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状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后苏醒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2-11-25李妍婧聂晶贺玉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32000
李妍婧,聂晶,贺玉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32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截止2017年末,我国已有1.5亿以上的老年人口,而且据有关研究指出[1],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年龄具有极大的关系,尤其当年龄达80岁以上时,发病率可达90%。当血压过高时,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组织灌注量不足、脑出血等,而老年患者又极易并发其他疾病,部分严重者需行手术进行治疗[2],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在术中应将血压维持在怎样的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既往的研究查阅,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疾病的转归没有明显的区别[3],但局部麻醉下患者极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紧张等,从而造成血压不稳定;虽然全身麻醉无该顾虑,但在其拔管时亦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4]。因此,本研究在综合考虑后,为更好地比对不同血压下麻醉的复苏效果,决定选取单纯全身麻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不同血压状态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对象
1.1 一般资料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并需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在65岁-80岁之间;②以ASA分级,为Ⅱ-Ⅲ期的原发性高血压;③符合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5];④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对该手术所使用的麻醉药物无过敏;⑥METs评分>5分。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②伴有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③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病史;④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⑤有阿片类药物成瘾史;⑥体重指数低于18kg/m2或高于24kg/m2。对患者按照1∶1进行分组,正常组和控制组各60例。正常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7-78岁,平均(74.83±5.27)岁,体重57-74kg,平均(62.49±8.03)kg,高血压病程5-8年,平均(7.12±2.54)年,ASA分级:Ⅱ期47例、Ⅲ期13例。控制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5-79岁,平均(74.88±5.34)岁,体重55-72kg,平均(62.42±7.95)kg,高血压病程4-8年,平均(7.17±2.56)年,ASA分级:Ⅱ期44例、Ⅲ期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均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手术前,均常规禁饮禁食,以防术中呕吐、反流等,引起窒息;在送入手术室后,常规进行心电图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并使用面罩对患者进行供氧(5L/h);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用于术中进行给药和输注麻醉药物。采用丁卡因对气道表面进行麻醉,随后使用丁卡因凝胶均匀地涂抹在气管导管的表面,以减少对患者进行插管时产生的不适感以及避免其清醒后出现耐管反应。在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3-0.06mg/kg、丙泊酚1-2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0.15mg/kg以及舒芬太尼2.5-3.5µg进行快速麻醉诱导,行人工辅助通气3min后,采取双腔支气管气管插管,并在纤维支气管镜下检查位置是否良好。术中采用复合吸入七氟醚1%-3%,静脉微量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1-0.2mg·kg-1·h-1、丙泊酚3-5mg·kg-1·h-1进行麻醉维持。术中每隔30min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3mg,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肌松恢复情况而定,以维持患者肌松。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使其维持在40-60之间,以保证其处于合适的麻醉深度中。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应随时与主刀医生进行沟通,并对手术步骤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患者受到较大的刺激时,可及时进行输液速度的调节,并根据刺激的强度酌情增减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在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在手术结束前20分钟停用七氟醚,在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当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使用新斯的明1mg和阿托品0.5mg对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的残留作用进行拮抗。待患者的VT>8ml/kg、RR>14次/分、吸空气下SpO2>95%,唤之睁眼,出现吞咽反射、呛咳反射,眼球对光明显,患者苏醒,送入麻醉恢复室。
1.2.1 控制组 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其日常安静状态下血压范围的80%。
1.2.2 正常组 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其日常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
1.3 观察指标
1.3.1 苏醒质量 观察两组患者在行全身麻醉后的苏醒质量,包括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四者的时间计算方式为,以停止使用麻醉药物为起始时间,至出现呼吸、定向力恢复等为截止时间。其中,患者苏醒的指标为可以精准的回答护理人员提出来的简单问题;拔管为去除气管导管。
1.3.2 手术及麻醉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以及平均麻醉时间。
1.3.3 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烦躁、恶心、呕吐、谵妄。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病程等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苏醒质量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正常组明显短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比较(±s,min)
组别 例数 呼吸恢复时间 定向力恢复时间 拔管时间 苏醒时间正常组 60 7.25±1.05 10.32±2.18 9.22±1.37 8.46±1.29控制组 60 11.16±1.12 16.54±3.27 13.94±2.28 13.52±2.34 t - 19.728 12.259 13.745 14.669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手术及麻醉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以及麻醉平均时间,正常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以及麻醉平均时间比较(±s,mi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以及麻醉平均时间比较(±s,min)
组别 例数 手术平均时间 麻醉平均时间正常组 60 132.48±45.18 197.62±54.18控制组 60 134.27±46.52 199.26±55.07 t-0.214 0.164 P-0.831 0.870
2.3 两组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烦躁、恶心、呕吐、谵妄的发生率,正常组均显著低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烦躁、恶心、呕吐、谵妄的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管退行性病变,常由多种因素所诱发,可分为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由于老年病人出现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增厚及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等病变,导致其对于血压的调节能力逐渐衰弱,因此,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极易自发产生原发性高血压[6-7]。而高血压也是充血性心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多数老年人还会合并其他种类的疾病。部分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但也有另一部分需要采用手术来进行治疗[8],目前临床上一个共识是,对于老年患者,在麻醉下实行手术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过高过低[9]。相关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的血容量本就较常人要低近10%[10],又加上老年患者本身机能情况较差,各个器官对于缺血缺氧耐受较差,当其血压进一步降低时,极易引起各种不良后果。由于血压过高对患者影响更大,因此在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后,综合考虑将控制组血压控制在其正常血压水平的80%,以避免术中长时间的低血压造成老年患者颅脑灌注量不足,进而出现脑损伤。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正常组患者全麻术后的苏醒质量明显优于控制组,分析其原因,可能同控制组由于血压偏低,因此导致肝、肾、脑的血流量减少,一方面是导致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慢于控制组,另一方面是,麻醉药物在脑内的留存时间延长,从而影响了患者的苏醒时间;并且两组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和麻醉平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血压的高低并不会影响手术和麻醉时间,而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正常组又明显低于控制组,说明若将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血压目标保持在其日常时的血压水平,更有助于患者的健康安全。
需注意的是,本文中所指的是患者日常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并非严格的某一数值,因此,该值具有个体化差异,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也应当确保对患者血压的控制采用个体化的原则,而非统一标准。并且虽然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处于基础状态下血压的患者在进行麻醉手术时更具有益处,但一是由于样本数较少;二是由于排除标准较多,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严重、极端的高血压患者;三是仅比较了基础血压和80%的基础血压时对患者的影响,这其中是否存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对患者更有益处的血压标准,暂时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还需更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保持在基础血压状态下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手术时,其术后的苏醒质量好,且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