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陇东皮毛市场研究
2022-11-25陈小霞
陈 小 霞
(北方民族大学 民族学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固海皮毛市场的变迁
固原、海原为陇东地区重要的皮毛产地兼集中市场。据《民国·固原县志》载:“固海一带自汉唐至于前清,向为一重要之畜牧区域,尤以养羊最为适宜,出产皮毛为数亦钜。且明清之际,固原成为西北之政治中心、陕甘大路取通于此,商贾辐辏,市面繁荣,皮毛交易渐由海原而移至固原,形成羊毛之惟一集散中心,盛极一时。”[5]可见其商业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西北边地的商业重镇。
清末,天津开埠通商后,西方英、美各方资本势力深入西北地区,争相抢购皮毛资源。其中,“天津洋商新泰兴等家,每年派员前往海原购毛运津,固原、定西、会宁、静宁、靖远各县羊毛均集中海原、交易量年达两百万斤左右。”[1]固原和海原市场凭借其资源和地理优势,很快发展成为陇东皮毛贸易的中心市场。但1920-1929年间,西北地区接连发生的地震、连年荒旱和匪患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又使得固海市场一度陷入衰退。“民国九年,甘肃大地震,固原、海原为灾区中心,灾情之严重冠于全省,全县房屋倒塌殆尽,人民死亡数万,牲畜损伤过半”[6]。“海原之人畜均遭极大损失,安辑流亡,复查户口,仅剩三万余,其遭难者竟达十分之七,……根据一般经历者之估计,因地震而被损之羊只,约为三分之二。”[7]固海皮毛市场顿显萧条,皮毛交易几乎完全陷于停顿状态。至1934年前后,当地社会才渐趋稳定,固海地区在经过十几年的缓慢恢复后经济开始复苏:“平凉、宁夏及本地毛商东山再起,羊毛继续运津,惟较之往昔,相差远甚。”[1]
1936年时,天津羊毛畅销,固海皮毛市场亦渐繁盛。但次年,抗战爆发,天津沦陷,西北皮毛商路阻断,外销停顿,各地皮毛市场低迷,货物大量囤积致受潮、损毁严重,固海地区的皮毛市场亦受影响。因当时西北地区的皮毛贸易对各地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关系地方财政收入,为尽快解决皮毛滞销,扭转经济受损的局势,甘肃省政府1938年春“电请财政部贸易调查委员会疏通出口货运,并拟有代理合办两项办法。贸委会决采用合办办法于二月中在兰州成立西北办事处,派员主持合办事宜,合办基金定为一百万元,由贸委会担任八成,省府担任二成,在甘省收买羊毛,并设立洗毛厂洗涤羊毛,所有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及设厂洗毛等事,统由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负责办理,而由省府予以保护及便利。”[8]
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设于兰州,但仅负行政责任,其业务全归下辖的富华公司办理,收购方式有自营和委托两种。为方便收购,富华公司将甘肃省划分为陇东区、河西区和陇西区三个自营收购区域,并在陇东的固原和海原设立仓库专事皮毛收购业务,固海皮毛市场又渐趋繁荣,据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的《羊毛产销调查报告》记载:“二八年本会固海仓库在固原成立,羊毛交易又形活跃,交易价格与时俱增,加以陕甘各地毛织厂用毛增加,陇东亦尽抛售,数十年前之盛况,又将重见于今日矣。”[1]另外,在海原市场中“川帮抛售川茶后,重购皮张,皮价大涨,黑二毛每张五千五百元,白二毛四千元,黑沙毛二千二百元。新春毛上市,复兴公司牌价每公担五万五千元,市民以黑市相抵尚称价扬,竞相抛售,同时平路毛客亦大事收买,盛极一时”。[9]
随着皮毛销路的畅通和交易价格的上涨,宁夏的“中卫、同心城等一部分羊毛,亦偷运固海销售,交易数量为之倍增。”[1]据当时仓库购货月报表统计,1941年一至八月间,固海仓库的羊毛收购量就达512000斤之多。下之表1为战后贸易委员会设立固海仓库前后几年固海市场的羊毛交易数量:
表1 1936—1941年固海羊毛交易数量统计表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见,1937-1938两年间,因抗战原因,西北皮毛出口商路中断,羊毛外销不畅,固海皮毛市场的年交易量减少,自1939年贸易委员会对西北各地的羊毛统购出口苏联后,羊毛市场又渐为活跃。
皮毛贸易的繁盛,使得当地各皮毛商号的盈利颇为可观。其中,海原县的皮毛商业主要以“县城为中心,分布于各集镇。在经营方式上小商小贩多于坐商,其经营方式灵活,货随人行;坐商则大多设于集镇所在地,如海原县城关、高崖、李旺等主要集镇皆是坐商较多之地。”[10]381这期间,还出现了“义和公”“福茂荣”“永泰昌”等一批资本实力较强的皮货商行。
表2 1936-1942年海原县皮毛商号情况表
从上表的统计来看,这些皮毛商号中超过一半以上都是在1938—1942年间开业的,由此可知,抗战期间应当是固海皮毛市场发展较为迅速的一段时间。在1941年时,“海原各皮毛商号的资本额在万元以上者众多,“义和公”的资本额为180000元,“福盛荣”的资本额为500000元,“永发林”的资本额为250000元,“清顺恒”“全盛成”的资本均在60000左右,这些商号大都实现了盈利,其中“福盛荣”的盈利金额为50000元。”[1]且当年仅“义和公”一家就收购羊毛150000斤,除“永发林”外,海原县大部皆将羊毛转售“义和公”由其区分并与贸易委员会进行交易。
手术时间270 ~ 570 min,平均387 min;术中出血量900 ~ 2 700 mL,平均1 701 mL。截骨部位:T4 1例,T7 1例,T8 4例,T9 4例,T10 5例,T11 6例,T12 2例。所有患者随访> 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融合,X线片可见截骨端骨桥形成,截骨面间隙模糊或消失。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2。
但需关注的是,自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对皮毛实行统购以后,固海皮毛贸易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随着西兰公路的开通,陇东皮毛外销路线发生了改变,而平凉则因地处交通要冲,市场地位得以凸显,固海皮毛市场的中心地位却反因区位优势的减弱而让位于平凉市场。“海原在固海皮毛市场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不为一羊毛市场,仅为一羊毛皮货之集中地而已,且其集中之羊毛与皮货,大都系本县所产。”[11]24-96虽西北办事处在固原和海原两地均设皮毛仓库作为其收货的派出机关,“办事人员固海两处均有,但其大部分则在固原,而海原之毛贩在同富华公司接洽时,商订价格,订定购货合同等手续,均在固原,故战后之羊毛市场,实际上不在海原而在固原。”[11]24-96
综上,民国年间,固海皮毛市场的发展受社会局势、交通和市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兴衰不定。在社会局势平稳,外销渠道畅通的情况下,当地的皮毛贸易则呈现短暂繁荣,市面活跃,交易频繁。但这种繁盛的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很难长时间地维持,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则又迅速陷入困境,市面萧条。
二、平凉皮毛市场的兴起
平凉为陇东羊毛之集散市场,其当地所产羊毛,尚不足自用,交易羊毛多由固原、海原、隆德、化平、静宁等周边的皮毛产地运入。清末时,“其羊毛市场不若海原为大,但其皮货市场,素为陇东之牛耳。”[11]炮制加工裘皮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工艺,坊间一直流传有“宁夏皮子平凉熟”[12]29的说法。民国初年,当地回族商人吴九如(原商会会长)开设的“锡裕丰”、马连山开设的“祥发荣商行”、魏尧清和马怀德合股经营的“长盛店”主要以收购和加工皮毛而兴盛于市,分别被称为“东皮行”“西皮行”和“北皮行”。
20世纪30年代,西兰公路开通后,平凉居“西兰公路全线之中段,地势甚形险阻,为陕甘之要冲,宁兰之咽喉。北距宁夏五百公里,通行汽车,三日可达;东北距陕西省属的三边约有四百余公里,汽车可通甘省边境庆阳县东南关经泾川、邠州长武而达西安,南距天马路之张家川约有一百八十五公里,西至兰州四百二十五公里。”[13]735-737陇东境内交通中心移至平凉,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其商业地位得以迅速凸显,皮毛市场随之兴盛。1936年,“天津羊毛畅销,平凉毛商“文盛祥”等商号遂深入各县大量收购,平凉顿成陇东羊毛集散中心,交易数量年达两百余万斤。”[1]而在价格看高之时,周边市场之羊毛,亦运至平凉出售。其次,“其羊皮之运销范围,更较羊毛为大,盖羊皮之重量较轻,而运输较为便利所致。除固原、海原、隆德、化平等临近县份外,环县、合水、镇原、宁县、庆阳等地大部分皮货贩子也往往因西峰镇市面不灵活,均到平凉脱售。此外,陇南张家川,以及临夏、岷县等县皮张,也经皮贩运至平凉。宁夏之花马池(今宁夏盐池)、陕西之靖边、定边之皮货,有时亦在平凉的市场范围内,平凉遂成为当时陇东最大之皮货收集市场,凡陕、川、京、沪之皮货,大部经平凉运出。”[11]24-96
1937年,抗战爆发,“平凉又变为西北商业之重要城市,盖以晋南之沦陷,风陵渡吃紧,长安感受威胁,西安多数商号为了安全,将大批商品移存平凉。又宁夏省全境在战事未发生以前,进口货物完全由绥包输入,自绥省被敌占据,交通断绝,其人民之日用必需品,转由平凉采购。以此种种原因,平凉商业于一年之中,突飞猛进,渐居甘肃全省商业繁盛区域之第二位。”[13]735-737这期间,虽受包绥失陷影响,“陇东各地羊毛运津顿形阻塞,平凉羊毛一时积存如山,苦无去路,虽一度改销汉口、广州,但未几即完全停顿。”[11]24-96但平凉市场的毛商积极转变经营策略,一方面改营皮裘业;另一方面,又趁毛价惨跌机会,派员大量采购积存,待机出售。至1939年冬,“当地市场存毛达余万斤,嗣后西安、宝鸡等地,毛织厂纷纷创立,并相继派员至平凉购毛,羊毛交易稍见活跃,计前后共运出羊毛四十余万斤(平凉特税局资料)。”[1]
平凉市场的历年交易数额,在1939年之前并无确切统计,其比较有根据之统计,为当时各县特种消费税局的资料,但因甘肃过去特税局弊病太多,不是无统计可查,便是税票之存根散乱不全,无从稽考。1941年,顾少白前往平凉地区调查当地羊毛贸易概况的时候,在平凉税局搜集到了1940年全年及1941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但“据当地商人言:特税局之资料因各种弊病影响,其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较之实在为低,不过历年之比例则比较正确。”[11]24-96下表为当时平凉特税局所统计之数据:
另外,据当时商人之估计,“平凉市场每年羊毛羊皮贸易额约为绵羊毛二十万斤至一百二十万斤,山羊毛一万斤至十万斤,山羊板皮六万斤至十万斤(以上均以市斤计算),山羊猾皮五千张至三万张,二毛羔六万张至二十八万张,小毛羔皮五万张至十万张(外销皮张),老羊皮五千至一万张。”[11]24-96可见,皮毛等货物实为平凉市场出口之大宗,占当地经济之重要地位。这点从当地银行业的经营中也可得知:“中国银行开业不久,存款甚少,放款约有一百余万元,以羊毛纸烟土布押放为大宗,利率月息一分二釐,汇款一项因改行减费做,每月约有二百万元。”[14]
表3 平凉羊毛皮货出口统计表(1940年1月—1941年6月底)
表4 平凉商号调查表
皮毛贸易的兴盛,极大地带动了平凉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众多资本实力雄厚的商号。据民国《中央银行月报》记载,1939年前后,“平凉城内共有大小商家一千余家,内资本较大者约有一百八十余家,其余皆为中小资本。……大商业为皮毛业,每年平凉所属产羊皮四五万张,羊毛百余万斤。”[13]735-737
从《平凉商号调查表》中可以了解到,这些商号中绝大多数都为抗战期间开设,皆集中于东关一带,且其资本实力都较强。其中,白辅臣的“玉生祥”资本额多达160万元,权宜三的“祥盛荣”、杨德鎰的“德胜魁”、冯静轩的“福巨店”资本都在40万元左右,其余资本最少的“德泰祥”也在10万元左右,可见当时平凉皮毛市场之繁盛。
虽然抗战期间,西北最主要之皮毛集散地包头、石嘴子、磴口等地的皮毛市场皆受战事波及,渐趋萧条。但这一时期的平凉市场却凭借其独特的地域和交通优势,使得当地的皮毛贸易在困境中反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羊皮贸易,战后更较战前繁荣,盖过去山西及顺德等庄客,因战事而不能往来于西北与华北、东南之营业。故此项庄客大都留在平凉做皮张生意,到固海等地收购生皮,在平凉加工后,发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销售。是平凉在战时之皮货贸易大有一日千里之势。”[11]24-96期间,虽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间歇性沉寂、低迷,但其兴盛程度始终有增无减。
三、西峰镇皮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西峰镇(今庆阳市西峰区)为一皮毛产地兼集中市场,“位居甘肃东北角之中心,襟带两川,揖拱群峰,东临陕北,北接宁夏,因其城池居庆阳县之西,故名西峰镇。自长庆公路完成,商业遂趋繁盛,形成各货集散场所,……合、原、宁、灵、泾等县之皮毛,……靡不以此地输出入之集散中心。”[15]90在清末时,就为“皮货之交易地点,光绪三十一年(1905),即有洋行来镇收购山羊板皮、山羊猾皮及小毛羔皮运往天津出口,其运销之区域为环县、合水、庆阳、镇原、正宁、宁县等地。十六年以前,山羊板皮及山羊猾皮价格甚高,市面兴旺,而产量亦多。”[11]24-96
西峰镇之羊毛交易虽在清末即已开始,但1936年前并不成庄,其不成庄之原因并非西峰镇附近不产羊毛,而是该镇无人经营,一般小贩在附近收集后,即运往陕西榆林或平凉等地销售。据当地老商人估计:“西峰镇附近包括庆阳、环县、合水、正宁、镇原、宁县等地绵羊毛之出口能力,在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每年约为二十五万斤,二十年前约为二十万斤。”[11]24-961935年,“平凉皮毛商号“祥盛合”及“文茂祥”、天津“义恆皮庄”鉴于该镇附近,既产大量羊毛而无羊毛市场,不但生产者出售不便,而北运陕西路程亦远。遂招贴广告,标明羊毛价格,转移市场于该区。”[11]24-961936年,该三商号正式在西峰镇收货,此后西峰镇遂成为一羊毛市场。“时值每年八月,北平、天津、山西等处大毛客商贩,携带巨款,成伙结群,先后纷至西峰镇,整年坐贾,大批购办,分批东运,是故西峰镇皮毛商市,异常畅旺,……所有皮毛庄十余家,莫不生气勃勃。”[16]
抗战爆发以后,陕西定边、宁夏花马池(今盐池)等地羊毛因战争影响而不能北运包头,该处大量羊毛,完全无市。而陇东的西峰镇市场因有贸易委员会富华公司西北分公司设立的收货处,大量收购皮毛,“一般商人见西峰镇羊毛销路良好,便将定边、花马池的羊毛运至西峰镇出售。1940年,运至西峰镇市场者,约为七十万斤,日后西峰镇之羊毛市场,更因是而扩大。”[11]24-96
关于西峰镇羊毛皮货的交易数额,不同年份相差殊大,《甘肃之特产》《甘肃陇东羊毛皮货初步调查》《陇东羊毛产销调查报告》等民国经济调查资料中均有记载,但因资料来源不同,不同资料中所记载的数据出入较大。其中,《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年西峰镇羊毛皮货出口统计表》中的统计数据为顾少白在1941年前往西峰镇调查时依托私人关系从当地特税局的税票中统计而来,但因当地特税局在1939年之前,机构运行不健全,税票存根散乱,加之,当时各商贩为逃避税收通常会采取相应的避税措施,故当地特税局所统计之数据较之实际数据低出很多。此外,民国时期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第一科的《陇东羊毛产销调查报》根据西峰镇各行店的报告也对西峰镇市场的皮毛交易数额进行了统计,正好可以与顾少白的调查资料互相对比分析,便于我们更为详细地了解当时西峰镇市场的交易概况。
表6 1937-1941年西峰镇羊毛交易数量统计表
根据上述数据的对比可知:表5中特税局所调查之数据应与实际交易数额存在一定差距,其真实性不足。但其历年交易之比例和市场贸易趋势则比较正确,这点恰好可以与当时西北办事处调查的数据互相印证,交易数额的增减都是以1939年为一个分界点。就其羊毛贸易而言,1939年以前,西峰皮毛市场的皮毛出口极少,市场发展并不景气,而1939年以后,西峰皮毛市场便迎来其繁盛期。这种数据悬差,一方面固然是与当时数据统计机制不健全有若大干系,但最关键之因素是自贸易委员会在陇东的西峰、平凉、和固海等地设立仓库和办事处大量收购羊毛,转口苏联进行战时易货以来,宁夏境内的盐池和陕西的定边、靖边、榆林等地的羊毛转运至西峰镇市场进行交易,使得西峰镇的市场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额随之不断上升。可见,“宁夏盐池等外地运入的羊毛在西峰羊毛交易中占有很大比重,实为西峰镇市场命脉之所在。”[1]
表5 1937-1941年西峰镇羊毛皮货出口统计表
单就西峰镇各类皮货市场交易概况而言,自1939年始,仅繁盛了两年,至1941年市场交易额便开始下降,市面陷于沉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山羊猾皮及山羊板皮销路不旺,加之西峰镇市场所及范围内产量较少且品质欠佳”[11]24-96所导致的。
民国时期,陇东地区的皮毛贸易主要以固海、平凉和西峰镇三个市场为中心,其中,固原和海原为陇东最大的产地市场,平凉和西峰镇均为一集散市场,三者皆兼有转运市场之角色。战前,西兰公路尚未通至平凉,加之西北羊毛皆以天津为最大之出口地,固海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皮毛资源且较之西峰和平凉运输更为便捷,故陇东境内大部皮毛皆运至固海市场交易。抗战期间,西兰公路的开通、贸易委员西北办事处在固海、平凉和西峰镇专事皮毛交易的仓库和办事处的设立,使得陇东区域内皮毛市场在西北地区的商业地位不断提升。同时,陇东皮毛贸易的中心市场也由固海市场转移至平凉和西峰镇,宁夏盐池一带、陕西定边等地的羊毛纷纷转运至平凉和西峰镇销售,使得陇东地区同外部各地市场间的经济互动不断加强,市场联系也日益紧密,对促进区域内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封闭型农牧生产结构逐步地向近代化的外向型生产结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