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躯干功能的影响作用观察

2022-11-25罗柯军张俊杨晓晓毛娇林勇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脑瘫痉挛康复训练

罗柯军,张俊,杨晓晓,毛娇,林勇(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痉挛型脑瘫是临床常见的脑瘫亚型,主要由锥体系损伤导致。该病主要表现为牵张反射亢进导致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对患儿身心健康影响极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主要采用Bobath疗法、推拿疗法等疗法改善患儿的协调、运动和平衡功能[1]。需要指出的是,受主动性和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上述疗法的治疗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悬吊运动训练是基于神经肌肉反馈重建理论的康复运动疗法,通过对“休眠”或者“失活”的肌肉进行持续的刺激,促进正常功能的恢复。与推拿等传统疗法相比,悬吊运动训练强调患儿参与治疗的主动性。悬吊运动疗法在慢性腰痛、脊髓损伤等患者中均有较好疗效[3]。本次研究对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8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8±0.97)岁,分型包括四肢瘫5例,双瘫20例,偏瘫15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包括I级-III级31例,IV级-V级9例。对照组患儿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35±1.04)岁,分型包括四肢瘫3例,双瘫17例,偏瘫20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包括I级-III级29例,IV级-V级1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4]中诊断标准确诊;可配合开展治疗;年龄2-6岁;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骨关节疾病;合并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合并视听障碍;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癫痫;入组前6个月内接受矫形治疗、肉毒素注射治疗或肌肉松解术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组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进行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学疗法、肌力训练、牵拉训练、平衡训练、粗大运动功能训练等,单项训练15-20min,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24周。悬吊运动训练:①蹬踏动作。患儿双手紧握悬吊绳,下肢向上蹬悬吊带上的踏板,双足交替完成;②分腿动作。患儿侧卧,将上侧下肢踝关节与膝关节固定在悬吊带上,下侧肢体由治疗师固定,缓缓提升悬吊点,过程中加以震颤动作;③平衡动作。患儿站立在悬吊板上,间距与肩同宽,手紧握悬吊绳,治疗师不定向移动悬吊板,患儿利用自身力量始终保持身体与地面垂直;④蹲起动作。患儿手紧握悬吊绳,一侧下肢踝部置于悬吊带中,另一侧进行膝部屈伸动作;⑤骨盆旋转动作。患儿取仰卧位,一侧膝关节置于钢性悬吊带上方,另一侧无悬吊,腰部置于支持带上方,进行伸膝、伸髋、抬臀动作,过程中双腿保持分开,缓慢旋转骨盆。单个训练动作根据患儿病情调整训练时间和训练量,针对性提高弱项。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24周。

1.4 观察指标 运动功能: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主要对站立(D区)和跑跳、步行(E区)进行评估。D区量表包括13项,E区量表包括24项,单项分值0-4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

平衡功能: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进行评估,包括坐下、起立等14项,单项分值0-4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越好。

躯干功能:训练前后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进行评估,包括协调性、动静态平衡,得分越高提示躯干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用校正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 训练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训练前提高,且观察组D区评分和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s,分)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D区 E区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观察组 40 23.47±4.86 33.15±3.14* 29.67±9.48 42.36±10.71*对照组 40 23.54±5.03 27.62±3.23* 29.34±9.61 35.08±10.25*t 0.063 7.764 0.155 3.106 P 0.950 0.000 0.878 0.003

2.2 两组患儿Berg评分和TIS评分比较 训练后两组患儿Berg评分和TIS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且观察组Berg评分和T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Berg评分和TI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Berg评分和TIS评分比较(±s,分)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Berg评分 TIS评分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观察组 40 22.35±4.28 34.83±5.36* 13.79±2.08 22.06±3.24*对照组 40 22.51±4.09 29.47±6.12* 13.52±2.17 18.11±2.97*t 0.171 4.167 0.568 5.684 P 0.865 0.000 0.572 0.000

3 讨论

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肉痉挛及功能恢复均有一定作用,但存在手段单一、起效缓慢等缺点。有研究指出,传统的发育及功能训练患儿依从性差,且在改善患儿运动与维持能力、平衡与协调能力方面效果欠佳[5]。目前认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应采取综合训练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全面提升患儿机体功能[6]。悬吊运动训练是一种利用悬吊装置对患儿肌力、运动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反馈进行综合提升的康复训练疗法。该疗法采用了抗阻、助力、被动和主动等物理治疗手段。有研究指出,悬吊运动训练的不稳定支持系统提供了一种动静态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大脑根据身体感觉信号对肌群进行调控,进而达到维持躯体稳定的目的[7]。因此,悬吊运动训练通过反复的神经肌肉反馈,一方面可促进感觉控制的建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核心肌群功能稳定性的提升。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悬吊运动训练整合优化了传统治疗手段,悬吊辅助装置还能激发患儿的兴趣和运动意识,使患儿主动参与治疗[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训练前提高,且观察组D区评分和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悬吊运动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悬吊运动训练是闭链运动,蹬踏、分腿、平衡、蹲起和骨盆旋转五项训练基本覆盖了涉及运动功能的主要肌群,肌肉功能和神经肌肉协调性得到增强,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同时,训练后观察组Berg评分和TI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与躯干功能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这主要得益于悬吊运动训练整合了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和神经发育疗法,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更易诱发分离性、随意性活动,有助于神经控制功能和正常机体功能的重建。同时,在不稳定状态下训练,髋部深层和躯干肌群都能得到强化,有助于躯干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提升[9]。

综上所述,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躯干功能均有较好改善作用,可纳入常规康复项目。

猜你喜欢

脑瘫痉挛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