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

2022-11-25张金辉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旱涝抗旱防洪

张金辉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水利局 山东 淄博 256300

引言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各行业领域的工作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防洪抗旱工程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应用也愈发频繁,大大提升了防洪抗旱工程的信息化水平,使其工作运行效果得到保障。不过,就水利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会影响到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会对防洪抗旱工程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单位则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的了解及重视,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一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对水利信息化的充分利用。

1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

就我国不同地区防洪抗灾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不少地区的信息化覆盖面相对比较小,以至于当地在防洪抗旱高工程中应用水利信息化时,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会对防洪抗旱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增强对洪涝、干旱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关水利部门开始重视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并且在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对水利信息化进行应用时,相关单位扩大了信息技术的覆盖范围,这就为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旱涝灾害的相关信息予以全面、准确的收集,并对这些数据信息予以科学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前做好应对旱涝灾害的有效方案,实现对相关灾情的预先防控[1]。

1.2 有利于提高防洪抗旱工程的预警能力

就具体情况来看,如果某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就会对当地的农作物、基础设施等造成损害,使得当地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对于当地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若是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对水利信息化予以合理应用,则能够借助相应的信息技术,针对旱涝灾害构建出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这样就能提前获取关于干旱、洪涝灾害的数据信息,在第一时间发现灾害出现的迹象,进而针对灾害迹象预先做好应对准备,减少各种财务的损失,同时也能够保障灾害地区居民的生命安全。而通过水利信息化也能够建立相应的旱涝灾害防御系统,对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信息的全面分析,提前预知旱涝灾害,减少当地的经济损失,尽量避免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2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的问题分析

2.1 信息共享难度较高

在具体的防汛抗旱工程中,在对大量的水利业务进行处理时,就要应用到相应的数据库,不过,就现阶段的水利信息化应用情况来看,其规范机制还不够完善,这就影响到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在防洪抗旱工程中,信息服务存在补偿机制缺失的情况,且其中存在的一些数据库已经自成体系,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积不够大,就会造成信息共享困难的现象,使得水利部分很难获取到大量的关于洪涝干旱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了水利信息化水平。另外,水利信息自身也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对水利信息化进行应用时,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且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这就使得当前防洪抗旱工程的具体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且实际发展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一些地区在利用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所服务的目标相对单一化,而且其应用的任务与实际目标始终不能保持一致,最终导致水利业务部门内部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在进行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也缺少合适的技术手段,更无法实现进一步的信息共享[2]。

2.2 信息覆盖面比较窄

在防洪抗旱工程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基础的信息资源,且数字化的程度也比较低。防洪抗旱这一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内容,比如,实时监测旱情、汛情,保证水雨情数据信息的实时性,一旦发现信息异常,就要及时预警;还要对各种抗灾物资予以详细准确的统计等,也因此,水利信息化在应用时,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采集、分析能力。不过,就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在信息采集时,存在时效性较低、信息数据完整性不足等多种问题。另外,从信息采集覆盖面这一方面来说,有些重点地区虽然已经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信息采集覆盖面、数字化手段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导致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程度偏低,使得信息采集的全面性降低,进而影响到水利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

2.3 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当前,在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构建了专业的数据库,比如,水利工程地图数据库、水文资料数据库等等,可以将其应用在公共查询之中,同时还能够为防洪抗旱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不过,在建设干旱、洪涝等灾害监测、评估数据库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方面的数据库建设还需要完善。比如,相关水利单位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GIS技术时,通常涉及于雨量、水情监测以及灾情评估等方面,主要目的就是为灾害防治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因为不同地区在地理条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水利信息网络仅是被应用在了重点流域之中,还无法实现全国的网络覆盖监测。

3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 科学规划项目,加强信息化应用

若想提高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的有效性,就应该实现防洪抗旱的信息化,提高防洪抗旱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防洪抗旱的实际效果。而就防洪抗旱的信息化建设来看,其本身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保持规范性以及统一性,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或者是条块分离的问题,进而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目标的实现速度。在水利防汛抗旱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并将其作为重点应用系统,并且要开展科学的项目规划工作,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则要立足于市场需求这一方面,以应用为项目规划主导,通过技术创新、网络共建等多种方式,推进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进程[3]。

另外,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站在以点带面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水利信息系统予以分步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体系的完善性,使其在整个地区的覆盖面变得更广,能够在全省各县进行统一调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比如,省级水利部门可以建立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并以其为中心,分别在各市各县的水利部门构建子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上传当地的汛期、旱情等相关信息,省级水利部门可以利用该系统了解省内各地的汛情或旱情等信息,也能够掌握各地的抗灾资源,一旦发现某地灾情严重,就能够实现对各地资源的科学调度,针对具体情况,做好防灾抗灾准备工作,实现对不同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防洪抗旱的高效性,减少受灾地区的经济损失。此外,在对防洪抗旱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落实时,还需要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相应的市场环境,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办法有效解决该项目中存在的各种应用问题。比如,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时,有关水利部门则要积极主动地寻求政府的支持,并对基层的相关防汛信息予以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且要针对重点区域对相关防汛网络予以有效强化,进一步扩大水利信息化的覆盖面积,提高其应用效果[4]。

3.2 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

在防洪抗旱工程中有效应用水利信息化,以此提高防洪抗旱的信息化水平,保障防洪抗旱工程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避免受灾地区的经济财产受到较大的损害。所以,相关单位应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并且要对水利信息化予以深入了解,同时也要明确防洪抗旱工程的实际应用需求,在这一基础上,对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相关单位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对其负责的相关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而且要针对相关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立合适的监测点,安装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实行轮岗制度,定期换岗,实现对监测点的严格监管。与此同时,还应该将监测点的仪器设备与监测预警系统予以有效连接,这样则能够将监测仪器设备获取的数据信息直接上传到系统之中,通过监测系统的分析,了解该监测点水情、雨情等具体情况,以此进行科学预测,以便于把控相关地区的旱涝情况[5]。

3.3 加强技术研发,开发技术产品

目前,水利信息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层次较低、基础比较薄弱等相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在防洪抗旱工程中提高其应用的实效性,则应该深入市场之中,对其实际需求予以全面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升级工作,结合防洪抗旱的具体需求,开发出多样性的信息化产品。部分县级地区所使用的防洪抗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尚处于基础应用状态,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只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等基础工作,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能力相对比较低,比如,信息监测、数据收集等等,也因此,这种系统在防洪抗旱中很难起到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提高水利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使其在防洪抗旱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改善水利信息化当下的应用局面,则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力度,并且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对各项信息资源予以综合利用。有关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水文、气象部门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引进完善且先进的水利信息应用系统,在该系统中则要增设不同的信息模块,如,水情、气象等,还要利用该系统对多方面的信息予以全面收集,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分析,明确当地的旱涝灾情程度,以便做好灾情防控工作。另外,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其他相关单位的沟通合作,在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时,可以共同开发应用,借助信息系统将多个相关单位联系起来,以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6];

其二,落实技术升级工作。为了促使水利防汛网络系统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则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升级,一些水利单位如有条件,则可以深入研发相关信息技术,开发更高层次的水利防汛产品,比如,资源共享数据库。在进行水利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时,需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予以全面了解,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信息化的水电工程,以此应对当地的旱涝灾害。此外,建设完善的防洪抗灾数据库,将涉及旱涝灾害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之中,还要将数据库与互联网进行连接,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

4 结束语

在防洪抗旱工程中有效应用水利信息化技术,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其防洪抗旱的预警能力,以及对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提高防洪抗旱的实效性。在对水利信息化进行应用时,有关单位则要对防洪抗旱工程的具体情况予以全面了解,对于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使其能够渗入到工程的多个环节,提高防洪抗旱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防洪抗旱的目的。

猜你喜欢

旱涝抗旱防洪
传统旱涝急转评估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基于知识图谱的旱涝急转研究进展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基于LDFAL及SDFAL指数的鞍山地区旱涝急转时空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