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搭乘哲学方舟
2022-11-25郁喆隽
“哲学方舟”思想实验的设计来自电影《末日哲学家》。它的设定是,假设再过30 分钟,会发生一场核战争,足以摧毁地球表面的很多东西。而地下有一个防空洞,人们可以在此生存,待核阴云散去,再重建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然而,防空洞的容量和物资有限,只能容纳10 个人。谁能进入防空洞?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进行这个思想实验。
你认为哪些被淘汰的人应该进入防空洞?
第一轮投票:在以下角色中,你会选择哪10 种角色的人进入防空洞?
律师、农民、渔夫、程序员、画家、小说家、天体物理学家、记者、木匠、外科医生、铁匠、警察、军人、桥梁工程师、幼儿园老师、猎人、电影明星、银行家、纺织者、零售商人、房地产经纪人、飞行员、黑帮老大、民工、钢琴家。
吕以恒:我提名电影明星。他们通常具有多种技能,并且颜值很高,这对人类的基因传承很有帮助。
王奕晴:我选择钢琴家和画家。人们在狭隘封闭的洞内很容易陷入心理防线崩塌的境地,需要艺术家来排解负面情绪。
赵昱洁:我投了民工。民工是一个偏综合性的角色,人们在防空洞里难免会遇到一些琐碎的麻烦,例如设施出了故障,或是灾后重建,都需要民工。
杨子瑜:纺织者也很重要。天冷时,我们需要厚厚的衣物和棉被;衣服变得破旧时,纺织者能够修修补补;无聊时,纺织也能够成为一种游戏消遣。
郁喆隽:这与往年我做这个思想实验时得到的投票结果大同小异。这个思想实验并没有正确答案,但同学们的思考往往比较理想化,缺乏一定的监督和制衡意识,比如倾向于选择身强力壮、拥有武器的军人、警察、猎人。试想一下,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做坏事,剩下的7 个人该怎么办?因此,安全与生存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第一步。另外,同学们对小说家、钢琴家、画家被淘汰的思考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人投票时会将这些代表了狭义文化的角色的优先级置后,留下功能性特别强的角色,而缺少文化性对人类的生存延续也是不利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即便我们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像芦苇一般脆弱,但我们拥有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有别于动物。其实人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父母遗传决定的,而后天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归为文化属性。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上源自文化和自然的叠加。因此,在第一轮角色的基础上,我随机叠加了一些属性,进行第二轮投票。看看这次大家的选择会有什么变化。
吴雪阳:小说家和画家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记录。他们只需要纸笔,就能记录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况,保留人类文明种子,也能让后人汲取生存经验。
余昕晨:我选择银行家。当我们重建社会时,银行家可以按下加速键,通过知识和经验,加快社会经济的运转。
你为哪些由于叠加属性而被淘汰的人感到可惜?
第二轮投票:在以下随机叠加了属性的角色中,你会选择哪10 种角色的人进入防空洞?
律师+语言天才、农民+熊猫血、渔夫+自闭症、程序员+强迫症、画家+过目不忘、小说家+身高2 米、天体物理学家+长跑健将、记者+舞蹈高手、木匠+不育、外科医生+丁克、铁匠+失聪、警察+2 型糖尿病、军人+麦霸、桥梁工程师+长得帅、幼儿园老师+因车祸致残、猎人+会烹饪、电影明星+梦游症、银行家+心算高手、纺织者+体重100 千克、零售商人+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房地产经纪人+诗人、飞行员+有肝癌家族史、黑帮老大+会缝纫、民工+会武术、钢琴家+色盲。
赵昱洁:我对画家加上过目不忘的属性后入选表示震惊。在只有10 个人的防空洞里,过目不忘并不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能。
吴雪阳:我认为过目不忘的技能恰恰是需要的。他比常人更容易记住灾变前后发生的事,从而进行记录。
赵杨:留下的10 个人,一定是信仰足够强大的人。因此,我们更应该考虑,灾后走出防空洞后,如何从一个条件相对原始的状态开始重建。农民能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只要是识字的人,都可以进行记录,记录历史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
杨子瑜:灾后重建时,人们眼前可能是核战争之后的荒芜景象,哪里有森林、有水源,需要过目不忘的画家通过记忆力来绘制地图。我还想谈谈幼儿园老师,防空洞里不可避免地会传宗接代。幼儿园老师的功能并不是简单地照看孩子,他们不仅能教授知识,还能教会孩子怎么生活。而且,幼儿园老师是一种全能型角色,他们会画画、跳舞、弹琴等,可能也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能力。
郁喆隽:第二轮的排名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我们在选择时应该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技术问题。如何生存下来?第二,生物问题。如何繁衍后代、恢复种群?第二轮发言时,有位同学提出:“有些人原本能够进入防空洞,但被加上了不好的属性,比如熊猫血、失聪,第二轮就没被选上。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属性,这是不是不公平?”当人类基因库一下子缩小,只剩下几万人、几千人,如果一个人有家族病史,他对人类文明的恢复、人类未来的创建的影响,是需要被考量的。第三,“人”的问题。应当保留哪些文化特质?事实上,这个投票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比如你会选择带哪些书籍、画作、音乐作品等。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如果遭遇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留下哪些东西,才能更多保留人类文明的种子?选择留哪些物件时,一个技术产品和一个文化产品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个思想实验,也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自己所尊崇的价值。哲学方舟是一种负向思维,接下来,我们转换成一种正向思维——人类要去开发火星,你会选择哪些人去?
你会选择哪些人去开发火星?
余昕晨:末日生存和开发火星像两个极端。如果是前者,我会更注重衣食住行之类的基本保障。如果是后者,我压根儿就不会想到农民、纺织者,而会选择天体物理学家。因为火星探测是在当前社会已有的物质基础之上进行的。
陈心雨:我会选择富有创造力的人,比如小说家。我不会选择像桥梁工程师之类的技术人员,因为这类人可以被机器人替代,我们可以在地球远程操控,不必派真人前往火星。
赵昱洁:我发现,有一些在当今社会普遍被认为地位较高的职业,都被抛弃了,比如银行家、电影明星、幼儿园老师。在探索未来或者末日生存时,他们的技能既不是最基础的(像农民、纺织者),也不是最高级的(像天体物理学家),而仅适用于和平稳定的社会,这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一些启示。
潘奕阳:这个问题里,对开拓新世界的定义很重要,我们要开拓到什么地步?要用多长时间?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如果只是想探测在地球以外有没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会选择科学工作者;如果想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我会选择律师这样的社会属性工作者。
郁喆隽:原来的那种方舟避难更像是一场幸存者游戏,而火星探测是积极正向的,是人类向外的拓展,是人类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憧憬或者规划。思考这个问题,包含了大家对现有社会的认识。有的同学选择了小说家、画家,然而很难说他们在火星上的创作会与在地球上的创作发生本质的变化。有的同学提到了律师,根据前两轮的投票,律师的重要性可能是被低估的。在10 个人的小团体中,怎么团结彼此,规则很重要。假若放任人们处在丛林状态中,只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大家会为了有限的资源争得头破血流,这时就需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共处规则。还有同学提到,一些现代社会中被定义为“成功人士”的人被抛弃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思考。确实,一些在社会欣欣向荣的情况下社会地位较高的从业者,在世界末日时反而显得不那么必要,而从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我们认为的中流砥柱、能扛住风险的人物。这里,我也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作业,写一篇架空小说《我和我的9 个室友》,想象自己进入防空洞或登上火星后,会和室友们发生怎样的趣事。你们如何建设人类2.0 版本?它跟我们现在的版本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