得2018年特等奖后,在2019年初就承办了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9年度首场推广会”。会议聚焦“学校综合改革与教师使命”这一主题,展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贯彻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随后,巴蜀小学又组织了系列活动,将“学科+”成果辐射到更多区域。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正式启动后,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等共7个示范区选择应用巴蜀小学校的成果。在推广中,巴蜀小学以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为样本,着力于成果的再次回溯和二次开发,凝练物化成果和工具支撑;在实践中,与多所成果持有单位和示范区组成“学习共同体”,结合成果特点与示范区的实际情况,对推广方式、推广内涵进行再研究、再生成、再创造,梳理实践经验,以点带面引导示范区的实验校开展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改革,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自此,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由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由自发状态转变为有组织、有部署、有要求、有检查、有落实、有评估、有成效的良性工作推进模式。
作为组织方,中国教育学会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成果推广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组建专业指导团队。起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管理办法》《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委托上海教育评估院研制形成四套评估指标体系及调查问卷,用制度规范工作,激发各方推广应用工作的积极性,推动相关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秉持“共同体”理念,推动“四方”工作深度融合。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管理方)、中国教育学会(组织方)、73个成果持有者(推广方)和60个示范区(应用方)看作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共同确定推广应用的目标任务,协同工作,推动推广应用与区域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发展。
三是广泛调研,深入指导工作开展。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线上线下调研,全面了解各地工作开展情况。专家们赴京、沪、苏、黔、晋、闽等15个省(区、市)的30多个示范区及成果方进行实地调研,提炼推广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帮助和支持各方解决实际困难。中国教育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微信群、线上会议等多种形式搭建便捷沟通平台,及时组织成果方和示范区对接交流,有针对性地加强具体指导。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常态化研讨。疫情当下,定期组织线上交流展示活动共13场。一活动一主题,就某一种推广应用模式讲深讲透,促进学习交流,分享经验做法,研讨问题及对策,为其他示范区和成果方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是加强宣传工作,传播好做法、好經验。统筹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多种途径同步展示推广成果,供更多地方和学校观摩学习。结合“作业管理”、“双减”等重点工作,通过《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教育学刊》等主流媒体,组织撰写文章,传播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好做法。创新传播形式,与央视网合作策划录制“师说”专题节目,请顾明远、吴正宪等专家,以人物演讲的方式,传播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好经验。
一年半以来,我们通过一次次调研,通过一期期线上交流研讨,通过一位位局长、院长、校长和老师的分享,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项工作职责之重大,意义之深刻,成效之显著。在成果推广中,成果持有方注重“再研究”,结合不同示范区的实际情况凝练提升原有成果,促进示范区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成果应用中,示范区杜绝机械复制,注重得其精髓,倾力于成果本土化落地和创新性应用,改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科研水平,激发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是推进最务实、基层最认可、效果最显著的示范区项目,形成了良性的推进模式。”示范区的一位教育局副局长这样评价。在交流研讨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一位校长说道:“如果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好比精挑细选、子实饱满的种子,那么一师教育就是水肥充裕、温度适宜的实践沃土,相信只要精耕细耘、精心照料,种植在西部边陲三五九旅的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红色土壤也一定会焕发勃勃生机。”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心声,也说明大家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工作效果也越来越认可,“研究—评审—推广—应用”的良好科研生态初见端倪。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周期是3年,但成果推广应用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且历久弥新。我们深信,与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同行,共学共思共研,我们将收获更多优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