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平衡控制的影响作用
2022-11-25徐洁白先义王拯金红娇林勇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徐洁,白先义,王拯,金红娇,林勇(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常见的临床亚型,占比可达70%左右[1]。此类脑瘫主要因锥体系损伤或病变导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引起的不自主运动。康复训练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明显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2]。但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改善作用有限[3]。感觉统合训练是指通过运动训练对患儿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功能进行刺激,进而提高脑干对以上感觉的组织统合水平的治疗手段。感觉统合训练在智力障碍、多动症患儿中应用较多。本次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加用感觉统合训练进行治疗,以期改善患儿预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按照《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4]中相关分型标准确诊为痉挛型脑瘫;年龄3-7岁;具有一定沟通能力可配合治疗实施;可扶站或独立站立及行走;排除标准:入组前接受肉毒素治疗者;交流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有下肢矫形手术史;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合并癫痫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50例,男性患儿34例,女性患儿16例,平均年龄(4.73±1.35)岁,其中痉挛型偏瘫21例,双瘫29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包括I级14例,II级36例。对照组患儿50例,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平均年龄(4.81±1.29)岁,其中痉挛型偏瘫23例,双瘫27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包括I级16例,II级34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组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采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和理疗治疗,每次治疗2h左右,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12周。感觉统合训练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①滑板运动。患儿以俯卧姿势趴在训练用滑板上,身躯与滑板光面紧密贴合,双手着地推动滑板进行滑行。过程中注意抬头挺胸,双脚并拢抬高。②插棍训练。指导患儿将插棍插入槽孔,熟练后将患儿以俯卧姿态趴在前后晃动的网缆中,让患儿在摇晃状态下完成插棍动作。③蹦床训练。由家长或治疗老师将患儿带到蹦床上,在蹦床上双脚并拢跳跃。④平衡训练。将患儿置于平衡台上,张开双脚,治疗老师摇动平衡台,指导患儿调节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熟悉后转换至平衡木训练,指导患儿在平衡木晃动状态下目视前方前行。⑤脚踏车训练。将患儿置于脚踏车上,按照骑行姿势用力骑行。⑥陀螺训练。患儿置于训练用陀螺中,双手抓住固定器械,治疗老师按照2-3s每圈的速度旋转陀螺。感觉统合训练每次训练0.5h,在常规康复训练后实施,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平衡控制功能:采用Rivermead活动指数(RMI)、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儿平衡控制功能,评估分别在入院时、治疗6周及治疗12周后进行。RMI包括15个项目,单个项目分为0分和1分,0分代表无法完成,1分代表能完成,总分分值范围0-15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BBS包括14个项目,单个项目0-4分,分值越高代表功能越好,总分分值范围0-56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越好。其中40分以下代表存在摔倒风险。
运动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估,分别在入院时、治疗6周及12周后进行。主要评估患儿站立、行走、跑跳功能,对相对应的D区和E区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
步态水平:由专科医师采用目测法评估步态,在入院时、治疗6周及12周后进行。主要评估步长、步宽和步速三个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用校正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RMI及BB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RMI和BBS评分均明显增高,治疗6周及12周后观察组RMI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RMI及BB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RMI及BB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RMI BBS观察组 50治疗前 7.65±1.31 36.07±4.25治疗6周 9.38±1.09ab 40.23±3.95ab治疗12周 11.24±0.97ab 45.16±4.13ab对照组 50治疗前 7.71±1.24 36.29±4.41治疗6周 8.83±0.94a 38.06±4.32a治疗12周 9.58±1.05a 40.63±4.16a
2.2 两组患儿步态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步态水平均明显改善,治疗6周及12周后观察组步长和步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步宽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步态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步态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例数 时间 步长(cm) 步宽(cm) 步速(m/s)观察组 50治疗前 12.74±0.96 14.75±1.36 0.49±0.04治疗6周 14.08±0.89ab13.67±1.41a0.58±0.03ab治疗12周 15.42±1.17ab12.13±0.92ab0.67±0.06ab对照组 50治疗前 12.81±1.02 14.85±1.43 0.50±0.07治疗6周 13.49±0.95a14.09±1.25a0.52±0.06治疗12周 14.16±0.98a13.47±1.04a0.57±0.08a
2.3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均明显提高,治疗6周及12周后观察组D区评分和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D区评分 E区评分观察组 50治疗前 16.49±5.18 23.15±5.29治疗6周 22.62±5.79ab 28.56±6.03ab治疗12周 27.08±7.02ab 31.27±5.18ab对照组 50治疗前 16.34±5.37 23.24±5.16治疗6周 19.46±6.11a 26.19±5.64a治疗12周 22.36±6.85a 28.09±5.44a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是临床常见的脑瘫类型,又可分为双瘫和偏瘫。其中偏瘫表现为单侧的肢体运动障碍,双瘫即为双侧肢体运动障碍,都对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研究发现,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最大程度恢复或重塑脑组织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5]。特别是近年来康复训练技术的发展提升,使得脑瘫患儿的预后得到了极为显著的改善。
对于痉挛型脑瘫,常规康复训练主要采用各种手段改善肌张力和关键活动度,从而达到缓解痉挛、提高活动能力的目的。例如其中的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有助于降低拮抗肌的肌张力,提高其收缩力。推拿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痉挛。作业疗法设计的系统作业有助于提升患儿的独立动作能力,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显示,常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痉挛型脑瘫患儿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治疗效果确切[6]。本次研究也发现,治疗后对照组RMI评分、BBS评分、GMFM-88评分以及步态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该结果表明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控制能力和步态水平具有明确的改善作用。这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但也有文献报道指出,常规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改善作用有限,疗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7]。
感觉统合训练是对患儿的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进行综合刺激训练改善感觉处理统合能力的治疗手段[8]。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插棍训练有助于肌肉活化性和伸展性的提升,摇晃状态下插棍也能够刺激前庭感觉;滑板训练对本体感觉、触觉和前庭感觉都有刺激作用,也有助于平衡能力的改善;蹦床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平衡感,其次能够刺激前庭感觉,还能够训练手眼协同;平衡训练利用了平衡台和平衡木,在摇晃状态下保持平衡和直视前行,能够促进视觉、固有感觉和前庭感觉的统合;脚踏车训练主要用于增强平衡控制和重心控制;陀螺训练主要用于刺激前庭感觉的增强。在以上训练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患儿大脑形成了配套的运动方案,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得到有效统合,进而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控制的作用。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RMI评分、BBS评分、GMFM-88评分以及步态水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控制能力和步态水平,疗效优于单独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综上所述,感觉统合训练能够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平衡控制的改善,推荐在临床治疗中与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运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进行远期随访观察,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