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循环系统之探讨
2022-11-25刘丹,刘璇
刘 丹,刘 璇
(1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北京 100125;2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3007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培育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19 年8 月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高素质农民是指长期活跃在农业农村领域,具有生产经营能力、兴业创业能力、组织带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农民[1],如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大户、乡村工匠、农村电商人才等。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力抓手[2]。经过多年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2021 年已接近800 万人[3],在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同发布的《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截至2021年,高素质农民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98%,92.67%的高素质农民接受过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培训;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充足,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占比达49.49%。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高素质农民,根据高素质农民的学历情况、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满足高素质农民需求,科学精准组织培训,着力提升质量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完成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供给侧质量亟待加强和改善,必须抓实高素质农民培育关键环节和重要流程,建立培训循环系统,完善运行机制,使培训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
1 建立培训循环系统的必要性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完整的循环过程应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培训实施以及效果评估四个环节,它们是实施培训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四个阶段。科学组织实施培训,四个环节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系统循环,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为下一环节提供依据和支持,并且通过每一个环节的不断调整和修正,其他环节相应进行动态调整。每一个培训活动完成后,其效果评估又为进入下一个培训循环提供依据,对计划、培训组织实施等进行再修订。通过培训循环系统的建立,可以确保培训有效运行,减少盲目性、同质化,从而提高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
2 高素质农民培育循环系统建设现状
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培育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还缺少系统性,影响培训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不深入
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是进行农民培训的首要环节。目前,一些培训机构对农民培训需求调查不充分、不详实,分析不细致、不到位,有些甚至是凭经验认定培训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错位,部分培训同质化严重。由于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不全面,培训缺少依据,致使制定的培训计划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高素质农民的多元化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2 缺少系统的短期培训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一些部门和机构由于无固定经费来源,多方争取培训经费,有经费就培训,没经费就不培训。由于财政资金下拨多集中于下半年,一些机构为完成任务匆忙开展,培训项目杂乱,低水平的重复培训较多[4],致使培训计划性不强,多是短期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能系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由于目前的农民培训由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多头领导,主抓部门多,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沟通协调不够顺畅[5],致使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统一的中长期规划。高素质农民培育是长期、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中长期规划,才能持续提高培育的稳定性、精准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3 时效性和实用性不强
内容滞后。一些培训内容停留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6],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一些机构所授课程知识陈旧,培训内容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少部分仍在使用传统农具的农户外,更多的农户使用的是机械化农具,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电动脱粒机、喷雾器等,还有少部分农户已经在使用温控大棚自动喷淋系统、植物传感器等数字化农具[7],这就要求培训机构与时俱进更新培训内容;对非农领域的岗位技术要求了解不够、不深,传授的务工技能不能满足非农企业的用工需求。
模式陈旧。多数培训机构采用课堂教学,讲座式教学,缺少互动式、参与式、实践性培训,而在实际生活中,农民更喜欢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填鸭式、说教式的课堂授课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
教学资源有限。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少,农民教育培训条件手段落后,公共服务能力和实训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农民培训需要。培训文字教材和电子化教材比例失调[8]。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实效性不强。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型,部分高素质农民由传统的种养业转向加工业、休闲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培训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种养殖技术,而忽视了农民对二三产业的培训需求;能结合地域、产业开展培训的为数不多;对农民的产前培训和产后培训相对较少。
2.4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
在农民培训过程中和培训实施后,各级培训机构组织农民对培训过程及时评议、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及分析不够。由于缺乏受训者—农民的培训效果评价,不了解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致使培训组织部门对培训的有效性认识不清,甚至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
3 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循环系统的对策
2021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应按农民的实际需求培训,有计划、按规划组织实施,跟踪培训实施效果,根据效果动态调整计划规划,建立规范的培训循环系统,确保培训效果。从下表可以看出,从2019年至今,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委都非常重视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并通过联合发文,共同协作等方式推进工作的实施。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作为一项管理工作,在实施中具有各环节前后关联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其分为需求调查、制定计划、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四个阶段,通过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
3.1 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及分析
充分了解农民的受训意愿和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教育培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9],了解农民学历情况、产业状况、发展意愿、种养经营专长等,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开展菜单式、个性化培训。具体可通过设计调查表,由村组负责人、培训教师等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一对一面谈、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座谈等方式进行,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准确获取农民的需求信息[10],在对培训需求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后,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形成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确定农民需要的培训内容和容易接受的培训方式。
3.2 科学制定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应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及经费预算等,制定培训短期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等。同时还应按照“因地制宜、按需开展、分层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民的年龄结构、性别、文化层次、地域特点、区位优势等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各级培训机构还应加强对农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前瞻性分析[11],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战略研究,不断调整规划,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人力资源并进行人才储备,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3 精准组织实施农民培训
3.3.1 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 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农业发展方向设定培训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农业和农村新阶段的发展变化调整培训内容,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例如,2020 年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随后,七部门确定117 个县(市、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在这些数字乡村试点地区,需要根据其发展方向和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培育一批懂技术、知民情、晓数字的综合型高素质农民队伍。例如在湖北省江夏区科农村,需要培训农户熟练使用“鱼大大”溶氧检测仪随时随地查看溶氧量,监控鱼塘水质。利用在水面铺设的光伏发电板给鱼塘遮阳、降温和发电;浙江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的民宿业是其主导产业,但需要提供与其配套的服务,当地为此发射了“德清一号”卫星,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系统,实时监测各村情况并提供垃圾分类、医疗健康等便民服务[12]。为了发挥其作用,需要培训一批知晓数字化规划和数字化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3.3.2 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对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要根据需求和生产发展要求开展生产管理培训,保障稳粮扩油和“菜篮子”产品稳定,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对有转产转岗就业愿望的高素质农民,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实用人才,如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应开展创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将培训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甚至本科、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13];据统计,2021年全国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对于返乡下乡的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应对其进行农业产业特点、农业知识培训,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才回流农村;对于土生土长的青壮年农民,应把他们培养成市场化复合型人才[14],以完成农业转型升级。
表1 国家部委颁发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政策
3.3.3 完善教学手段 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材建设、培训基地建设、网络远程培训设施建设等各项基础建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培训,通过建设教学实验设备、实训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求。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指出,“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1.3%,达2.05 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8%,达4221亿元。新的产业形态倒逼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再能适应要求。因此,要强化在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15],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基于虚拟教学环境的教与学在培训活动中的占比提高。因此,要大力开发网上教学资源,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大力开发微视频,将其嵌入虚拟教学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3.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培训效果。要整合教育培训优质师资资源,打造一支知农爱农、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要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培养力度。建立激励机制,从师德建设、业务能力、实践操作、经验推广等多方面全面培养提升能力素质[16],量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指标,规范教学行为,提升实操能力。积极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入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与涉农企业展开技术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帮助农民更快走上致富道路,加快当地数字乡村建设。
3.4 建立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对农民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是培训循环系统中最难的环节,需要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对培训的组织者、授课人、参加培训者及时进行考核和评估,了解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培训成效,衡量培训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而且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修正培训内容和方式。目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17],即从反应(Reaction)、学习(Lea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四个层次来进行评估。评估农民接受培训后行为的改变,即是否在实践中运用了从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即评估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行为,可以通过前后对照等方式进行评估。可通过对本人、第三方或是上级负责人进行访谈、观察行为等方式,采取跟踪调查、具体事例剖析等,了解农民参加培训后结果的改变,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检验培训质量,依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内容、甄选培训机构、合理使用培训资金,使培训效果与农民的满意度挂钩,确保培训效果。
图1 培训循环系统
4 结语
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循环系统、完善运行机制,对于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和效果、科学规划农村人力资源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各级培训管理机构要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培训机构的工作行为,督促培训机构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提高培训质量,确保高素质农民发挥带头人作用和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规划各类组织在各个环节的工作,在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反馈工作阶段循环后,使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得到阶梯式上升,构建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