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进展

2022-11-25覃彩云毛卫婷周群黄荣华颜颜美

今日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危重病情护理人员

覃彩云 毛卫婷 周群 黄荣华 颜颜美

(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危重患者接受急诊初步处理后,因需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需进行院内转运。患者院内转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转运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及科室多,且存在诸多的危险因素。据相关研究[1],院内转运虽然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由于患者病情不稳定及转运过程中的条件限制,可造成不良情况的发生,多数患者会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病死风险较平常显著上升,常发生医患纠纷。本文就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进展展开综述,具体如下。

1 转运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1.1 人员因素 患者因素: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危险且常诊断不明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杨强[2]等对急诊气管插管患者的转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急诊气管患者转运途中受病情因素影响较大,患者在转运中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及意识等系统的变化,最危险的情况就是人工气道的功能丧失及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而非转运患者的不良医学事件率明显低于转运患者。葛玲芳[3]等在报道中称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转运会造成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不稳定,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所以转运风险较高。转运人员因素:(1)转运人员在转运过程中责任心不强,部分由专业知识不强的年轻护士或实习护士转运,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差。未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其生命体征的变化。转运过程中未严格执行监护干预,急救技能不熟练。转运过程中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未能立即实施急救处理,从而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2)对患者的病情不够了解,转运方式不当:主要是转运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在搬运过程中未采取正确的方式,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3)转运流程不畅,实施转运前未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转运路线选择不当,转运前未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导致转运时长增加,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未及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不良情况对其生命造成威胁;(4)交接制度执行不到位,思想松懈,在转运期间存在患者相关信息交接不全或遗漏等问题,急诊科与接收科室仅进行口头交接,易出现交接不全等情况从而引发矛盾纠纷[4-6]。

1.2 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因素氧气量准备不足或氧气管道脱落,输液突然中断或管道滑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蓄电不足,负压吸引器负压不足,急救药品准备不充分,在患者发生生命危险时无法对其病情变化进行持续观察,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从而延误最佳救治时机[7]。

2 护理措施

2.1 规范转运制度及优化转运流程制定转运指南或规范是提高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的第一步,内容包括转运前的合作及沟通、伴随人员、伴随设备及转运中的监测。许可[8]等采用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临床路径对医务人员进行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性及风险性评估、转运用物备物、转运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方案、转运评估的指导及规范,有效降低转运中意外脱管、病情恶化等并发症。与转运相关的文书应包括转运评估单、记录单、急诊及科室或手术室的交接单,详细记录患者呼吸及循环情况、活动能力及疼痛镇痛评分、引流管类别、伤口情况、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不良事件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此外需为危重患者应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优先检查以使转运时间缩短,制定转运流程,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转运前再次对转运指征进行确定,携带患者相关病例资料、检查单及抢救物品及药品,选择直接安全的路线进行转运。

2.2 转运前准备转运前充分准备及预处理:由于患者需转运至一个陌生的环境,且在转运过程中存在风险,会使清醒的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并提供专业及优质的照护,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安全及信任,循环系统方面应评估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及有无持续出血,确定是否需要可携带的心电监护仪,并根据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补充血容量,使血液动力学参数维持在一个相对为稳定的状态。呼吸系统方面应评估患者呼吸深浅度、节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确定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置入人工气道。对已建立人工气道者,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妥当,并给予充分吸氧,吸净口鼻腔分泌物;需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者,应调整便携式呼吸机参数,证实患者能耐受且各项呼吸参数平稳。神经系统方面应进行格拉斯哥评分、镇静评分,观察瞳孔、意识、有无颅骨骨折,并针对病情进行脱水治疗,防止发生脑疝。严重躁动、抽搐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妥善约束。创伤方面应评估损伤或骨折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并给予有效的止血、包扎及固定。评估患者的皮肤、引流管、活动能力、疼痛及沟通交流能力,并妥善固定吸氧管、静脉置管、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管道,给予适当镇静,拉上床栏防止患者坠床[9-10]。合理安排转运人员:院内转运人员包括外勤队工友及护理人员各1 名,若患者病情十分不稳定可安排急诊医生陪同转运,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及急救技能较强的护理人员负责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工作,以确保患者能在安全的情况下接受转运。加强急诊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急救场景模拟演练,增强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及责任心,提高搬运人员的能力,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转运过程中必备的医疗设备及急救药物是监测、发现及处理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必需条件、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较好,是确保转运安全的重要因素。强调,由于转运过程中无电源及气源补充,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需提前做好气源及电源的准备工作,采用蓄电池的医疗设备,需在转运前进行多次检查,以确保转运过程中能正常使用。医疗器械由转运人员进行交接,使用后需立即补充且需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2.3 转运中护理病情监测: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会突发病情变化及意外情况,因此需做好患者监护及生命支持。转运人员需在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对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在转运过程中若患者血压突然下降可对多巴胺的速度实施调节或开通多条静脉通路加快补液速度,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可加大氧流量,确保静脉通路通畅,采用微量泵对输入速度进行控制,并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若发生针头滑脱或移位局部出现肿胀的情况要立即予以相关处理,以确保有效的静脉用药。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窒息的危险性较高,需做好管道护理工作,携带气管插管设备,有条件的携带便携式呼吸机以确保呼吸通畅。转运途中转运人员需始终站在在患者头端位置,注意观察其面色、呼吸及瞳孔等体征。查看心电监护数据,查看管道有无发生扭曲或滑脱,查看穿刺部位、补液速度等情况。应急护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若在转运的过程中患者突发心脏骤停,需保持镇静,立即实施抢救措施,呼救就近医护人员配合救治。转运时保持转运车车速平稳,避免颠簸,上下坡时患者头部需在高处位置,以避免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对于出现烦躁的患者,给予镇静及约束,以防止患者发生坠落伤。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以稳定其心理状态。需对转运过程中的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如生命体征及意识情况等。

2.4 转运后交接

到达目的地后需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保证转运末期患者的安全。转运人员将患者护送至目的地后,交接双方人员站在患者的床边,通过腕带、病历等信息共同确认患者身份,与接收科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床边交接后,由双方护理人员共同填写转运登记本,双方确认无误后均应签全名,以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及合法性[11]。强调进行床边交接时,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避免交接的内容对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及心理影响。急诊危重症患者需要交接的内容较多。有研究表明[12],开展品管圈活动推进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管理,不仅能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班漏项情况,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

3 小结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值得作为一个项目实施质控,涉及患者疾病、转运人员、仪器设备及急救药品等多个方面。医院需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转运期间发生的不良情况及发生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从人员、仪器设备等方面实施改进,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重视转运期间的药物及医疗设备管理,重视转运前的风险评估、转运前各项准备工作及转运过程的监护等多个环节管理,从而全面控制风险。

猜你喜欢

危重病情护理人员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